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为什么要培养?培养得怎么样?

2017-07-24张祺午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要问题

张祺午

摘 要 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职业农民终身教育问题、重构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但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牵头承担的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从学术角度对新型职业农民为什么要培养,培养得怎么样等问题予以积极回应。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基础;主要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21-05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职业农民终身教育问题、重构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牵头承担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对国家农业领域人才培养问题从学术角度予以积极回应。

一、为什么培养:“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深刻影响着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农业的组织形式、发展方式以及农村社会结构面临着深刻变革。随着大量劳动力转移出传统农业,一方面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空间;另一方面,出现了农业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农业后继者匮乏等现象。“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紧迫性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一是农业现代化呼唤新型职业农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再次突出了“三农”在全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然要求,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然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课题组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质量有待提升的状况。2013年,中央提出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我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要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农民。

二是现有农业劳动力状况令人担忧。课题组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区已然形成“老人农业”的趋势,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达到54岁。同时,农业劳动力外出打工成为其增收的主要渠道。这些现象对农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抑制作用。课题组调研发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福建、河南、河北、四川、内蒙古、黑龙江、云南11个地区的4116名务农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到67.5%。而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些国家看,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大体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中等专业农校毕业,而且每年还有将近20%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与国际社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三是教育离农倾向导致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课题组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去农、离农、轻农”趋势已经难以逆转,学校离农化,教育需求去农化,教育价值目标贱农化,其结果致使农业劳动力后继乏人。基础教育不仅学校远离乡村,教育内容也远离农业。农村学生对农村十分陌生,不仅缺乏乡村文化、农业知识,也缺乏对农村和农业的感情,他们不愿意从事农业,也不会从事农业。专门输送农业人才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鲜有人愿意当农民,甚至不愿从事农业。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类院校数量急剧减少。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数量从1998年的500余所,减至目前的237所。涉农专业招生数连年锐减。中职农林类招生人数自2010年的110.4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39.5萬人。涉农专业毕业生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或生产的比例极低。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802.9万人,其中7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县和县以下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约占中职学校总数的1/3;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39.5万人,在校生132.4万人,分别占中职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3%、7.3%;毕业577.7万人,超过92%的直接就业学生在城镇就业。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意义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其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

课题组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20个百分点,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农民队伍,限制了对科技的需求和采用。只有培育出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保证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敏感性和积极性,使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和应用。

二是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发展形态的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只有培养出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与现代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要求相适应,才能用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

三是有利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农村衰败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中断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农村社会只能由农民自己主导。只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为现代农业提供了高素质劳动者,也为乡村发展提供了高素质建设者,在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文化传承、民主管理等方面,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培养得怎么样: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民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是与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要求相比,还存在教育培养精准度有待提升、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农民需求、与产业链发展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需要解决。

(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依托

课题组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依托项目,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及之后,我国一直重视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进行部署,财政部、中组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项目。

其中,学历教育项目主要包括: 2004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截至2011年春季,累计招生30万人,已毕业学生7万余人。2005年农业部依托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启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2006-2014年,全国累计招收学员106.9万人,累计毕业学员72.1万人。

非学历教育项目主要包括:1990年农业部启动的“绿色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90-2014年全国共有1319.8万人接受了培训,其中928.8万人获得绿色证书。2004年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该项目在2013年明确提出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对全国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的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开展系统培训。2009-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1596万人。2006年农业部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举办300期培训,培养3万多名各类带头人。农业部还于2008年在全国11个省启动1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工作。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农业职业院校、高等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也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对农民开展各种针对性强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深受农民欢迎。

从以上可以看出,各部门实施的这些教育项目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国家农业政策导向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紧密相关,这些工程项目为后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相关基础条件和资源建设逐步改善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201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部署,这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按照国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先后下发文件,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农业部、财政部在试点基础上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央财政投入11亿元在2个省、14个市和300个县开展示范培训。2015年示范培训范围扩大到4个省、21个市、487个县。2016年示范范围扩大到8个省、30个市、800个示范县,中央财政投入增加到13.9亿元。2014年,教育部办公廳、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明确通过“送教下乡”“农学结合”“弹性学制” 等方式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带动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基础条件和教育资源建设逐步改善。据课题组研究发现,其主要体现在:

教育培训机构多样化。目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机构既有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大学,也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农机校(农技校),以及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机构近12万个,他们自成体系,又有交叉,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

专兼职师资队伍初步建立。农广校体系师资队伍总量稳定,以兼职教师为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2014年全国农广校体系拥有专兼职教师共6.32万人,其中专兼职教师比为1∶3。专兼职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8.20%。专职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71.30%,兼职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占90.45%。农业职业院校以专职教师为主,2013年专兼职教师比为1∶0.1。大部分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农业中高职院校正高级职称教师分别占0.6%和4.8%,副高级职称教师分别占29.7%和29.5%。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师资队伍完备,以兼职教师为主。2013年全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拥有教职工95382人,其中专职教师占36.1%,兼职教师占63.9%,专兼职教师比1∶1.8。

涉农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逐步加大。2005-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涉农实训基地138个,资金投入总量为2.31亿元;支持的中职涉农专业实训基地216个,资金投入为3.44亿元。在国家加大农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有关部门也积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在地方层面,2014年陕西省安康市认定了18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并给予一定的项目支持,对实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

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不断丰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学手段逐步丰富,已形成课堂教学和基地实训为主、远程教学为辅,多种手段融合发展的格局。其中远程教学手段包括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与教学手段相对应,农广校、国家开放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等机构相继开发了纸质教材、音视频资源、网络课程等多种教学资源。据统计,目前中央农广校共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学习资源6392个、4600学时,其中种植类2312个,畜禽养殖类1901个,农业工程类1224个,经济管理类955个。国家开放大学也开发了文本、视频、动画、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研究认为,尽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已经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投入不能满足需求。有关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政策未落地等问题,离国家提出的“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国家自2014年开始每年投入11亿元用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培育工作深入开展。但是从经费投入总量来看,按照到2030年培育1亿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人數测算,共需投入187亿元,人均年投入仅187元,这远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对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教育,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农民接受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被排斥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范围外,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来看将严重制约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教育培养资源分散。目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机构分布在农业、教育、人社、扶贫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运行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合力。在各类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机构中,农业部农广校系统和教育部职业院校系统是两大主体力量,但二者之间也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效果。同时,县域实训基地资源缺乏有效统筹。国家对涉农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实训需求。一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虽然具备较好的实训条件,但是由于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这些社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是教育培养精准度不够。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民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在充分摸清其教育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和个人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育培养内容和方式,为其提供能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培养服务,实现因人施策、精准培养。受以往大范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用传统学科式学历教育培养方式等因素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中存在培养对象有待聚焦、培养需求有待摸清、内容方式针对性有待加强、学历教育育人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度有待提升等问题。

四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我国受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教学设备技术不足、农民不能熟练使用互联网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卫星网、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综合以上研究,课题组认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合理设计教育培养路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推进教育培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而这也正成为此项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简况[Z].2014.

[2]佛朝辉.县级职教中心如何突破发展困境[J].职业技术教育,2014(6):36-38.

[3]万玉凤.201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68%[N].中国教育报,2015-03-04(3).

[4]2014年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Z].

[5]2013年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Z].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要问题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中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