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强化理论视角探讨网络游戏沉迷行为

2017-07-13杨秀芬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摘 要】处于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电脑、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络游戏也因之得到蓬勃发展。但是,网络游戏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为大家所关注的是网络游戏成瘾。那么,个体为什么要玩网络游戏。本文从行为主义理论视角探讨网络游戏沉迷行为,以便为预防和矫正网络游戏沉迷提供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游戏沉迷;强化理论;预防与矫正

一、引言

网络游戏的发展势如破竹。其用户急剧增加,年龄跨度之大,从儿童到青少年、工作白领、待业青年等。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玩家,没有应有的运动和正常的休息时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人们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很多心理学家从玩家的身心特异性上探讨其动机。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游戏是个体对现实中无法满足愿望的一种替代性补偿,由于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匿名性、平等性,个体的本我可以得到自由释放,不用受超我的道德监控和现实规则的制约。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玩家的人格、社会支持等与网络游戏沉迷显著相关。本文从游戏自身特点着手,以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分析其对玩家的心理冲击。

二、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基础是学习的强化原则。所谓强化,是指对紧随行为之后的正向或负向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的可重复性,一种行为之后紧随着积极正向的结果,该行为下次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即是正强化,反之,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负向的结果,那么该行为下次发生的概率会减少甚至消失,即为负强化。

1.奖励(Reward)

根據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们沉迷于做出某种行为,往往是出于对奖赏的偏爱或是对惩罚的厌弃。首先,无论是进阶升级的小目标,获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力,在游戏中实现日常难以做到的行动,还是逃避现实的烦恼、痛苦,消磨时日打发无聊,都能奖励我们继续游戏这一行为。只要我们完成任意的任务,奖励都会紧随其后,成为强化我们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其次,游戏中的无限可能性、竞争(包括挑战和通统治他人)、来自游戏社区中其他玩家的羡慕和荣誉等游戏成就,都是奖励我们继续沉迷游戏的重要因素。最后,游戏中的社交因素也促进了人们的网络游戏沉迷。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与旧友聊天叙旧,也可以交到新朋友组队共同抗战。最后,逃避现实的糟糕生活也会让人们沉迷游戏,逃避主义是情绪调整的一种方式。沉迷某一行为的人往往通过沉迷于某种行为从而获得情绪的主观转变,而这最终成为他们处理日常问题的应对策略,形成相互强化和奖励。

1.1固定比率强化(Fixed Ratio)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斯金纳(Skinner)凭借斯金纳箱(Skinner box)响彻整个心理学界。其原理如下:一只老鼠在箱子里活蹦乱跳,里面有一根摇杆,每次正确按压之后,老鼠都会获得食物奖励。经过多次尝试,老鼠学会正确按压摇杆。最终领悟到了“执行——奖励”的关系,从而乐此不疲地压杆以获取食物。

同样的行为类推到人类身上,游戏就相当于一个庞大丰富的斯金纳箱,而玩家相当于其中的老鼠。每闯过一个关卡,都有相应奖励,可能是诸如装备、武器、金币、宝藏等外在奖励,也可能是荣誉、技能精进、排位上升等内在奖励,还可能是精神上的愉悦、满足、情绪的释放、无聊时的消遣等精神奖励。游戏之初,玩家们只是出于好奇和新鲜,在箱子东游西逛,偶然地碰到了“杠杆”,打败了几个对手,杀死了几只怪物,随后收获了奖励,他们很快就能领悟到其中的关窍,于是就持续地沉浸在游戏中以不断体验获得奖励的兴奋感。

1.2可变比率强化(Variable Ratio)

根据斯金纳的实验观察,当“执行——奖励”多次重复以后,老鼠们按压杠杆的期待会降低。因此,他将投落食物奖励的概率稍加改变,从正确按压后“一定获得奖励”转变为“可能获得奖励”,老鼠的热情又重新焕发起来。由于“执行”之后掉落奖励的不确定性,老鼠始终对下一次按压杠杆抱有期望,就这样按压杆行为的积极性得以维持。

