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下的高校德育教育

2017-07-18叶丽娜

商情 2017年25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叶丽娜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摘要】现今,网络的强大功能和其独特魅力,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场域,大学生是与网络接触最紧密的群体,他们不仅是参与者和推动者,还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对此,高校辅导员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理论上积极探索,在实践上勇于开辟网路文化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德育

一、网络文化下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

网络文化下,传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为因循守旧的高校德育工作注入活力,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许多高校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第一,德育工作的地域性与网络信息传播的跨地域性存在矛盾。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大都倾向于在校园内实行封闭或半封闭式的教育管理。

第二,德育工作过程的单向性与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存在矛盾。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信息源广泛增加,信息流动速度加快,网络媒介之间、网络媒介与其他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存,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结构,从而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更为全面、多角度的信息积累。

第三,德育工作模式的主导性、滞后性与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及时性存在矛盾。辅导员德育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应该把自己的学生往哪个思想方向引导,以形成符合国家教育要求的价值体系,这种主导是有明确政治倾向的,是不容置疑的。而目前,我国德育工作领域乃至整个教育界对教育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研究和反映明显的表现出了滞后性和被动性。

第四,德育工作主体的约束性与网络信息传播的隐匿性存在矛盾。网络媒体的发展,许多信息的发布以微博和论坛的形式发布,而不再是由网络发布,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即媒介为平台。辅导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如果没有精深的功底,自己往往会被这股信息的洪流席卷,失去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何谈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基本的学习、生活和休闲工具。凭借互联网,大学生在网上足不出户浏览新闻,通过各种通讯软件互相联系,和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交朋友,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参加各种论坛和社区、在线交谈,玩游戏,购买生活用品,现今,微博,微信更是风靡,大家都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网络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开展广泛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这正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津津乐道地喜爱网络的奥秘所在。

三、网络文化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文化的认知能力。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其传播方式也大有不同,只有掌握系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才能理性地使用网络。

(二)网络文化的解读和评估能力。一方面,面对网络中大量的为争夺眼球、制造轰动效应而“创造”出来的不良信息,大学生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评估各种信息资源,善于“去伪存真”;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信息进行选择性阅读,提高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筛选能力。

(三)网络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能力。在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四)网络文化发展和完善自我。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提炼,从网络环境中了解现实环境的真实状况,从而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照; 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从媒体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信息,参与传播信息,增长知识阅历、完善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四、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创新

(一)网络文化下学校德育方法的转变

(1)变屈服式向引导教育式转变。传统的德育多采用教师选取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教育,这种方法不再适应网络文化对德育的要求。

(2)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事物的发展方向,预见可能发生的矛盾,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3)灌输教育和引导相结合。在网络时代,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依然激烈,与此同时,德育也必须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对学生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4)变单一呆板为灵活多样。大力开辟第二课堂,将科学的理论、鲜明的思想,通过运用各种载体,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室、寝室、食堂、操场等课堂内外,寓教于乐。

(5)由封閉式向开放式转变。德育工作必须要消除封闭状态,主动展开全球性的网络德育。

(二)网络文化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

(1)积极灌输法,要充分发挥校园新闻网的作用,及时报道国内外大事,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2)虚实结合法,即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方法。对贴吧、论坛、电子邮箱、微博内学生反映的问题,要责成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保卫部门等尽快落实和解决,以防患于未然。

(3)多种激励法,校园网可以利用身边的事例,开展表彰、表扬和批评活动,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自我教育法,指受教育者根据德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的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

(5)陶冶教育法,校园网络文化要弘扬正气,保持蓬勃向上的活力,形成一定的氛围,培养学生网民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品质。

(6)心理咨询法,通过网上心理咨询,让学生网民了解心理健康的一些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网民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曲建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徐建军.新形势下构建高校网络德育系统的研究与实践[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鸿燕.网络环境与高校德育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