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几点见解

2017-07-13刘淑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数学审题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教师就应关注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采取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数学审题能力。本文主要从教师如何引领和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方面来阐述几点见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几点见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數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数学概念理解,读懂题目中的关键词和专业术语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抓不住题目的关键,造成原则性的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点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记忆和浅显的理解,而要结合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具体渗透概念,使得概念具体化、实用化。

例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在平时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上台来表演“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题意,扫清解题障碍。

二、强化默读,化解细小障碍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开始。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因为通过不漏字、不添字的默读,可以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敏锐捕捉到题目中故意设置的一些细小障碍并顺利化解,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例如,公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通过默读,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但对第二个问题就表现得力不从心。对此,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把这道题再默读两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二个问题能否转换成一种更容易让人明白的说法?”经过同桌讨论,一位同学主动发言:“公园上午来了852人,就卖出了852张门票;下午又来了403人,又卖出了403张门票,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就是求全天共卖出了多少张门票?”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转换,使学生从题目中准确抽取出有效信息,使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得以简化,题目中的障碍自然就化解了。同时,通过训练也让学生感受到转换的价值。

三、操作是审题正确的策略

小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学生因为对分数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这时教师继续讲什么是1/4,什么是1/8,学生一定没有兴趣,而且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老师可以放手给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2表示,那么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自己动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纸的1/4、1/8等,想一想有几种不同的折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了折法的多样性,同时也体会到了1/4的由来,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索,加深了理解。对以后的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就能有效地、正确的审题,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同样,在其他操作课内容教学时,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观共同参与活动,这样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有效、准确地的审题。

四、注重推敲,感悟数量关系

数学是由一些术语、一些数量、一些文字及数量关系组成的,它反映现实世界中的特殊关系。在小学阶段,文字题与应用题是典型的数学应用。因此,学生在解答文字题及应用题时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些关键词语,通过对这些关键词语的感悟找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这里的推敲,是指学生通过读题、思考后能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这种“述”体现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当然,“述”既可以用文字形式再述也可以通过用图表、式子、线段图等方式再述。当学生能把题意表述清楚了,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就自然而然清楚了。

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文字题”时,我出示了下面这道文字题:36除以12的商,去除24与18的和,商是多少? 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除”,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应该是“商除和”,列式是:(24+18)÷(36÷12)。“除”这个关键词决定着什么量作被除数,什么量作除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对此,我为学生留出了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五、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

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类型不是特别多,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完全可以随时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各种计算题和应用题进行对比,归类,补充。这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很重要的数学方法。当然,这种分类教学不能一步登天,不能拔苗助长,而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情进行适当及时的归类总结。相信在这样的教学后,学生拿到题目就会自然地进行归类,自觉地理出解题思路。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题是很重要的,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一边读一边圈过去,把题目的关键词或要求圈出来;最后是深刻理会题目的涵义。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方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富秀美,陈启新.《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s北京教育出版社

[2]刘梦湘.《小学数学教学与智力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淑坤,大专学历,小教高级,1986年获得“农安县先进工作者”、1991年9月10日获得“长春市优秀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