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议论文复习之教学设计

2017-07-14汪红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论题论据篇文章

汪红霞

师:初一我们学习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漫游语文世界。这次活动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并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分析一些问题。而议论文这种文体就是作者个人针对生活中某个问题发表自我看法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针对议论文阅读这一板块进行复习。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有哪些?(展示课件)1.寻找中心论点;2.论据的分析和补写;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4.理清论证过程;5.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6.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拓展谈看法。

师:这是中考对议论文的要求。

师:同学们,论点就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有的见解或主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寻找议论文论点时常用的办法是什么?

生:论点用肯定句,语言简洁。

生:注意语言提示“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生:看文章题目、开头、结尾和中间。

师:好,同学们都说的不错。我们曾经学过的或练过的议论文有观点就在题目吗?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多一些“高贵的低头”》。

师:对,这种明确自己态度的句子就是作者的观点。

……

师:下面我们来看习题。(展示课件)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则材料的论点,看有何特点。(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请你回答。

生:材料一的论点是: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德。材料二的论点是:不幸也是一门学问。一个在结尾,一个在开头。

师:一般来说:议论文基本上是按照“引论——本论——结论”这一格式。

师:有的论点在文章中间,还有的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在考查中较少,但也有,同学们要灵活提炼。

师:(展示课件)还要注意论题和论点的区别,论题是作者议论的话题,可以是现象、问题或者事实,没有任何褒贬感情色彩。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发表的观点。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着一课:“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这句话是是论题,而不是论点,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现在我们来了解论据的考试题型。论据考查主要有两种情况:论据的分析和补写。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师:要完成这些题目,我们必须要知道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为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师:不错,你能用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生:司马迁遭宫刑后写《史记》。

生: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

师:太棒了。同学们知识面很广。

师:刚才补充事实论据时,同学们还知道抓住两个要素进行概括,注意了事例典型,你们真不错。你们还能补充一个道理论据吗?

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经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师:同学们名言警句积累很多,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以后补充道理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原理、定理,要得到公认,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要广为流传。今天同学们都做到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师:好,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

师:(展示课件)举例论证:列举了什么事例,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体生动,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引用什么名言(格言、谚语),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有力地证明什么观点,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全面,观点更突出。比喻论证:把什么比作什么,有力证明了什么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读者接受。

……

师:那又如何完成论证过程的题目呢?方法是“首先——然后——最后——”例如:我们做过的习题《为什么不读经典》这篇文章的第三段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师:(展示课件)现在请同学们以这种方式来分析《谈读书》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学生活动)

师:刚才我看了一些同学做的题,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同学们的悟性很高,真不错。

师:至于把握关键词句,理清议论文语言特色(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平常讲得较多,这里就不讲了。

师:下面我们来训练最后一种题型,那就是开放性题型。这种题型需要我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出自我感受和对生活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课,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生: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师:那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师:大家很聪明,那你如何理解“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说说你的感受。

生:保持好奇心,有所積累。

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生:抓住小的灵感。

师:每个人都有创造性,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有所积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抓住小的灵感。

师:本堂课我们着重训练了议论文的答题技巧,相信同学们以后在做议论文时会交出一张张圆满的答卷。

(作者单位:湖北省阳新县率洲管理区军垦农场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论题论据篇文章
一道IMO数论题的探究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关于一道数论题的思考
恰当使用论据
论题的价值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