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你科普了吗?

2017-07-25

家庭生活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老花眼额叶退行性

今天,你科普了吗?

你“爱情成瘾”了吗?

强烈的浪漫感通常会伴随着类似成瘾的症状——兴奋、渴望、依赖、戒断和复发,大脑扫描显示,它与大脑酬谢中心类似药物成瘾的活动有关。

“当你意识到不想处于一段爱情中但又不愿回避它时,会导致类似药物滥用的糟糕一面,呈现一种成瘾的状态。”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病学中心的Anders Sandberg说。其中,还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爱情成瘾种类。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处于一段关系中、单独一人时会感到非常绝望,并会立即替换掉原来的伴侣,这些人可能存在该团队称之为“狭义”的爱情成瘾现象。

“成瘾药物会让大脑充满多巴胺,导致异乎寻常的强烈奖赏信号,这会导致一个人再次‘用药’,甚至可能会与他们生活中的其他利益受挫有关。”Earp说。在研究中,他们异常强大的奖赏信号,从而驱动一个人再去追逐那些经历。

该团队还发现另一种现象,即“广义”的爱情成瘾,它位于与正常爱情相同的范围之内,但有着更强的可控渴望。这一类型仅基于对类似药物成瘾行为的观察,每次见面都会产生一阵兴奋,但当一段关系猛然结束时则会出现绝望、痛苦和抑郁。一些专家不认为这种行为是成瘾,因为长期来看,经历这些阶段对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尽管如此,Earp团队发现的证据表明,存在这两种爱情成瘾的人对其生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在一些情况下,对爱情成瘾,可归咎于人们对处于某种虐待关系之中,或被追随崇拜的一种瘾。(来源:光明网)

为什么你比同龄人显老?原来基因变异在作怪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常见的遗传变异,它会大幅加速老年人大脑老化速度,并可能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看起来会比同龄人更显苍差异在人的大脑额叶皮层同样存在。额叶皮层是大脑高级认知中枢,在推理认知等大脑高级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老化差异对老年人行为影响明显。

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00多名死者尸检大脑样本的遗传数据。他们通过分析这些人的转录组,绘制出给定年龄段的大脑生物学标准图像,然后比较个体转录组与同龄群体标准转录组的差异,从而看出一个人的额叶皮层是比同龄人老还是年轻。

随后,研究人员对每个人的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寻找与衰老相关的遗传变异。他们发现,一个名为TMEM106B的基因变异与大脑衰老关系密切。该基因变异比较普遍,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有两个变异副本。研究人员指出,一个人到了65岁左右,TMEM106B基因变异就开始发挥作用,有两个“劣质”副本的人,其额叶皮层的老化程度会超出拥有正常基因副本的人12年。

此外,研究人员在颗粒体蛋白前体基因内还发现了另一个与大脑衰老有关的基因变异,但其作用不如TMEM106B基因大。但参与相同的信号传导途径,两者都与罕见的神经变性疾病额颞叶痴呆相关。

该研究虽然并没有确认这两种变异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但研究人员指出,个体基因会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不过并不是主要致病因素,衰老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最主要风险因素。因此,找到与大脑老化有关的基因变异或可作为预防、治疗与年龄相关脑疾病的新标靶。

(来源:科技日报)

年轻时近视,会“抵消”老花眼吗?

众所周知,人老了都会得老花眼。不过有人说,年轻时近视,到老了就不会老花了。这是真的吗?

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度来完成的。年轻时,晶状体有着良好的弹性,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眼睛自身的调焦能力下降是正常的衰老退化现象,老花眼会随之出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

所以,近视者照样会老花,只是镜片度数不同而已。没有近视的老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不用戴眼镜,看近才需要。而原有近视眼的人得了老花眼之后,看远仍要用近视眼镜,看近时就不一定了,因为近视眼和老花眼能够抵消“看近”的这一部分。而患上老花眼是必然的事实。

不少老人眼花了不到医院检查,而是直接配眼镜甚至购买现成的眼镜,这样做危害很大。长时间配戴不合适的眼镜会造成眼部不适,还会头晕脑涨、睡不好觉。与此同时,一些眼科疾病也会在“适应老花镜”的过程中延误诊治。老年人配眼镜必须先经过眼科医生检查,排除老年性眼病,之后准确验光,结合验光结果验配合适度数的老花眼镜。(来源:新民晚报)

猜你喜欢

老花眼额叶退行性
OLIF和MI-TLIF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效果分析
中医辅助对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镜术后康复的治疗效果
近视的人年老后不会得老花眼
近视的人年老后不会得老花眼?
走出老花眼的认识误区
老化的度数能否抵消近视的度数
比记忆力更重要的脑力是什么?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
大脑的巅峰时刻
黄酮类化合物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