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7-07-13余平李朝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求知欲兴趣情感

余平+李朝容

【摘 要】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成分。教师要通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之欲。要培养兴趣,就得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还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要渗透情意因素,才能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兴趣。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教法学法;情感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引起与保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小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里成分。因此,我们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小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厌旧、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传授知识,引导他们乐学、会学,不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之欲。

一、改革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法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慧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从教师的“教”与“学”抓起。

1.改革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和谐统一,同步发展,才能使教学效果与学习成绩同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相结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以学改教,才能使教师的教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因此,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让学生做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点播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包办、代办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现等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发挥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要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和素质。

2.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把无法感知的世界,在课堂上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浓厚的兴趣充满整个课堂。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得专心致志,掌握知识扎扎实实。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让主体会学、自主学会这一核心上,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科学学法的基础上的,学法明确,手段科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如果课堂上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可动,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特殊功能,就可以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学、讨论以及教具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既重科学性又重实用性,既有知识传授又讲学习技巧,既能培养能力又能诱发思维。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思想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直接蕴含的思想。其次可以结合与教材有关的背景材料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等,恰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励,强化了学习动机,启迪了学生智慧。

二、渗透情意因素,帮助人人成功,激发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习中,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是经常发生的,对待挫折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不但需要自我激励,还需要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激励。无论是自我激励还是他人激励,对失败者来说都是燃起了心中希望之火。

1.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他们愉愉快快、轻轻松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学生的兴趣真正被激发,才能使小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从而最终实现“快乐学习”这一根本宗旨。成功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来自成功的期望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潜在的力量。”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多给学生以成功的希望和帮助,尤其是对偏差的学生,教师要满腔热忱地进行“行为改变技术”的矫治,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正负增强物”的介入,给学生以“你能行”的期望,让学生从尝试中发现自己。同时,教师还应时刻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以便有利于学生无论在成功时,还是失败时,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去争取成功。另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先进人物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功的情感,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看到自身的力量,最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爱护、信赖自己的学生,以“师生平等,共同探讨,实事求是”為原则,让全体学生多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使厌学转化为愿学、乐学、好学。对待学生应和蔼可亲,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更应多关心,多体贴,在学生有疑问时,多给他们以期待,用激励的目光和恰到好处的指点、帮助,融感情于教育中,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业、行为时使用的语言称之为评价语。它不同于一般的表扬和鼓励,而是具有较浓的评定、评议、评析、评点的色彩;其用语讲求确切、简练、有一定概括力。评价语既有书面的形式,如操行评语、作文评语,也有口头的形式。这里仅对口头形式的评价语加以探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答题、讨论发言,对学生完成的某个任务,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评价。教师高明的评价,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激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劳动换取更大的成功。这样,教师恰当的评价语,就为学生鼓起了前进的风帆。反之,若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失当,就可能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产生隔阂,学生的潜能也难以发挥。

总之,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正如《学记》里所说的“君子之教,喻也”。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在这诸多的因素中兴趣的作用却非同一般。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教法,备好、上好、评好每一节课,善于介入多媒体,保持学生旺盛的求之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最优先。

【参考文献】

[1]杨平.《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第七期

[2]黄学碧.《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温州教育,2004

[3]陈鸿青.《小学生厌学探源与对策》,2004.6

[4]金晓叶.《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温州教育,2005

猜你喜欢

求知欲兴趣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