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展讯

2017-07-20

画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术馆艺术家

国内展讯

听我说——中瑞当代摄影中的新叙事

地点:OCAT上海馆 时间:2017.06.19-09.17

这次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和瑞士的10位年轻摄影师,用影像语言搭建起层叠交错的叙事时空。参展艺术家的叙事虽都以摄影为基本语言,但是展示的形式和技术也因不同的叙事而各不相同,静态图像、动态影像、投影、灯箱、物件交织在一起,成为每个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朋友之间

地点:博而励画廊 北京 时间:2017.07.08-09.03

这次夏季群展,邀请了多位跟博而励画廊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并请他们各自邀请一位艺术家朋友参与。展览将每组艺术家的作品以一对一的并置方式呈现。透过这种朋友间的互邀模式,展现了艺术实践向社会维度的延伸,旨在借助这种视觉层面上的聚合,进一步阐明艺术家创作实践中的灵感来源和视觉线索的蛛丝马迹,在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建立起更为明晰透彻的对话。

征候与变革——中东欧当代艺术展

地点:广东美术馆 广州 时间:2017.05.27-06.15

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不同时代、国家和媒介的艺术作品如何处理各自历史的特定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乃至全球性问题。为了促进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与媒介之间的对话,同时清晰地呈现地区当代艺术状况,参展作品的选择以不同主题为切入点。展览的几大主题分别探讨当代社会不同层面的问题:城市及其都市化发展、国家历史和艺术史、“共同”的艺术体制和历史、领土等等。大多数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历史,或者仔细研究了个人在快速变化的动荡时期所处的状态,同时这些作品也具有某种永恒性和普遍性。追问历史以及探讨个体角色和责任一直是东南欧艺术家的兴趣所在,也是他们争论和批评的核心。

托马耶夫斯基原作展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7.07.15-09.15

这次展览呈现已故波兰平面设计大师亨利·托马耶夫斯基(Henryk Tomaszewski)在中国地区的首次个展,展出逾200件托马耶夫斯基原作。亨利·托马耶夫斯基是平面设计师、插画家、舞台美术家和设计教育家,他标志性的手绘式图形表达、凝练笔触后的讽刺态度、独特的视觉语言不仅奠定了战后“波兰学院派海报”的鲜明气质,其影响力更辐射至法国、英国乃至整个欧美现代平面设计领域。

菲利普·帕雷诺:共此时

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时间:2017.07.08-09.17

这是法国艺术家菲利普·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通过探索展览自身作为一种媒材的可能性,帕雷诺在过去20年里对展览体验作出了彻底的重新定义。在美术馆的建筑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对话中,这次展览通过对时间、空间、光影、声音等媒介出人意料的运用,改变了建筑环境的当下存在,使之成为一个半自动的木偶、一种恒动的状态,颠覆了美术馆空间的成规。

锡人的心脏——木木馆藏中的后网络艺术

地点:木木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7.06.30-10.08

这次展览汇集了12位艺术家,通过其作品对当今互联网或科技实践进行有意义的揭示、探究与颠覆。展品的选择基于木木美术馆馆藏及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黄勖夫对后网络艺术的关注,借由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机械学与互动装置作品,以刺激参观者的各项感官,并触发其对于运算法则、度量标准及市场学所主导的当代世界的情感。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6

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时间:2017.06.25-08.03

这次展览展出了106位年度选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著录的艺术家在2016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因规模所限,其中仅包括36位艺术家的原作。这些作品和文献记录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编辑部以2016年全年4000多个艺术展览和活动、10000种以上发表的文献阅读综述、几千位艺术家的活动档案为根据进行甄选,根据编辑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修订补充后的结果,力图系统性地体现中国当代艺术2016年的年度整体成果,以呈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

奥利弗·赫林:四十七天

地点:OCAT西安馆 时间:2017.06.22-09.10

今年夏天,OCAT 西安馆将就社会群体中的人及“人与社群”关系这一主题在展览中呈现多样化的探讨,该展览是其夏季群展中的一个项目。艺术家奥利弗·赫林(Oliver Herring)的作品涉猎甚广,从早期用聚酯带编织的雕塑到实验影像,再到相片合成雕塑,都是其身体艺术创作的组成部分。这个项目中,赫林延续了近期于成都、乌镇两地的“参与式”项目形式,将舞蹈作为核心元素贯穿项目全过程。他通过一系列关于舞蹈短片的拍摄与西安本地专业及非专业的舞者一起制作出一部独特的作品。

