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美育观与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

2017-07-14赵睿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审美意识儒家美育

赵睿祥

内容摘要:“礼”与“乐”、“美”与“善”、“中和”之美作为中国美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自觉。儒家美育观成为这种自觉的审美活动的体现,它强调“中庸之道”的美育原则,不断探索人的审美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美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 美育 大学生 审美意识 审美活动

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也称作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将美学理论实施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之中,体现了美学的目的、任务、功能,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并有特殊的教育实施,又属于教育的范畴。其目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美和艺术的发展,使人由生物的、物质的人发展为社会的、审美的人,并使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和谐社会。”[1]P130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美育肯定审美和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全面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合格大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儒家美育思想体系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是儒家美育思想的倡导者。儒家思想肯定艺术在节制欲望、修身养性、安邦治国中的巨大作用,因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尝试从多方面寻求和探讨美育的方法、内容和规律,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旨在探讨育人成长的步骤和层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2]P88,旨在强调礼乐相成的政治与伦理关系;“思无邪”(《论语·为政》)[2]P12,是在说对审美经验的学习和领会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2]P268,是在说艺术的审美功能,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P78,以及“中和”之美等关于审美人格修养的论述。这些内涵丰富的美育思想,投射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光辉。

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实践的丰富内容

大学生审美教育具有十分宽泛的内容。审美教育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终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这一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儒家美育思想提供了可借鉴的内容。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在这里,孔子将《诗》、礼、乐三者并立,认为它们都是一个人在达到仁人君子的修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先当学诗。”[3]P118诗在古代并非单纯的艺术品,而是兼具了政治性和历史性。在成文流传下来的典籍而并不多见的春秋时期,《诗三百》不但汇集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人文政治知识,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知识。基于儒家“经世致用”的入世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在自身的人格修养中首先要学诗。通过学诗,才能掌握相关政治、历史、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而“礼”作为培养君子理想人格中间的一个环节,强调的是其对人的自然情感的约束和净化作用。《荀子·修身》中有“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4]P21“礼”通过其约束作用,“……使人由对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的遵从,逐渐进入自觉习惯的高境界,与内心对理道的喜悦相融”。[5]P158“乐”则是孔子认为的达到个人情操修养和国家治理理想境界的最终决定因素。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雅乐包含着“仁”的道德要求,以其特殊的审美形式和情感影响着欣赏者的情感欲求,使审美主体在愉悦中被潜移默化,达到“仁”的境界。

“诗”、“礼”、“乐”三者的统一,也就是儒家所提倡的美育中各项内容的统一。通过这种阶梯式的统一,使人们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最终达到身心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借鉴这种阶梯式统一的美育思想,要实现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也须从不同的教育内容入手,防止简单化的、片面的、有失偏颇的审美实践。首先,大学生审美教育应该从强化他们的综合知识水平、规范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开始。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规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们从强调考试成绩的高中阶段进入强调综合素质的大学阶段,其中的巨大反差需要他们用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身份的转变难免会带来焦虑、迷茫和不只所错的负面情绪。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这个转变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建立兴趣,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道德和伦理的约束,防止他们过度松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用“礼”的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建立有序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良好的群体生活秩序中充分发掘自我,实现学习和生活的双重自觉性。最后,鼓励学生参与那些同时具备形式美和内容美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在其中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并将这种艺术的美感带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浸润他们的心灵。

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美育实践的伦理和道德要求

大学生审美教育包含知识、伦理道德、藝术等诸多门类,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提升,大学生最终可以达到明道、修德、爱仁的理想境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2]P88是孔子关于艺术与政治、伦理等关系的认识。“道”是指社会的发展规律;“德”是使政治统治得以延续的道德要求;“仁”是其中最高的道德要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达到了“道”、“德”和“仁”的要求,才能真正“游于艺”。“游于艺”不是单纯地沉溺于艺术形式,而是一个同“道”、“德”、“仁”相关的概念。这个观点从美育的特点和理想出发,将君子的人格修养看成一个统一的过程,并将以尧舜之治的要求提高到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2]P109所讨论的审美教育内容统一起来,使儒家美育思想更为丰富和完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指向思想教育本身,而且包含有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有了坚定的政治理想,才能在此基础上明确道德要求,并且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行事、正确行事,达到“仁者爱人”[6]P185的要求。因此,在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中,辅导员要认清一个基本的形势,那就是德育和美育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的本质在于美,美的本质在于人;人的哲学就是美的哲学,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7]P87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很难达到“爱人”的境界,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美”与“善”的辩证:美育实践中的艺术鉴赏标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概括为六艺、四教、五美,其中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在儒家看来,美育的范围不仅包含道德方面,也应该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和艺术方面,甚至还有一些技艺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君子人格修养中平心正气的“道”和“德”联系在一起。但是,艺术本身门类繁多,形式不一,雅俗交混,带给人的影响也不同。对于欣赏者来说,明确艺术“美”和“善”的标准,就成了审美教育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论语·八佾》中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P38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因为它是歌颂尧舜功德的音乐,内容符合“仁”的要求,加上其乐曲本身雄宏动听;而《武》乐是歌颂周武王的音乐,周武王征战杀伐的手段与孔子推崇的尧舜的仁德之举背道而驰,因此“未尽善”,但就乐曲本身而言,确也威武宏大,震撼人心,因此“尽美矣”。孔子从美和善两个不同的维度评价了《韶》乐和《武》乐,实际上是在探讨美育中艺术品的审美标准问题。艺术品既要符合美的要求,又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这样的艺术品,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反之,如果艺术只具备了形式美,而罔顾道德的要求,就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孔子关于艺术审美标准的论述,与他对艺术和政治的主张密切联系。但是,如果将这个审美标准扩大,放置到其他审美实践中,就会发现其指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社会艺术门类复杂,形式多样,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加上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推动,使得大学生接受艺術信息的途径五花八门,接受的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良莠不齐。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和自律能力,就极易在那个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中迷失自我,甚至误入歧途,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修养造成伤害,甚至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但艺术并不是不可控制的洪水猛兽,良好的艺术熏陶是审美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艺术欣赏这种不可或缺性和一定的不易控制性的双重博弈中,辅导员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帮助并引导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世界中挑选出符合道德要求的、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能提升个人人格修养的门类,主动辨别和摒弃那些充斥着低级趣味的、暴力血腥的、不利于甚至阻碍自己发展的所谓“艺术”,并坚决不参与此类“艺术”的生产和传播,都是大学生审美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个美与善的标准,并将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才不会使大学生审美教育实践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误入歧途。

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的欲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的今天,对于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物”与“我”的关系,培养他们成为合乎道德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写的“人”,儒家美育思想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可借鉴的内容和方法。而对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来说,美育而成人的思想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应该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以身作则,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 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5]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7]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阿坝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儒家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性研究”(ASC15-15)。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纪委)

猜你喜欢

审美意识儒家美育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美育教师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