APP下载

中美军事文学中的对敌轻蔑文化对比

2017-07-27陈曦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亮剑比较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摘要:在各种质量低劣的“抗日神剧”泛滥并广为人诟病的今天,由《亮剑》和《兄弟连》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却令观众赞赏不已,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析。进而分析其产生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 亮剑;兄弟连;文化角度;比较;现实影响

一、《亮剑》和《兄弟连》

《亮剑》和《兄弟连》均为当代杰出的写实主义军事小说,其中《亮剑》是中国当代写实主义作家都梁的作品,刻画了以抗日战争八路军将领李云龙(以王近山中将为原型)为首的现代中国军人形象;而《兄弟连》则是美国军事历史小说家斯蒂芬.安布罗斯在广泛走访健在二战老兵的基础上,以美国二战中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官兵们的故事为蓝本写就。这两部作品都浓墨重彩的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军队里的军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特别是第一线的官兵们的状态。可以说:“以 《亮剑 》 为代表的战争小说, 引领了21世纪中国 ‘铁血文学 的流行”。[1]而《兄弟连》则“几乎完全回避了对战役的整体面貌的图解式介绍, 执着地把视角对准了普通的士兵们”。[2]本文将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中反映的中美军人的对敌轻蔑文化及产生的影响。

二、中美军队中的对敌情绪与对敌蔑视语

自古以来,无论是何出身、民族与人种,军人在战斗中面对共同的敌人时,都会产生同仇敌忾之心,结为众志成城之势。早在《诗经·秦风·无衣》中就曾记载:“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由于这种对敌的愤恨情绪,军人中极易产生对敌人的蔑视心理和行为,而这种心理和行为又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表达上。因受不同文化背景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中美军人所使用的蔑视语也各不相同。

中国因近代以来深受列强凌辱,多用“鬼子”一词称呼外敌。最初是形容西方人“碧眼黄发,形若恶鬼”,清代陈康祺在《燕下乡脞录》卷九中记载:“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日本侵华以后,日军在我国国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同恶煞一般,因此中国人又再次以“鬼子”称呼日军。一个“鬼”字,囊括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称呼来犯者“蛮”“夷”“匪”“贼”“寇”等所有特征,也是对日军侵华行为的最佳诠释。“鬼子”一词贯穿《亮剑》始终。而“小鬼子”这个称呼既表达了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憎恨,也伴随着我军的民族气节与邪不胜正的必胜信心。

美国由于孤悬西半球,其本土鲜少遭遇外敌入侵,在其国民文化中,便少有对某个外敌的刻骨憎恨之情,加之美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此对于敌人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轻蔑之意,这一点,在美军的对敌称呼语中更是表达的淋漓尽致。《兄弟连》里,美军称呼德国人大量使用了“Kraut”一词,意为“酸泡菜”,由来于德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喜食各种腌制酸菜,这种称呼极尽美军对德国人的嘲讽之意;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对日本人的称呼则更“丰富多样”,比如最常用的“Jap”(小日本,嘲讽其五短身材),“yellow monkey”(黄猴子,嘲讽其肤色及瘦小体型),“slant eyed”(斜眼睛,嘲讽其五官轮廓),其中透出一种浓浓的轻蔑之意及种族优越感。

三、对敌轻蔑文化产生的影响

对敌人的蔑视甚至愤恨情绪会很容易的引发出军人的战时违规行为,特别是表现在对战俘及敌方非战斗人员的杀戮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历来有着世人皆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优良传统,“八项注意”之第八项专门提到“不得虐待俘虏”。但即便如此,军人们也可能在战时出现违规行为,比如《亮剑》中李云龙是个爱憎极为分明的角色,他曾提到“抗战时,我那个团从来不要日本俘虏,抓住活的就枪毙…处分就处分,再抓住我还是照样枪毙”。[3]而美军尽管大体上履行了《日内瓦公约》,但在战争中的违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例如《兄弟连》中提到的瓜奈若中士射杀了四名试图逃跑的德国战俘,“No pity.It was as easy as stepping on a bug.”(毫無怜悯,如同踩死一只臭虫)。[4]而瓜奈若中士甚至还在诺曼底登陆战后因为英勇表现获得了银星勋章(Silver Star)。[5]如果射杀试图逃跑的战俘似乎情有可原,那么E连的斯皮尔斯中尉(后晋升为E连的上尉连长)在D日(诺曼底登陆日)无故枪杀十名在路边干活儿的德军战俘则是令人瞠目结舌。[6]同时期的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甚至出现了杀死日军战俘并从尸体上挖取金牙的更加极端行为。

四、 结论

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国军队和美军时,如果能在传统的视角比如装备,人数,战略战术之外,也能从文化的角度的进行更深入的解析,对于知己知彼,促进中西方军事文化交流,改善我军建设,乃至提升本国军事题材文艺作品制作水平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奕华. 新世纪战争小说的新探索——从<亮剑>谈起[J]. 毕节学院学报,2009(02):75.

[2]葛维屏. <兄弟连>:战争中融注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N]. 中国电影报,2005-05-05(025).

[3]都梁. 亮剑[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51.

[4] [5] [6]Stephen E. Ambrose. Band of Brothers[M]. Simon& Schuster Paperbacks,2004. 77,85,206

作者简介:陈曦,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讲师,四川成都人。

猜你喜欢

亮剑比较
始终保持“亮剑”精神 不断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推向深入
——访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
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