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7-07-17梁蕊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岗位需求高校英语培养模式

梁蕊

摘要: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提出“四阶段,五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更好地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关键词:岗位需求 高校英语 培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中国逐渐进入世界经济中心,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英语专业化建设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还涉及文化、商务等领域,这就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岗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与岗位背景相贴合,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专业的多元化优秀人才。为此,基于岗位的实际要求,笔者认为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调整是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英语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2016年1月至3月,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了当前行业协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了当前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课题组成员统计了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岗位情况,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个体以及私营企业、股份制公司以及商贸公司等。根据结果看来,外贸专业人才占43.3%,翻译人才占24.6%,涉外秘书占19.6%,其他岗位占12.5%。之后,課题组成员又通过对这些占比较高的岗位专业要求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对于英语专业人才最主要的要求是:①具备非常娴熟的英语语言技能,具备国际商务技能;②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③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涉外素质,包括人文科学素养、敬业精神和商务礼仪等。

二、基于岗位需求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上述岗位需求,笔者发现它们更多的是倾向于商务型和翻译型的英语人才,所以在培养英语专业人才时,教师可采取“四阶段、五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校英语教学和各方面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职业技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积极开展项目实训体系,从而培养出多元化的英语专业人才。

1.“四阶段”培养过程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以专业知识为主,更加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讨论后,课题组提出了将英语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模式,即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理论学习、认知实习(第一学年)

第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英语口语、听力、写作等主干课程。

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认知实习,包括拓展阅读、专业讲座、岗位参观等相关项目。通过拓展阅读与专业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参观,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英语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经过认知实习,学生能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逐渐了解社会岗位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目的性。

(2)项目导向型理论学习、实践(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明确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并对岗位需求有了基本了解。

第二阶段主要是基于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导向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专业教师或校内教师编制教学案例,并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行业的变化,相应地调整案例内容,以确保教学始终与行业需求相结合。

(3)项目导向型理论学习、实践、顶岗见习(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且完成了课程实践实习。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实习,主要达到的目标有:①通过岗位锻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专业对人才的要求及具体的工作内容;②对前两年所掌握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巩固;③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岗位需求,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后续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项目导向型理论学习、实践、岗位工作任务(第三学年)

这个阶段主要分为实践与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两部分。在对岗位和行业有了深入了解后,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也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在剩余时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不足和岗位要求,进行二次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

第三学年第二学期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安排实习时,教师主要采取个人自愿和学校统一安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具体岗位、具体工作,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为其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2.“五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五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指“认、学、做、评、用”五个环节。其中,“认”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专业以及岗位,经过课堂教学、基地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认知,明确英语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学”主要是指在对岗位和行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目的性;“做”是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学生与岗位需求相契合的重要举措。高校主要通过课程实践、顶岗学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体验英语岗位的具体要求,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评”主要是验证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情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期间,它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作用。高校英语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应基于传统理论考核基础,加强学生的整体考核,包括实践、顶岗学习的考核,并形成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用”则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成果最主要的程序,重点是考核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岗位操作情况。通过长时间岗位操作,可以更好地验收学生的能力,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岗位的操作奠定基础。

三、结论

英语作为高校非常重要的一个专业,在设立其培养目标时,高校必须基于岗位需求,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素质。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岗位需求高校英语培养模式
装备实践课程几种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