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工父母培育出冠军女排“自由人”

2017-07-18唐辉宇

中国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体校中国女排女排

■唐辉宇

打工父母培育出冠军女排“自由人”

■唐辉宇

2017年2月8日,在“2016年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仪式上,中国女排荣获“特别致敬”奖。教练郎平、老将魏秋月和“自由人”林莉代表中国女排上台领奖。

主持人说:我们谈论女排的时候,总会觉得她们得了那么多冠军,一切都一定很美好。其实不然,她们有很多不容易。比如林莉的父母,他们至今仍在贵州务工。父母得使出多大的劲儿,才能培养这么棒的“自由人”。

林莉眼含热泪对着镜头说:“爸、妈,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在外务工要注意身体,我爱你们!”

动若脱兔:这个女孩最精准

2016年8月22日,贵州贵阳市某建筑工地:几十名工友挤在一起观看里约奥运会女排中国队与巴西队的比赛。赛场上,中国队身穿15号球衣的“自由人”林莉表现特别出色,她无数次摔倒、爬起,救起一个又一个险球。奇怪的是,林莉每次摔倒,建筑工老林都会惊叫一声。当中国女排几经努力,终于战胜东道主巴西队时,工友们激动得一边叫喊一边敲打脸盆表示祝贺。

这时,老林的电话响了,手机上显示的是刚刚在电视上看到的“自由人”林莉:“爸,我们赢了!你还在贵州吗?工地上条件差,你要注意身体。”老林抹了一把眼泪,原来,林莉正是老林的女儿。

林莉于1992年7月出生在福建福清市城关镇高岭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她还有个妹妹。由于家境贫寒,林莉从小什么农活和家务都要做。她反应特别灵敏、肢体动作非常协调。2001年,市少年体校排球教练杨香明到城关小学选拔苗子时,一眼就看上了正读小学四年级的林莉。

然而,亲友们却对林爸爸说:“打球能当饭吃?你们家条件不好,好好培养孩子读书才是正道啊!”

林爸爸认真地跟林莉谈了次话:“你真的喜欢排球?练球可能会影响到学习,你想好了?”

林莉说:“我最崇拜中国女排了。爸,我保证学习、练球两不误。”

于是,林爸爸对亲友们说:“我们不指望女儿成龙成凤,只要她喜欢就好。凭劳动吃饭,我们养得起她。”

教练没有看错,林莉虽然身高一直不太突出,但她真心爱排球,球感非常好,又不怕吃苦,具有成为出色运动员的天赋。“真正优秀的运动员,都是用头脑比赛,而不是拼身体。林莉特别聪明,反应也快。等待机会时,她静若处子,冷静观察;机会到来转瞬要失去时,她动若脱兔,把握精准,总是恰到好处地抓住机会。”

有一次在练球时,林莉的小脚趾被队友不小心踩至骨裂,她坚决不打石膏,因为打上石膏就没法练球了:“小脚趾受伤对打球影响不大。”她只休息了几天,就又出现在球场上。教练不由自主暗伸大拇指:“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由于林莉在福清少年体校表现突出,2003年底被推荐到福州市少年体校排球队,同时进入福清侨中读初中。

虽然练球耽误了很多学习时间,但林莉的成绩一直排在班里前几名。

2006年,年仅14岁的林莉被选入福建省体工队排球队。

静若处子:看得准才抓得稳

“上体校是很费钱的,特别是业余体校,基本上都是自费,一般家庭根本供应不起。”

确实,孩子读体校,运动量大,食量也随之增大而且伙食结构要更好。比如按教练的要求,林莉每天要吃大约两斤牛肉,仅这一项,一个月就要花费近2000元。

更别说场地费、服装费、外地比赛费等其他费用了。那几年,农产品价格非常低,靠种田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林爸爸不得不到建筑工地去打工:“我不懂技术,在建筑工地打工主要是搬砖、运水泥沙石,虽然很辛苦,但挣得也较多,一天能赚四五斤牛肉的钱。”

然而,就在这时,林莉却打起了退堂鼓,原因是球队让她打“自由人”位置。“自由人”是排球场上的特殊人物,不能发球、不能扣球、不能拦网,甚至不能试图做拦网动作,不得站到前排,否则就犯了规,连服装都要跟队友不一样。由于不能直接参与进攻,赛后统计是看不到“自由人”的得分的。

但“自由人”是球队的主要防守力量之一,可以帮助球队进攻。有人说,“自由人”天生是个倒霉蛋,球打好了看不到他的功劳,球没打好则多数与他有关。

教练总让林莉当“自由人”,十五六岁的女孩,谁不想出点风头?

林莉有些想不通:“我的技术不比别人差,凭什么只能当‘自由人’?”

林莉的启蒙教练杨香明知道她的想法后,来做她的工作:“球队就像一支随时要上战场的军队,教练负责排兵布将,怎么安排自有他的道理。一个球员要想打好球,就必须服从安排。

再说,球场从来就没有位置好坏之分,只要打好,都能出彩。”杨教练查阅了资料后告诉她,中国女排的身体素质在世界强队中并不占优势,整体防守上也不够严密,越是这样,“自由人”的位置就越重要。中国女排的“自由人”一直比较弱,甚至有国外专家评论说,中国女排的“自由人”是强队里面最差的。“正因为这样,只要你表现出色,机会就比别人多。而且谁说‘自由人’没前途?你看多米尼加女排的卡斯蒂略,她也是‘自由人’,却多次被评为全球优秀‘自由人’,是世界级人才。”

林莉是个非常理性的女孩。通过几天的冷静思考,她很快就想通了,便红着脸对杨香明说:“虚荣心差点把我害惨了!教练,这事是我俩的秘密,你可不能告诉别人啊!”

