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而孤独生而负罪

2017-07-27石亚仙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孤独罪恶

石亚仙

西南科技大学

摘要:霍桑既是美国清教传统的继承者,又是一个强烈的批判者,他对清教主义有着矛盾的内心认知。从霍桑寓言的基本主题“生而孤独,人性之恶”两方面来揭开短篇寓言《牧师的黑面纱》中胡珀牧师执拗地戴着与世隔绝的黑面纱的背后的真面目,从而对主题作出全新的再解读。

关键词:孤独;罪恶;矛盾的霍桑;清教主义观

Abstract: Hawthorne is not only an inheritor of American Puritanism but also a strong critic, who has an inner contradiction toward 《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是美国作家霍桑(1804~1864)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最早发表于《Token》杂志上,之后被收录在霍桑的第一部短篇故事集《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年)。霍桑的短篇小说按题材可以分為“新英格兰传奇”和“心之寓言”两大类,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在隐居期间,独自热衷于探索家乡历史,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旅程有关。《牧师的黑面纱》是“心之寓言”中备受瞩目的一篇,从被收录于《牧师的黑面纱-霍桑短篇小说选》(3)可知。然而在国内,《牧师的黑面纱》更多的是作为象征主义和哥特式小说文本研究,如译者武厚恺先生便将这部短篇小说列入《霍桑哥特小说选》从而引起与此相关的众多探讨。本文将侧重阐述这篇历久不衰的短篇小说的主题,对主题的再解读可以更加接近霍桑真实又复杂的创作意图,从而揭开小说主人公-胡珀牧师黑面纱下的真实面目。

阐释一篇作品背后隐含的真正主题,离不开对作者成长经历的了解。《牧师的黑面纱》原作者纳撒尼尔.霍桑(1804.07.04-1864.5.19),是19世纪前半期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作家。他出生的时候家族日渐衰微,但仍生活在浓重的清教氛围下。四岁时,父亲因病客死他乡,全靠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姐妹客居在外祖父家得以生存,饱受寄人篱下的自卑感。1825年,霍桑从鲍登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了萨莱姆,开始了长达12年的独立思考的隐士生活。正是这段长期的独居,使得这位内心矛盾的清教徒,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独特切入点。

一、关于《牧师的黑面纱》故事简介

爱伦·坡曾就霍桑风格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他的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平静。他从不刻意追求效果,一切都处在一种安静的沉思状的和缓状态中。”同样,这是从一片安静又祥和的气氛中缓缓开启此篇带有哥特式色彩的寓言故事。胡珀牧师在安息日的早晨突然戴着黑面纱出现,惊呆了几乎所有人,当天布道的主题更是“涉及隐秘的罪恶,及那些我们对最亲近的人,对自己的良心都想隐藏的秘密,甚至忘记全能的上帝洞察一切。”既神秘又让教众胆寒的黑面纱初次露面,迎来的只有奇怪与疑惑。到了下午,胡珀牧师依然戴着看似很符合场景的黑面纱出现了,主持年轻姑娘的葬礼,此处作者采用模糊性手段,描述了一个逝者遗体微微打寒颤的奇迹场面,似乎牧师与死去的少女之间有隐秘故事。当天晚上,伴随胡珀牧师而来的黑面纱使得米尔福村里最漂亮的一对新人的婚礼,失去本该有的喜气,取而代之的只有阴沉。很快,由教众选出的德高望重的代表团与胡珀牧师的未婚妻相继对胡珀牧师进行拜访,却以空手而归和分手为惨烈代价结束了对话。就这样,恐怖环绕在他们之中。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黑纱对濒死的罪人有奇特的可与死神媲美的威风与魔力,引导他们死后通往光明的世界。最终,在牧师“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伴随冷笑的话语中全篇结束。

胡珀牧师自从戴上黑面纱就坚守自己的誓言,即使面对世人的不理解,选择在无边无际的孤独凄凉中度过一生,也从未摘除貌似一切因此而起的罪魁祸首--“黑面纱”,直到临终一刻,直到埋进坟墓。可是,当真仅仅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黑面纱”就此造成了胡珀牧师一生痛苦的悲剧吗?本文将就此着手,对主题进行再解读,以便更接近作者的所思所想。

二、人生而孤独

《牧师的黑面纱》并非全然属虚构,主人公胡珀牧师可以找到当时现实生活的原型人物--“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莫八十年前去世。因年轻时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面孔。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与胡珀牧师不同。”(2)本就生性忧郁,但还可与教众和气共处,受到尊敬和爱戴,但自从戴上黑面纱后,好像整个人就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了,显得无比地孤单落寞。

可知,教众对胡珀牧师发生的感情变化是逐渐加深的,从开篇的安息日礼拜式上的“大惊小怪”“怵目惊心”“胆寒”,到少女葬礼上的“不寒而栗”“姑娘遗体打寒战的奇迹”,到新人婚礼上的“给婚礼带来的只是凶兆”“新娘脸色死一般苍白”,到派出代表团寻求胡珀牧师戴黑纱的解释并摘除反而仅仅空手而归的“哑口无言”“心烦意乱”“畏畏缩缩”,到貌似唯一例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的自信拜访却仍旧以分手为代价的失败“直发抖”等,到牧师正常生活被黑纱笼罩,备受煎熬,篇章末尾以胡珀牧师的临终时刻又掀起一个小高潮,不容商量地拒绝摘除面纱,戴着黑面纱作古“心惊胆战”,通过对教众们的直接话语与神态描写,从侧面更间接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胡珀牧师愈发浓郁的孤独,好像从戴上黑纱那一刻起,就注定断了七情六欲,孤独至死,无法逆转的凄凄惨惨宿命。