马思·巴斯: 蜿蜒之门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 时间:2017.06.24-08.27

这次展览是美国艺术家马思·巴斯(Math Bass)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展出其近期创作的18件绘画及雕塑作品,通过她独特的符号和色彩来诠释视觉空间。巴斯在其创作中致力于建立一种清晰且高度风格化的艺术作品和语言体系。她在原始画布上呈现了一系列可识别的物体(火、烟、鳄鱼、火柴、字母)和简单的几何形状(圆圈、折线),用色明亮均匀、边缘锐利的图像使人产生的即时印象会引发持续的视觉共鸣,制造出异于常态的张力。

临时关系——王恩来个展

地点:站台中国 北京 时间:2017.06.16-07.22

这次展览首次展出艺术家王恩来最新创作的多件装置作品。王恩来的创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生活中的现成品。现成品作为工业社会的产品天然地带有符号意义,然而艺术家弱化了材料的社会符号性,而从物理层面切入关注于物质材料本身的特性。作品中的现成品一一组合,形成悖论式的绝配,这种绝配体现着构成意义上的临时性的关系。而媒介本身的物质特性引发的消解趋势终将使这一意识形态的临时关系付诸外化实践。此次展览中,电风扇、轮胎、玻璃、灯泡……这些现成品在艺术逻辑中被解构和重组,而形成不同维度、不同意义上的“临时关系”。

风骨有相——朱振庚艺术展

地点:中国美术馆 北京 时间:2017.05.28-06.04

朱振庚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水墨画家,他在中西文化冲击与交融的文化背景下,在传统水墨绘画向现代转型的际遇里,以大量的面向社会、直面生活、抒发内心的速写作为根基,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文人绘画之中汲取出最符合心性的语言符号,创作出朱振庚的水墨范式。这次展览展出朱振庚的水墨、彩墨、线描与速写作品约200幅左右,全面回顾朱振庚的艺术人生,呈现他在水墨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看看我们!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时间:2017.04.23-06.25

这次展览呈现来自摄影师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丹尼尔·特劳布(Daniel Traub)和刘涛的视角各异的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来探索照片中关于“自我”的主题,在考察人们如何在照片中丰富地呈现自我的同时,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我们观看自己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究竟有没有改变?而在自拍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之前,我们在照相机镜头前是如何观看自己的?每一个作品系列都展现了一种观看自我或他人的方式。它提醒我们,在自拍的时代,拍摄人像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至少,关于我们自身,它揭示的比我们所认为的更多。

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时间:2017.06.17-09.03

莱顿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由美国收藏家托马斯·S.卡普兰博士(Dr. Thomas S. Kaplan)与妻子达芙妮·莉卡纳第·卡普兰(Daphne Recanati Kaplan)于2003年创建,拥有250幅艺术珍品,是目前全球拥有17世纪荷兰艺术家画作数量最多、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此次展览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作在中国最大规模的展示。展出70余件展品,分为肖像画、历史画及风俗画三大主题,其中包含欧洲17世纪最伟大画家之一的伦勃朗的11幅画作,以及维米尔的《坐在维金纳琴旁的年轻女子》,重现了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盛景。

苍鑫:行动感知

地点:狮语画廊 香港 时间:2017.05.12-07.15

这次展览展出艺术家苍鑫《交流》《身份互换》《火锅》及《融合》四个系列作品,梳理其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脉络。观者通过观看苍鑫的作品,相信也会产生某种链接、自省及对自我身份发出的质疑,又或是个体身体除却内在身份,体现在社会身份中的意义追索。

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地点:长江当代美术馆 重庆 时间:2017.04.28-07.28

这次展览邀请尼日利亚策展人Bisi Silva、中国策展人崔灿灿、中国艺术家王庆松组成策划团队,担任本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主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寓意再高的建筑都要从平地建起,事物才能从无到有。作为展览的主题,它隐喻了影像艺术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每一块砖、每一个基础的不断确认与强调;也象征了影像艺术在今天无所不在的现实,以及它对各行业所起的或明或暗的影响。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美术馆艺术家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去美术馆游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术馆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