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森林美学角度浅析《野性的思维》中的审美文化

2017-07-27李冬娴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

李冬娴

南京林业大学

摘要:在丰富的人种学研究知识和庞大的民族资料支持下,列维·斯特劳斯从结构体系创立的思维模式多元化论,认为原始思维和科学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从森林美学的角度重读经典,分析其中的审美文化内涵。

关键词:野性的思维;审美文化;森林美学

审美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性概念,拉什人类文化发展中第一阶段“未开化社会”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未驯化状态的思维模式”不谋而合。

首先体现了原始人丰富多样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概念主要被认定为现代性概念,狭义的审美文化更是特指大众文化。但“现代性”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主张的是对传统持怀疑态度的反叛性。审美文化是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文化形态,仅凭原始人在森林中这种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们可能就是现代人寻找的“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

审美文化以感性为桥梁,从而达到与理性的对话与交流。未开化的原始人所具有的这种“具体性”与“整体性”的思维是紧邻感性直观的。巫术在原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巫术不同于宗教。宗教是自然法则的人化,巫术是人类行为的自然化。正如新石器时代的知识来源于知觉和想象的平面,神话与仪式的作用也恰能说明这一点。

原始人的文化和现代的有较大差异,但是原始思维的这种思维形式始终存在,至今活跃。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本身就是包括生产劳作、宗教祭祀、丧葬嫁娶等的日常生活,原始人经常进行的游戏与仪式,图腾的象征系统和饮食禁律等无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是在原始状态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以食物交换和饮食禁律为例,在原始社会的等级集团内,原始人按照一个自然模式来设想其自然产物,这些自然产物由妇女组成,女人是可以自然地相互交换的。

其次体现了原始人日常审美文化的形式化特征。

原始人生活在一个无文字社会,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人们原以为原始人的智力水平是低下的,但是原始人对植物的分类系统却令人惊奇。他们在原始社会中拥有异常独特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不单单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数不尽的林禽海兽和气象或海洋现象都有名称”,土著人对于那些对他们没有直接用处的植物也感兴趣。像这类系统发展起来的知识还存在着超功利的成分,比如在书中反复提及的神话,“神话就是原始人类自由想象的结果”,神话既可以被看成是抽象关系的系统,又被看成是美学冥想的对象。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游戏与仪式。游戏是由一组规则来规定的,这组规则實际上容许人们进行任意次数的比赛。“被玩耍的”仪式类似于各种可能游戏之间的特殊游戏,如“接纳游戏”。

原始人对生命繁衍最活跃的森林周围生物环境的高度熟悉,热心关切,以及关于它的精确知识,令人惊叹。“空间”在原始人的审美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个人的成长与人格形成过程中,而且是审美活动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生态特征。空间对民族个性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居住空间不同的两个半族在竞技中就会形成对立面,一个爱好战争,偏爱开阔地域;而另一个性情平和,住在森林深处。

最后体现了原始人在这种具体化的思维模式下的心灵自由与精神愉悦。

森林是人类的家园,人在森林中能够获得尽情生活的乐趣,原始人如同森林中的动植物一样自然成长,遵循自然的节奏,倾听自然的声音,关心自然如同关心自己。具体化的思维是原始人特有的思维创造过程,尤其是“修补匠”式的思维模式,他们会利用手边现有的材料“修修弄弄”来完成。具体化思维就把象征自然的动物和象征文化的人不断分解,重新布局,这些零部件就承载着自然或文化的象征意义了。

森林文化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会感受到深沉的庄严和神秘。原始人也追求精神愉悦,善于“享乐”。以婚姻制度为例,起初主要是内婚制,每一个集团的男女结合是兄妹通婚乱伦式的。然后人们很快就厌倦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起初因为饮食禁律,各族互不相同,但是很快渔夫族向猎人族征战,猎人族向农民族征战,农民族向渔夫族征战,于是大家都吃上了鱼、肉和粮食。引申到婚姻上就变成他们把自己的女人用来彼此交换。

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剑拔弩张,这时“生态”进入到审美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生成文化活动。原始人畏惧自然,但是夏威夷土著们对他们所掌握的自然财富的利用几乎是完善无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主导权位置,从起初的征服者变成良好的一员。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尊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野性的思维有别于那种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开化的”思维,但与我们的思维没有重大区别,它也是一种完善系统的表达,对应着一个完善的观念系统。原始人的审美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与原始人的生活活动及其感性化生存方式十分密切。原始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显现出审美文化的光辉,正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参考文献:

[1]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姚文放.试论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J].江海学刊,2010(2).

[3]高小康.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
人类装饰的萌芽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当代高校审美教育创新方略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
视觉文化时代严歌苓小说影视改编热潮解读
当代社会语境中艺术与品牌跨界的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