这正好印证了霍桑《心之寓言》的基本主题之一“人生而孤独”。霍桑认为每个人出于不同原因都固守着自己的骄傲与自私,从而独自坠入痛苦的深渊,主张人应当屈尊学会分享感受,从而获得拯救。(3)但现实丑恶的真实情况是,人类出于利己本性或劣根性,不会分享感受,更何况处于清教主义的笼罩下,反而造成彼此互相猜忌。从一个角度来讲,主人公胡珀牧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另一个角度“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说来理解胡珀牧师的孤独。从《新约》记载,赎罪则体现在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牺牲了自己一人肉身来代替俗世千万万人来赎罪,我们同样可以将胡珀牧师作为这样一个具有神和人双重属性的存在,他戴起黑面纱不仅仅是为自己赎罪,以期去除来世脸上的面纱与灵魂深处的黑暗阴影,也是以己之身代替俗世人们来赎罪,“我看着你们,瞧瞧!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2)

三、清教主义覆盖下的“人生而负罪”

清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加尔文教派的思想:信仰“人性本恶论”,认为人有两种罪,其一是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不顾上帝忠告,私自吞食“善恶树”果实,从而被处罚,永世离开伊甸园的原罪,其二是各人今生所犯的本罪,并且这种罪恶将会世代相传于子孙后代,还信仰“预设定论”“有限救赎论”“不可拒论”。

霍桑一方面对清教主义持批评态度,反对宗教狂热给人带来的卑微感、罪恶感以及所造成的人格分裂和人性异化的毒害;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一切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犯罪现象等等的根源都不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之中,而存在于人性之恶,并认为要消灭外部世界的一切恶行,想要得到善果,只有从人心做起。并声称“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激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这一点从胡珀牧师悲惨的一生,刻画的入骨三分。

戴着黑面纱的胡珀牧师,也何尝不是一种变态、过度的反思呢!村里的医生对他的妻子道“‘人有时候是会自己怕自己的”胡珀牧师临终时说“‘你们为什么单单见了我就怕得发抖?你们彼此也该互相发抖呢‘我看着你们,瞧哇!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2)出于清教徒的自省意识,胡珀牧师将内在的自省“原罪与本罪”化为了外在具象“黑面纱”,或许本意也是想启迪教众们认识到:人人皆有一面黑面纱,如果感觉自己没有,那就是仍未发觉它的存在,是因为对自己的丑恶灵魂过度虚伪掩饰了罢。遗憾又讽刺的是,只获得一股一人獨醒、世人皆迷的凄怆感!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清教徒主张现世有罪,并进行赎罪,来世就不会再有生而负罪的开端,可笑的是,无论怎样挣扎、想要解脱,总有一种无法撼动、根深蒂固的“生而有罪”的压迫感与无力感,令信仰者似乎一点点被夺去呼吸。从本篇,胡珀牧师初戴黑面纱时和未婚妻对话,与临终时的场景刻画形成鲜明对比。“这不过是现世的面纱--不是永恒的呀!奥!你不知道我有多孤独,有多麽害怕,一个人待在这块黑纱后面。别把我永远抛在这痛苦的黑暗后头!”临终时刻“它依然蒙在他脸上,使这阴凄凄的屋子更凄凉,并挡住了他来世的阳光。”(2)胡珀牧师的今世过的如此悲惨,活生生的一个清教殉道者,被世人远离,今生失败,来世的阳光也照射不到,都无法期盼来世的美好生活了,他执拗地戴着黑面纱,永无止境寻找内心世界罪恶,却最终一无所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牧师的黑面纱》的主题解读来展开探讨,站在当时霍桑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永不言弃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为切入口,表达了最初逃离到美国的清教徒们对美好生活,对建立理想中的“伊甸园”的迫切希望,就此在强大的清教主义引导下,期待一步步奔向全新的未来。然而,急切希望改变现状的人们却陷入了迷茫中,不知何去何从,就像《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胡珀牧师,放任自己在满含孤独与负罪的潜意识下,深深陷入自我世界中无法自拔,活在当世中,却与时人隔绝,不懂与别人分享,寻得帮助,反而永无止境地对内心罪恶探索下去,直到死亡,“黑面纱”不仅让他丢了今世,也挡住了来世向他投射的阳光。霍桑借这部短篇经典寓言表达出对清教主义的强烈批判,同时也希望人们能够找到并正确认知属于自身的罪恶,以期做正确的抉择获得救赎,从“生而孤独、生而负罪”下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美]纳撒尼尔·霍桑.红字[M].胡允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6.

[2][美]兰德尔·斯图尔特.霍桑传[M].赵庆庆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273.

[3]http://www.lxbook.org/xuba/002.htm(《霍桑短篇小说选》编、译者序)

[4]阳根华.霍桑的伦理道德立场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601一602.

[5]童亮.“夜色朦胧”———评霍桑的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J].湖南大学学报,2001(3);59-61.

[6]叶立新.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的清教观[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6(3):115-117.

猜你喜欢

孤独罪恶
罪恶
我的世界谁来懂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罪恶赎金
《罪恶赎金》
罪恶的官商“二人转”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