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福方能得福

2017-07-27张勇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弘一大师惜福宋太祖

张勇

不畏福云遮望眼,朵朵送人来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中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位先生,说他补贡生时,会吃“廪米九十一石五斗”。他觉得可疑,直到补了贡生时他一算,正好九十一石五斗廪米。了凡先生从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注定,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不就是在提早损伤自己的性命吗?

须知,《了凡四训》是了凡先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写就的探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之书。了凡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向人们证明,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惜福方能得福。“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他不再安于注定的命运,开始自己創造命运的历程。他成功了,不仅喜添贵子,还活到高龄。

佛家戒贪嗔痴是有道理的。贪婪的人欲壑难填,心底漏洞极大,种种永无餍足的营求,都只不过是精卫填海,徒劳无补费精神。“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是天之道。贪婪无度的人败亡相继,与幸福相去甚远,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嗔怒的人牢骚太盛,仿佛独自背负着天底下的全部冤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变态。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始于一声嘹亮的啼哭,确实会有苦痛忧愁频频找上门来,但与其龟缩在阴影中自怨自艾,倒不如去阳光地带疗伤。珍惜手中微薄的幸福吧,毋使它轻易流失,然后视可进则进,可行则行,可创造则创造。幸福因珍惜而放大,也因珍惜而凝香。

李叔同小时候,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弃。李叔同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他。李叔同5岁就没了父亲,7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

李叔同出家以后,被称为弘一大师,一直保持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1920年在杭州时候,一位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他就请人用针线缝缝,继续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曾氏家书中说:“吾平生颇讲惜福二字之义,送来补药不断,且蔬菜亦较奢,自愧享用太过,然体弱多病,不得不尔。”出将入相者,尚知惜蔬果之福,我辈何德何能,享丰饶物产而不自知,整日面对珍馐海味却觉食之无味,常常仍留满桌盛馔但早已人去屋空,肥甘厚味,人已了了。如此挥霍祖上福德,当非吉事。

赵匡胤当皇帝后坐的玉辂,是前朝皇帝用过的“二手车”。一次,皇后问:“皇上即位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用黄金装饰一下轿子呢?这样出门也气派些。”宋太祖说:“别说用黄金装饰轿子,就是宫殿全都用黄金装饰,亦非难事。但是我当皇帝,是为天下的百姓保管钱财,岂能胡乱使用啊!古语说得好,以一人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当皇帝的如果只想把自己奉养好,那天下百姓靠什么生活呢?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赵匡胤不仅自奉简约,而且严格要求子女。大女儿魏国公主进宫看望父母,穿着一件用翠色羽毛装饰的衣服。宋太祖看见,立即沉下脸,告诫她不要再穿。魏国公主十分委屈。宋太祖语重心长地说:“皇家的人,一举一动都不要忘了身份。你生长在富贵之家,已经很享福了,但千万别忘了惜福!”只有珍惜幸福,不挥霍幸福,不透支幸福,才能更好地享受幸福。

苏轼一生喜欢美食,放荡不羁,却又是一个懂得珍惜的人。他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每天花多少钱是有定量的,绝不超过。他的解释是为了“守分惜福”,为的是不把福气都从嘴上吃光了。他的生活准则是“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

寻常巷陌,酒楼茶肆,常听人道贺:“你好福气啊!”这是恭维,其实也是在提醒,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福气就像飘忽不定的五彩祥云,不会永远罩在你的头顶,一不留神就没了,要惜福啊。

(图/丰子恺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弘一大师惜福宋太祖
照葫芦画瓢
知福与知祸
时空坐标轴里的弘一大师
——《李叔同——弘一大师行踪图典》评介
宋太祖“开门办公”
难得惜福
宋太祖与羊肉泡馍
懂得惜福 才会幸福
很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