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2017-07-25柳志一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双联丁苯血小板

柳志一

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柳志一

目的 分析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82例于2015-02—2016-03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五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口服,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静注,银杏制剂静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溶液静滴。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11.05±5.68)分和对照组(11.65±5.33)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观察组(22.37±6.24)分和对照组(21.99±6.53)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 d和14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 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观察组分别为(6.91±2.15)分、(35.84±7.63)分,对照组分别为(9.76±3.24)、(30.81±6.84)分,治疗14 d,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观察组分别为(5.07±1.86)分、(58.24±13.60)分,对照组分别为(7.36±1.61)分、(43.14±11.96),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组间比较同时期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疗效确切。

丁苯酞;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病起病急骤,脑梗死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等症状,经过颅CT或MRI可做初步诊断,其发病机制与机体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升高以及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有关[1]。在对脑梗死患者早期的治疗中以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为主,尤其是恢复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对恢复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为探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选择82例于2015-02—2016-03在我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两种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2例于2015-02—2016-03在我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56~75岁,平均(65.6±7.4)岁;所有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本研究排除心肝肾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者,以及由外伤、风心病等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脑梗死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6~75岁,平均(65.2±7.6)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56~75岁,平均(66.0±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调脂等常规治疗,并给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对症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拜阿司匹林100 mg/次,氯吡格雷(首剂量300 mg/次,次日改为75 mg/次),1次/d,口服,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30 mg静注,2次/d,银杏制剂20 mL静注,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溶液25 mg,2次/d,静滴。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3]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并依据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 d和14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NIHSS评分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治疗8 d 治疗14 d观察组 41 11.05±5.68 6.91±2.15 5.07±1.86对照组 41 11.65±5.33 9.76±3.24 7.36±1.61P>0.05 <0.05 <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 d和14 d,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上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入院时 治疗8 d 治疗14 d观察组 41 22.37±6.24 35.84±7.63 58.24±13.60对照组 41 21.99±6.53 30.81±6.84 43.14±11.96P>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多,它是由于急性中断供血动脉的血流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引发的一系列缺血性代谢紊乱,损害了脑组织,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增殖,血小板被激活,患者出现脑血栓[4]。急性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探寻一种好的治疗方案对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脑组织灌注、保护脑神经仍是目前治疗脑梗死的重点,脑血流量的改善取决于脑血管侧支循环开放程度[5]。动物实验表明,如闭塞血管能及时开通可减少梗死病灶的体积,使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增加[6]。

丁苯酞,又名芹菜甲素,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它是我国首个作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多个病理环节的国家级一类新药[7]。有研究表明,丁苯酞可通过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小板、抗炎等多种机制,抑制氧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内的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8]。丁苯酞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改善机体微循环,微血管形态保持相对完整,促进血管新生,微血管总数及灌注的微血管数量增多,增加血流量。

在急性脑梗死中,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可通过不同途径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它可通过与环氧化酶中的COX-1的羟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素的合成,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9];氯吡格雷是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它是噻吩吡啶类衍生物,可选择性的阻断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血小板活性。

丁苯酞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抗血小板聚集,发挥协同作用,增强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打破了一种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局限性,改善脑缺血区血流量,比单独用药效果更显著[10]。

本研究中,选择82例在我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仅通过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 d和14 d后,两组患者较入院时比较,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均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同时期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改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刘凌云,汤永红.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及VEGF、BDNF、bFGF水平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5):419-422.

[2]DAI Hailin,WANG Li,WANG Yanzhen,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Butylphthalide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reating 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15,25(33):95-9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符达峰,农维昌,王英,等.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2016,11(1):83-84.

[5]Demyanenko SV,Panchenko SN,Uzdensky AB.Expression of neuronal and signaling proteins in penumbra around a photothrombotic infarction core in rat cerebral cortex[J].Biochemistry(Mosc),2015,80(6):790-799.

[6]刘永亮,王丽娜,李建民,等.丁苯酞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水肿及咬合蛋白表达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3):156-158.

[7]金保圈.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4):1916-1917.

[8]Sun Yuanyuan,Li Hui,Lang Wenjuan,et al.Dl-3-n-butylphthalide effect in treate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Clinical Focus,2016,31(2):182-186.

[9]吴泽文.丁苯酞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药业,2016,25(10):43-45.

[10]方敬献,杨朴,赵学廉.丁苯酞联合负荷剂量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76-77.

2016-07-25)

1005-619X(2017)02-0197-03

10.13517/j.cnki.ccm.2017.02.037

110041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五科

猜你喜欢

双联丁苯血小板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长安CS55 E-Rock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短期与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
双联式准等速大角度传动轴的定心球 PV 值研究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手工浓缩血小板过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探讨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