态度明确之后,林莉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同样的垫球训练,一般队员做三四十个就会累瘫,但林莉的目标却是100个。”林莉的身高到171厘米时,便再也没长,个子在球队里是最小的,但非常灵活,反应也迅速,防守积极性特别高。

排球进攻时的力量非常大,有人做过计算:当年郎平的一记“铁榔头”下去,可以击穿3毫米厚的钢板,专业上称为“暴扣”。

想接住这样的球,难度可想而知。

但长年累月的训练和比赛实战,使林莉在防暴扣上练出了一绝:她居然能及时预料到落球点,然后提前跃至球前防守。如果有队友协同防守,她可以做到灵活避让,极少与队友发生冲撞;如果队友防守到位,她总能在撤出的同时,再到达队友的身后或侧后方做出补防;如果队友接住了球,她会及时站到下一个位置;如果队友接不住球,她也能及时补救,甚至高难度倒地救球:“因为看得准,才能抓得稳。”

林莉很快就成为福建女排近几个赛季的主力“自由人”。2014赛季,身为“自由人”的林莉一传332个球,仅失误5个,是所有“自由人”中失误最少的。

因此,她顺利入选国青队。福建篮排管理中心副主任、前女排国手王子凌评价林莉:“素质全面、爆发力强、反应灵敏、预判准确、脚步移动快。

别看她表面上静若处子,心中却藏有千军万马,遇到什么样的险情都胸有成竹,毫不胆怯。有她在,教练完全不必担心后防。”

郎平看了几场林莉参加的比赛后,对福建省队教练说:“那个小个子‘自由人’有一传天赋,防守卡位极佳,移动既准且快,是很有潜力的‘自由人’苗子,你们要好好培养。”

只想打好球:贫寒之家出冠军

2015年,郎平在备战女排亚锦赛和世界杯之前,破天荒地在大名单中选出6名“自由人”,其中第一个就是林莉。

在亚锦赛上,作为层层考察选出来的新人,林莉把握住了机会,她发挥非常稳定,一传到位率高,用令人惊艳的发挥回馈了郎导的信任和球迷的期待。

随后的大奖赛和世界杯赛事中,林莉更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用扎实的功底担起了防反系统的重任,成为场上最让人放心的球员之一,和队友一起夺得一个又一个冠军。

可以说,林莉用一年多时间赢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也让女排国家队一直悬而不决的“自由人”位置最终确定。

林莉说:“以前,我往往只是想着怎样把一场球打好,所以在场上是比较淡定的,这样也有利于我稳定发挥。但我希望改变一下内向的表现,和队友一起把场上的气氛鼓动起来。”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林莉开始不断和队友沟通击掌,逐渐展露出活跃的一面。

林莉进入福建省队后就有了薪水和奖金,懂事的她往往拿到了钱就会汇给父母一部分,叮嘱他们改善生活,注意身体。但父母总是把女儿汇来的钱存起来,一分也不动。

为了多挣钱补贴家用,林爸爸还瞒着女儿前往贵州打工,但他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女儿的比赛:“女儿大了,我对排球也是一知半解,不敢多说,怕打扰她。但她每次比赛取得好成绩后,都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报喜。”

征战里约奥运会时,郎平没有像其他国家的女排队伍那样带上双“自由人”,而是只带了林莉一人:“林莉在过去几场重大比赛中表现得特别稳定,我对她完全放心。”

林莉没有辜负郎导的信任,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表现得十分突出。首场对阵荷兰的比赛结束后,作为前国家队主力“自由人”、现央视解说员的李颖这样评价林莉:“这场比赛,可以说是今年我国女排后防发挥最出色的一场,特别是‘自由人’林莉表现不俗,无论是取位还是判断,都做得特别出色,起球的质量非常好。这也使得中国女排后排的整个防反系统变得很流畅,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防反系统,中国女排就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在与巴西女排的比赛中,由于此前中国女排与之对阵的战绩一直是胜少负多,而且现在还是巴西主场,所以这场生死之战对于中国队极为不利。但女排姑娘们从没放弃,尤其是林莉,她咬着牙一次次地摔倒扑救,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队友一起一步步走向胜利。

美国排球解说员琼斯说:“比赛至此,对于中国女排来讲,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仅凭有林莉这样的新星冉冉升起就足矣!”

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赛后,林莉被评为本届奥运会女排“最佳自由人”。

2017年春节前,福清市政府奖励回乡省亲的林莉人民币100万元。

林莉当即表示,她会将这笔钱全部交给父母:“给他们作为本钱做个小生意什么的,再也不用到外地辛苦打工了。”

在记者采访时,林妈妈却正在帮林爸爸收拾行装,准备送他继续前往贵州打工。

林爸爸说:“我身体不错,还干得动。再说,我们就是劳动人民,凭着双手挣钱吃饭,挺好的。”

平凡的家庭、朴实的父母,感谢他们为中国女排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自由人”!

猜你喜欢

体校中国女排女排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女排世界杯夺冠电视观后作(外四首)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事件
王者归来
孩子们的冠军梦
美国女排中为什么没有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