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效果分析

2017-07-25潘月潘学良洪薇薇王丽茹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开角眼压乳化

潘月 潘学良 洪薇薇 王丽茹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效果分析

潘月 潘学良 洪薇薇 王丽茹

目的 分析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2014-01—2015-09收治的117例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予小梁切除术联合传统超声乳化治疗,研究组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眼压、散光、裸视力及中央前房深度。结果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66%比对照组23.44%低;术后两组眼压与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裸视力(0.75±0.21)D,比对照组(0.49±0.12)D优;研究组中央前房深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 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眼压、散光及裸视力,增加中央前房深度,效果显著。

微切口超声乳化;微型青光眼分流器;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

青光眼伴白内障属于眼科常见多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眼科显微技术逐渐发展,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1]。以往常运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传统超声乳化治疗,较易引发角膜水肿、浅前房及虹膜出血等症状[2]。为此,本研究针对确诊的117例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4-01—2015-09收治的117例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法不同设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53例)。对照组男33例,女31例,年龄41~78岁,平均(60.28±7.16)岁,平均眼压(27.31±5.59)mmHg(1 mmHg=0.133 kPa);研究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41~79岁,平均(60.40±7.31)岁,平均眼压(27.43±5.67)mmHg;两组上述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使用药物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球周、球后及表面行全麻或表面麻醉处理,于角巩缘11点位作一15 mm左右隧道切口,2点位作一1 mm左右的辅助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研究组利用穿刺刀约(1.8 mm),从角巩缘行垂直刺入,待入前房后,利用微型撕囊镊进行撕囊;对照组利用穿刺刀(约3 mm)行垂直穿刺,入前房后,行连续环形撕囊,并将晶状体分离,依次进行超声乳化将晶状体核吸出,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及囊袋内,并将人工晶状体缓慢植入。研究组再用27G针头于角巩缘中行穿刺,随后植入微型青光眼的分流器并推入前房,待位置呈现正常后,再将植入杆压下并退出。吸净前后房内黏弹剂,在切口内注水保证切口处于水密闭合状态。给予对照组降低眼压,由专业医生完成手术操作,为避免术后不形成前房,术中需完整保护结膜,将球结膜紧密缝合。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前房渗出、高眼压及角膜水肿;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散光、裸视力。成功:术后眼压9~21 mmHg,且无需用抗青光眼类药物;合格:9~21 mmHg,需使用抗青光眼类药物;失败:术后视力下降且无光感,眼压>21 mmHg[3];观察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前房渗出、高眼压及角膜水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但各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

2.2 两组术后眼压、散光、裸视力对比 术后两组眼压与散光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裸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表2)。2.3 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对比 两组术后1 d中央前房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比对照组大(P<0.05,表3)。

表2 两组术后眼压、散光、裸视力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眼压、散光、裸视力对比(±s)

组别 例数 眼压(mmHg) 散光(D) 裸视力(D)对照组 64 13.35±2.91 0.77±0.21 0.49±0.12研究组 53 13.32±2.75 0.69±0.29 0.75±0.21t0.056 9 1.727 3 8.391 8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对比(±s,mm)

表3 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对比(±s,mm)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 64 2.31±0.49 2.70±0.62 2.73±0.64研究组 53 2.34±0.50 3.92±0.51 3.99±0.77t0.326 6 11.466 5 9.667 4P>0.05 <0.05 <0.05

3 讨论

青光眼伴白内障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其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由于老年群体体质较弱,且行动较不便,手术治疗老年患者耐受能力较差,致盲率增加[4]。临床常采用常规抗青光眼治疗,术后提高视力较难,伴随白内障加重,患者晶状体逐渐膨胀,导致视力迅速下降,严重可引发低眼压、青光眼及浅前房情况[5]。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66%,低于对照组23.44%,提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在完成超声乳化手术后在切口内注水,在前房恢复情况下进行穿刺,使得将引流器植入时确保切口密闭,眼内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对角膜内皮起到保护作用,且无需将虹膜组织切除,减少前房组织损伤及出现前房渗出、角膜水肿等并发症[6]。周晓芳等人文献研究认为[7],微型青光眼分流器切口较小,对患者视力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眼压与散光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裸视力(0.75±0.21)D比对照组优(0.49±0.12)D,提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可降低患者眼压及散光度数,促进患者视力较快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术后患者房角开发,前房深度增加,使得房内水流出较便利,提高了房内水的排出量[8]。②可减少睫状突内分泌的房水。③在手术过程中,房水中释放出炎性介质,而炎性介质具降解基质作用,同样使得房内水流出较便利。④待人工晶体准确植入,防止后囊膜出现破裂,人工晶体出现移位,避免虹膜粘连,稳定眼压,促进患者视力恢复[9-10]。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术后1、6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92±0.51)mm、(3.99±0.77)mm,较对照组(2.70±0.62)mm、(2.73±0.64)mm增加,提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可增加中央前房深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手术密闭性较好,内皮损伤较低;术前在房内注入黏弹剂,使房内压力增加,前房角出现分离;使虹膜变得更平坦,从而加深前房深度,促进患者较快恢复[11-12]。受时间、环境及样本等因素制约,本研究未就两组手术复发情况进行分析,有待临床加大样本进一步研究予以佐证。

综上所述,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分流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眼压及散光度数,促进患者视力较快恢复,增加中央前房深度,值得推广。

[1]徐慧群,卢辉.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529-1531.

[2]陈建丽,韩英军,张满红,等.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4,34(1):74-77.

[3]王普升,潘晓燕,穆涛.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 P50引流器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白内障[J].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2):1185-1186.

[4]门保成,于杰.微切口和常规切口超声乳化分别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对比[J].中外医疗,2015,(6):3-4.

[5]张建珠,黄伯健.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10-12.

[6]黄志坚,张文强,周和政,等.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148-1150.

[7]周晓芳,付汛,李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J].眼科新进展,2014,34(6):554-559.

[8]李莉,杨珂,玉光珏.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9):1769-1771.

[9]孔丹丹,乔光.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5):89-91.

[10]玉珏,王海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化摘除联合IOL植入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5):32-33.

[11]郭胜,芦佳娜.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5):60-61.

[12]朱白蕾,钟丘.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10-11.

2016-06-07)

1005-619X(2017)02-0179-02

10.13517/j.cnki.ccm.2017.02.028

111000 辽阳市中心医院眼科

猜你喜欢

开角眼压乳化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研究强化护理影响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使用针灸配合明目汤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发动机高压压气机可调静叶冷态级间角度检测工艺技术优化研究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干线公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