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谈判”23年国际江湖恩仇录

2017-07-14李汀

华声 2017年11期
关键词:议定书京都气候变化

李汀

时至今日,对于气候协定的国际谈判,实际上已经成为富国与穷国之间利益博弈的斗兽场。

北京时间6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激起一片哗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气候协定和气候谈判的再度关注。

无论是《巴黎气候协定》还是更早的《京都议定书》,这些气候协定的初衷,都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基点,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当然,“人类共同利益”这个带着些科幻色彩的理想主义词汇,说起来容易,但似乎从未真正实现过。从1995年第一届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在德国柏林召开,这个“初衷”就在一路跑偏。

时至今日,对于气候协定的国际谈判,实际上已经成为富国与穷国之间利益博弈的斗兽场。

两大阵营

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们首次提出警告:CO2浓度的持续激增,將导致全球增温、气候灾难爆发、生存环境恶化。之后,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作为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提上议程。但需要减排是一回事,谁负责减排又是另一回事。

早期,正是围绕着“谁减排”,江湖上分为两大阵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认为:这还用说吗?当然是发达国家减排了!首先你排得最多。美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而中国当时的碳排放只有美国的一半。而且你还有“历史债”!你们早期完成工业化时,野蛮发展,肆无忌惮排放。现在全球变暖,不就是因为你们当年积累下的碳排放么?

有理有据,无法反驳。于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地球首脑会议”,也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或“里约会议”。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个里程碑式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正是这个“有区别的”,成为迄今为止的二十多年、乃至可以预见的未来若干年中,各个气候阵营博弈的核心所在。

双“55”标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笼统地说发达国家应该在20世纪末把排放恢复到1990年的水准,但并没有提出减排的具体指标。因此对各国并没有什么约束力,事实上也没有多少国家实行。但是气候恶化的脚步越走越近,不实行也不是办法。于是五年后的1997年12月,各国在日本东京济济一堂,经过艰苦卓绝的吵架,终于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实际上延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宗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并在“有区别”这一点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可以从2012年再开始。发达国家对碳排放的减排比例:美国到2012年时比1990年减少7%,欧盟减少8%,日本和加拿大减少6%,俄罗斯维持1990年水准。而且还引入了市场机制,你实在要排放,超标部分可以花钱买。这种规定堪称历史首创。

听起来不错,关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于是,大家又制定了“双55标准”:一是有55个或以上参与国家签署该条约;二是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这两个条件一旦满足,90天后《京都议定书》就开始强制生效。我国于第二年(1998年)签署。美国克林顿政府也在当年签署。

感觉一切走上了正轨是吗?错觉。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三足鼎立

首先是两大阵营开始各自分裂。

发达国家这边,分化成了欧盟和伞形集团。欧盟:欧盟国家的清洁能源占据优势,因此在减排上很痛快,对减排目标的执行也很到位,还积极督促其它国家减排,可谓减排界的“急先锋”;欧盟以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以美国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再加上虽然不算发达国家但也举足轻重的俄罗斯,这些国家在地图上的连线像一把伞,因此被称为伞形集团。伞形集团国家总体上还很依赖化石能源,减排代价很大,自然心不甘情不愿,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而发展中国家阵营,也分裂为不同门派。

首当其冲的是“基础四国”派。以中国为首,加上印度、南非和巴西。基础四国虽然还归于发展中国家,但经济增速快,排放多,减排压力大。他们虽然也愿意减排,但更强调“有区别的”责任,认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率先减排。

然后是“小岛国联盟”派,由大洋上一些小岛屿和低海拔沿岸国家组成。他们处于气候变化毁灭性影响的最前沿,时刻背负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国家被淹没的沉重危机感。气候谈判对他们来说不是发展的博弈,而是生死存亡。因此,他们希望各国能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比如2020年时能比1990年减排45%。

还有一个悲催的“最不发达国家”派,聚集了全球50个最贫困的国家。由于极度的贫困和落后,他们本身的防御和救治能力非常低下,一旦遭遇气候灾难和极端天气,就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总体上排放很低,却承担了更多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希望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

他们中有10个国家,还具有双重身份,身兼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只能说是祸不单行了。当然了,小岛国联盟和最不发达国家,虽然有个门派名字,但被严重边缘化,并没什么地位。

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欧盟“急先锋”、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以中国为首的“基础四国”,三大集团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低谷中的僵局

伞形集团虽然态度消极,但总不好直接说自己不减排,而是采用了迂回的方式,花样动作不断。他们提出用“碳汇”抵消碳排放,重新核定各国减排目标。比如说植物能吸收CO2,而我有大片森林。所以你不能光算我排出多少碳,你得用我排出的碳减掉我的森林吸收的碳。美国抛出一套非常复杂的算法,如果成立的话,可以抵消掉1/3的减排目标。

