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7-07-21王丽娟鲍丽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核心

王丽娟++鲍丽

【摘 要】文章基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及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十二年教学实践,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了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支持平台、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以“一个核心、两大平台、三级培养、四项能力、五类考核”为核心的“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计划《陕南山区学前教育普及模式研究》(14JK100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视阈下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研究》(SGH12451)部分研究成果。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培养院校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及思想体系,以学前教育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为基础,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要素,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及过程的总和。该模式涵盖了以下内容: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培养院校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而设定的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三是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四是为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

目前,国内在培养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方面,以地方高校学前专科和学前本科两类为主。从现有的专业培养课程来看,大专层次的学前课程体系偏重“技能型”,其中,艺术类技能课三年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专科培养院校非常重视未来学前人才艺术技能的培养,但学生的文化水平、综合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多流于表面,理论教授时多照本宣科,学生对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能力表现不足,常常走向了培养教书匠的教学模式;地方大学中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多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这些本科层次高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学前教师,却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学前教育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提出“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地方高校要“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要以《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准,分层次、分目标地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即学前专科层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层次则重视扎实的基础文化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

学前教育專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通用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内容如下:

1.专业通用知识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管法律、艺术及科学、政策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通识类基础知识,包括大学本科学生都要学习的思想品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文学、职业规划等内容。

2.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学前教育理论主干知识与体系,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及反思能力;掌握学前专业艺术技能及实施操作能力;了解学前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早幼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方法;早幼领域教学组织能力;学前领域创新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人才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对培养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既要有利于现有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服务,还要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应用型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保证。

1.课程体系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也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在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2.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1)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实践性内容的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研究学前领域的实践教育活动,使他们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和专业定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早幼专业人才为根本依据的。因此,课程设置既要选择早幼领域工作中频繁用到的内容,又要选择一些能锻炼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内容,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多门通识类、基础类文化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理论与素质基础;开设各门专业技能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自身具备的师范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这二者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

(4)课程设置模块化、微型化

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知识、素质、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设置四大课程模块,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设置转向时间短、授课及考核灵活的微型课程,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更好地促进学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成长。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endprint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十二年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了积极探索,主要内容如下:

1.依托专业核心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应以全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前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本着理论“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紧密围绕教学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大纲和教材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增加核心知识的学习比重,删减课本中陈旧、与核心知识无关或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及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将其引人课堂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能力的培养唯有通过系列的、逻辑完整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才能实现。安康学院在建构最新的学前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非常重视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现行的最新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实验、实训、集中性实践)、课外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构成,将本专业所需核心能力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编制成矩阵图(如表1所示)。专业核心课程总计开设15门,其中的12门课程与学前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应,4门课程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服务。

2.依据专业核心能力建立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的专业而言,无论什么专业,其知识体系都是由专业领域知识、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层次内容有机组合成。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实践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的科学组合,包括综合能力实践和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其中,综合能力实践包括人文社科实践能力、自然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包括五大领域教学实践、保育实践以及教研科研实践活动。

安康学院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设计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能力学习及训练方面。各实践课程对应的实践能力点如表2所示。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程类别,加大实践教学的总量。课内实践、实训占总课时的41%,集中性实践环节为40个周(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在当前建构的最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在课内见习和校外实训中将第一、二课堂衔接。

(1)继续建设校外教学基地

以校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继续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的广度。幼教机构给学生提供辅导,使其在实践方面有较快的成长。

(2)推进“課内外一体化”教学

科学调整学前专业技能教学时间,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互联系;制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技能课程教学、技能选修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以课外竞赛、社团活动为辅助教学,统一规划和设置课内专业技能课,形成融会贯通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补充和延伸。

(3)重视校内培训、校外实践两大平台有效衔接

面向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校内成立了各类专业社团,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加强课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视课外实训,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之间的互动,打破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足的局限;通过课堂培养+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强调在校园文化、社会服务、顶岗实习等多个领域内强化学生全方位的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1)坚持前后相继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科学安排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有效衔接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后,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应重视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强调树立专业思想、强化专业意识,体验早幼教学氛围,并结合教学活动寻找自身不足;第二学期,集中两周时间用来安排保育见习活动,要求学生着重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第三、四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为时一周,此次见习强调的重点为紧密结合所学课程,如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名儿童,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并与“学前儿童心理学”紧密结合,完成该儿童的个性分析报告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观察分析报告;第五、六学期,以全面进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见习和实习为核心内容,适时增加学生到园实践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为基准,强调幼儿园实习、支教等环节;第四年,安排学生进入早幼机构实习12周,学生可在幼儿园实习的同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材料收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继续推进校内外双导师制

基于“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继续推行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专业学前资源或教师的优势来培养学生,既有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5.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应坚持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多元考核与试卷考核并重的原则。

(1)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并贯彻到学生四年的学习计划中。如采用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考核、课内专业理论评价考核、技能实践考核、社团管理考核、社会应用能力、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endprint

(2)建立学前梯级技能考核标准与制度

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需掌握的各种技能训练融合到相关课程和教学之中。如,将声乐、舞蹈、课件制作、美术、手工、讲故事、教育活动设计等学前教师基本技能,按目标划分为若干级别、毕业达标等级及达标形式,具体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月,以“月目标→学期目标→年度目标→毕业目标”的梯级形式出现。同时,将教师技能融于常规教学之中,融于课堂和课外训练之中。

(3)强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实际能力和技能为中心,培养“国家学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保险”学前专业。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

(4)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即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及时地给学生的学习或学习规划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终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总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根据社会行业或职业岗位对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建立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的评价与反思,强调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但菲、徐桂娟、索长清、赵琳、孙倩倩:《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第1期。

[2]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陈小燕:《对學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4]李兰芳、张海钟:《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简介》,《幼儿教育》2011年第15期。

[5]刘占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周欣:《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想——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陕西安康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