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研究

2017-07-18郭朋朋

商情 2017年25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

郭朋朋

(辽宁科技学院电信学院 计BG141)

【摘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文化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各种类型就业中的“本”中之“本”。但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的社会大背景下。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这一问题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政治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 分析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6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6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6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15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7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16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6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6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5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2008年增长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2010年:录取657万人 考生957万。录取比例69%。2011年:录取675万人 考生933万。录取比例72%。2012年:录取685万人 考生915万。录取比例75%。

大量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不断飙升。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大多数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有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大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是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

(三)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四)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二)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三)政府部门的做法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