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当然不会同意。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反映,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援助严重缩水,把其它不相干的援助项目,花式包装成气候变化援助项目,其实并没有资金投入。而一些承诺援助的环保技术,也常常出尔反尔、不了了之。

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中,各方矛盾愈演愈烈。

进入新世纪,2000年的海牙气候变化大会,美国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态度强硬地要求大幅度降低自己的减排指标,导致会议陷入僵局。直到最后一刻,协议依然无法达成。最终,大会主席扬普龙克沉重地宣布:“我不得不遗憾地向大家承认,我们辜负了全世界的希望。”

艰难中生效

2001年1月,小布什政府上台,两个月后,他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它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可以想象,发展中国家强烈谴责,欧盟纷纷抗议,伞形国家其它成员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此时,《京都议定书》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全球有25%的CO2从美国排出。它一退出,双55标准中的“55%”就很难达到了,这样《京都议定书》几乎是没法生效了。

气候变化大会和气候谈判,遭致史上最沉重的打击。

重创中,气候谈判并未停下脚步。2002年,欧盟签了,达到了55国标准。2004年12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也签了,达到了55%标准。至此,双55标准都满足了,《京都议定书》的强制生效机制被启动。90天后的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开始执行。

然而,2007年,美国不仅没减排,碳排放量还比基准线高了16%。有样学样,日本比基准线高9%,澳大利亚比基准线高7%,尤其加拿大2009年比1990年增长近30%,将面临136亿美元的罚金。

加拿大痛定思痛,还是退协定保平安吧!于是在2011年,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表示“当年的加入是一个错误决定”,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

哥本哈根斗而不破

在连年不断的激烈吵架中,一个新情况正在悄然发生:从2005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超级大国。

由于再过5年《京都议定书》就要到期,大家有必要讨论一个新的排放方案了。于是召开了2007年印尼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大会展开了为期十多天的马拉松式吵架。这次大会,美国也回来了,吵到大会的最后一个晚上,美国依然拒签《巴厘岛路线图》,这意味着大会唯一的成果《巴厘岛路线图》也要胎死腹中。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被称为“气候谈判大管家”的秘书处执行秘书伊福德布尔,突然全线崩溃,坐在席上捂着脸大哭起来!

一个小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大管家哭慌了神,美国代表突然戏剧性地改变立场,在文件上签字了。先别高兴,《巴厘岛路线图》为了达成妥协,一再让步,甚至删除了减排的具体目标,只是强调了“紧迫性”,基本上没什么约束力。不过它明确了两年后的计划,届时必须讨论出新方案来接替即将失效的《京都议定书》。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由于两年前巴厘岛大会的预告,全球对本次大会倍加重视,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等85个国家政府首脑齐集一堂。

经过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拉锯谈判,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最终仅发表了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提出要把未来的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

不过它毕竟重新把各国聚拢,吵而不崩、斗而不破,总体上还是一场团结与合作的武林大会!

巴黎大会再迎转机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

11月11日晚,习奥瀛台夜话,双方共同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表示要加强合作,消除障碍。会谈结束后奥巴马满面春风,表示已经一举奠定巴黎气候大会顺利召开的基础。

会前功课果然没白做,大家态度都很积极。巴黎气候大会上最终达成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是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三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文本。

2016年10月5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满足生效条件,正式生效。由此确定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的格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似乎一切又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不是吗?错觉。

美国想退出?没那么容易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成为全世界唯一否认全球变暖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他有不少关于气候变化的惊人之语,比如:全球变暖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骗局!全球变暖是中国人的阴谋!为了让美国制造业失去競争力!

特朗普过去还只是发推特而已,现在来真的了。于是回到了卷首新闻:2017年华盛顿时间6月1日(北京时间6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而言,这无异于又一次沉重打击。

不过话说回来,特朗普虽然任性,但任性也要讲基本法。气候协定就像婚姻,想生效不容易,想退出更不容易。《巴黎气候协定》第28条规定:协定生效三年后缔约方才能申请退出,最早可在联合国收到退出申请一年后正式退出协定。

意思就是说,特朗普虽然现在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但最早也得到2019年11月之后才能提交申请,再等一年后才能正式退出。等退出程序履行完,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都结束了。

目睹整个过程的中国态度坚决,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1日在北京表示,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国都将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认真履行《巴黎协定》。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相信气候变化大会也见惯了吧。

猜你喜欢

议定书京都气候变化
京都湾处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反倾销“替代国”方法的适用条件及滥用情况下中国的应对策略
美国对华反倾销中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方法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京都好咖啡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第三议定书
京都访古记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