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版画中的传统美学传承

2017-07-18李明

商情 2017年25期

李明

(保定学院)

【摘要】当今中国版画正处于历史性的大转变之中,如何在当今世界艺术国际化、多元化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版画家们一直探讨着并逐渐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但是,一个鲜明的特征逐渐凸显出来:当代版画作品中中国独特的审美特征。笔者通过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在当代版画中存在的现象,对当代版画创作语言的影响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探索。希望能够更清晰的探索当今版画的现状与出路。

【关键词】国际化环境 传统美学传承 版画语言

在当代轰轰烈烈的中国艺术大潮中,当代版画可以说是这些艺术语言中最为丰富与独特的了。当代的中国版画创作媒材与技法多种多样,并且已有明细的类别划分。

艺术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艺术的产生,是随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的艺术反映这一个时期的精神风貌,一件艺术品自被创作出来,基本含有两个内容,除了表面的形式语言外,另一个就是精神内质,这种精神内质体现着艺术品产生年代的特征,更是艺术创作者内心气质的体现。

中国当代版画亦有相同的特征,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环境中,国外版画技术不断传入,中国当代版画也出现形式语言的多元、技法媒介丰富多彩,但是中国当代版画却是根植于被西方艺术界称之为神秘主义的中国传统思维与传统哲学的土壤之上的,当代版画家表现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精神;表现传统文化的博大;表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撞击所产生的偶然与不确定性;表现中国国人的生存状态;表现对人类快速发展与科技发展的质疑等等。所以,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很强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且这种传承普遍存在于当代中国版画家的头脑中,在创作中有意无意间不断的流露出来。

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精神传承是如何形成的呢?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王宏建与袁宝林先生谈到“中国人独特的感知方式,终极的美学价值和对艺术的形而上学态度三者共同塑造了一种“艺术文化”体制,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美学和民族特色。”

中国当代版画是中国当代美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由近现代美术生发而来,虽然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的被引进,有陈师曾、何香凝、李叔同、徐悲鸿、林风眠等去国外留学,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带來新的感知方式和文化见解,但是,近代的艺术大师毕竟成长于具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土地上,思维的定势使他们摆脱不掉传统文化深深的烙印,而中国传统美学的根源主要是儒、释、道哲学思想,古代的传统美学观也受三家精神学说的影响,和中国审美意识以味、触觉为主的感知方式形成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观念。

(一)儒、道、禅的主要美学思想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讲求“中和”之美,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以父系与君权治国安邦,都是采纳的儒家的学说,我国故宫的中正之美,整体和谐之美,都不无儒学的痕迹,儒学倡导的君权与父权的体制,相应而生的是一种雄健与充实之美。而对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也往往生发出‘吟咏情性方面,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浓厚。儒家另一重要学说,体现了中国文人和士大夫关怀一切存在的宇宙心灵,“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诗)的人心对万物的情感关切,导致它超越一己之私心而成为“宇宙心灵”,这派生了中国诗画中的“提神太虚、”“散点透视”的空间构造和他的宇宙感、人生感。

道家则提倡的是非人工的“自然之美”,提倡母性之美,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虚静”与“空灵”是它的另一学说,这一学说为中国艺术开辟了另一个审美境界,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徐复观教授曾这样解释道家对艺术精神的影响。“玄”学也是道家一个重要学说,他直接影响了唐以后的文人水墨山水画,老子的“素”和“玄”,素为白色,玄为黑色,成为后世水墨的颜色依据。

佛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在问题的追问: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儒、道学说在本质上对生命是肯定和赞赏的,佛学则在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中让我们认识到死亡与寂灭,认识到生命是一个问题,这种意识在中国文艺中导致他的哲理追求。对传统美学的另一影响是“冲淡”与“禅味”,禅宗美学最终预设了一种终极的美学价值,它表现为彻悟存在本来面目时的圆满。王国维也曾用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描绘这一最高境界。而伴随这一彻悟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独特感受:欣喜的笑。

(二)传统美学在版画中传承的体现

寻踪溯源,中国古代刻与印的痕迹相当远古,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就曾发现手的不同印迹,后世的石刻,玉雕,墓室壁画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刻印技术,逐渐形成成熟的木刻版画。隋唐以来,佛教在中国盛行,宗教木刻画相应的繁盛起来,唐代版画主要以佛经图为主,表现内容也由原来的传统巫术信仰题材转到佛教题材,使木版刻印技术得到一定的提高。宋元则时期出现了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形式的新样式,明清是木版画的辉煌时期,官方与民间都有经营的专门机构与作坊,还出现了地方流派,技术与题材也精确丰富起来。清代《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传》即是其中很好的例证,西方文化也由传教士传入,版画表现的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明末清初套色印刷出现,民间套色年画也相对繁盛,版画传达出来的审美意识也不由得繁杂起来:除了受文人画影响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和诗画境界,年画中则表现出一种市井小民的审美状态,还有对中国传统观念中鬼神的敬畏与祈拜题材,体现出传统神秘哲学对民间的影响。这些都充分说明版画的审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版画 ,引进许多的外国版画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与之前不同的版画,这种情况似乎使以往的观念有所改变,中国的版画艺术因此注入了新鲜血液。

总之,传统的美学观念对后世绘画理论的形成和其他文化门类,比如对古代文学,工艺,建筑,戏剧,民风等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至今还很明显,对版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