可变比率强化的最大特点是使强化不可预测,这样的不可预测性对玩家具有致命的魔力,从而使行为更为持久,也最有效果。可变比率强化这一特点在一些赌博性质的游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对人们的心灵具有强烈吸引力:当赌徒把硬币塞进老虎机的时候,他们总是相信奖励下次就会出现,最终输个精光。

1.3内在奖励

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那就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具体到对抗类游戏中,这种动机就是竞争与合作,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合作、沉醉感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当玩家取得胜利,就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喜悦和自豪,这些正性情感的体验就是一种奖励。高文斌,陈祉妍(2006)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对他人情绪过度敏感,同时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不足,由于网络游戏也具有改变情绪的功能,所以个体现实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很有可能会驱动他们去接触网络游戏。”而这种内在奖励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屡屡失意不得志、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三、即时反馈

在游戏中,玩家的所有动作,都会得到视觉化、数据化地反馈。每次出招的音效、砍怪物头上飚出的数字、对手仅剩的残兵败将等,都给玩家提供了最直观的反馈。及时反馈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这种反馈提供给玩家一种可控感和确定感。

游戏的本质是一套人为设定的程序,无非就是完成一个预设目标再得到奖励的重复过程,但是玩家在玩网络游戏过程中,大脑获得良好感觉的奖赏,因为这在个过程中,大脑会产生一种让人兴奋的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为了获得更多的这种愉悦的体验,人们就会不断地玩游戏,以至于沉迷,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四、预防与矫正

1.理性看待网络游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这种强大的传统观念的偏见使得网络游戏从来都未获得正统地位,网络游戏就是让人生畏的洪水猛兽。而在信息和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脑和手机已成为必要的工具,网络游戏或多或少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和休闲方式,一味禁止显然不现实,主要的是适度游戏,理性游戏,合理管理时间。

2.对于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增進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自信,阳光,向上,有安全感,内心充满积极的能量。所以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陪伴孩子一起郊游、看书、跑步等,让他们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此外,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不仅能滋养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而且能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无穷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大有裨益于创造力的发展。当有了自己的喜好与特长时,孩子自然就不会到网络游戏上去寻求成就或虚拟的奖赏。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已让他获得了最真实的奖赏。

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恰当合理使用网络,了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尽量避免简单粗暴地训斥怒骂。信息化时代,人们都无法远离网络,恰当的做法是教会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为我所用的良好工具,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工具。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接触网络的好奇和新鲜感,会让他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个时候父母要引导孩子怎样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学习资源,充实和提高自己。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3.开展团体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常识,利用心理测量筛查出网络游戏沉迷学生,并对其进行专门的团体心理辅导

网络游戏沉迷由多方面因素引起,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游戏者的人格、情绪、动机等。所以大力开展团体讲座,通过时间管理、生涯规划、情绪调节、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方式进行预防,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拥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能恰当调节自己的情绪,会正确进行在人际交往,增强他们抵御游戏诱惑的能力,能合理游戏。

定期开展心理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资料档案,对已经游戏沉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及情绪处理能力,学会正确理解网络游戏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不同,使之回归到正常学习和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魏华,周宗奎,田媛,丁倩,熊婕.网络游戏成瘾:竞争、合作体验与沉醉感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2):264-269

[2]魏华,范翠英,平凡,郑璐璐.网络游戏的种类、影响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J].2011.19(20):1527-1533

[3]Daria J Kuss.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current perspectives.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6:125 137.2013

[4]Ayten Dogan.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Games Addiction:Non-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for Game Addiction.Epidemiology of Game Addiction.March,2014

[5]Yee N.Motivations for play in online games.Cyberpsychol Behav.9:772–775.2006

[6]Griffiths MD.A“components”model of addiction within a biopsychosocial framework.J Subst Use.10:191–197,2005

【作者简介】

杨秀芬,女,1985年2月生,助教,硕士研究生,致力于心理健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