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尽人间疾苦词

2017-07-24范逸龙

美文 2017年14期
关键词:广厦壮志心系

范逸龙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在百姓们纷纷逃离这场“风暴”的中心时,有一个人不畏困难,逆流而上,去投奔势弱的朝廷,这个人就是杜甫。

提到唐诗,人们第一个想起的往往是李白。李白比杜甫长十一岁,他年轻时正是唐朝兴盛的时候,所以他的诗篇大多潇洒飘逸,富有浪漫主义。也正是这十一年,杜甫在中年之时遇上了安史之乱。见过了流离失所,经历了亲人相别,所以他的诗中饱含着一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杜甫年少时也曾意气风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时还是盛唐,而其父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所以生活的重担还没有压在他的身上。年轻的他考进士未中,打算游山玩水来消解落第之仇,恰好碰上被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两人一同饮酒作诗,激昂文字,寄情山水。著名的《望岳》就是在这段旅程中写下的,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他还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打算一展宏图。

和李白作别以后,他结束了自己放荡不羁的漫游生活,再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权相李林甫开始把控朝政,蒙蔽皇上,弄出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参考的士子都未被选中,其中就包括杜甫。杜甫的科举路彻底断了只能在贵族之间寻找机会。几经波折,得到一官半职来养家糊口。不久,他回家探亲时发现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此时他已年高四十四岁,困在这长安城中十年了,但却连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悲愤交集之下,他结合自己的十年经历,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讽刺的事情啊!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也隐约写出了“山雨欲来”的感觉——安史之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做法。纵观杜甫这一生,颠沛流离、壮志难酬,但却始终心系国家。潼关沦陷,肃宗即位,一件件事情令他无法等待。安顿好妻儿,他只身向北投靠朝廷,路中不幸被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待到杜甫抵达长安,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地方,这个曾经繁荣的大都市时,那里已经变的残破不堪,不复昔日盛世之景。面对沦陷的国都,自己却无能为力,空有一番壮志豪情,却无处施展。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碎?所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世事常常不如人愿,他因仗义执言而被贬。途中见到唐军与反叛军交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看到年轻人忍辱负重参军报国,再加上自己被贬的愤懑,創作出“三吏三别”来反映当时的社会。

在经历了动乱后,接近晚年时的他看破了官场的腐朽黑暗,辞官回家。亲友帮助他建立一间草屋,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好景不常在,第二年的秋天,他的草屋被暴风雨袭击,这次意外让他重新意识到现实的残酷。百感交集之下,他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我从小就开始学习杜甫的诗,但因为年龄小而未能从中体味出什么来。长大一些后,再学习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才发现了他的伟大。诗篇一开始描绘了天气的恶劣,然后又塑造了一个可怜的老人形象,这都从侧面描写了人民的贫穷——如果不穷,怎会对一些茅草斤斤计较呢?最终由自己的贫穷联想到他人的贫穷,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宏愿。试问有谁能在如此贫穷的境遇下还能心系祖国?有谁能甘愿让他人都住上“广厦”而自己“冻死亦足”?恐怕只有杜甫才能这样吧。

杜甫的诗因反映了时代而被称为诗史。杜甫也正是凭着这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而被后人称为“诗圣”,我认为这个称号他受之无愧。

猜你喜欢

广厦壮志心系
心系社区心怀大爱履职奉献
童心向党 心系祖国
寒梅(新韵)
归暮遐思
《万众一心/心系武汉、心系湖北、心系中国》系列
油田工人
破桩
致杜甫
壮士拜师
第七届(2015—2016年度)“广厦奖”优秀参建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