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017-07-13聂国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浅谈美的教材

聂国凤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同学们让我们在读一读课文,再去细细体会五壮士坚强不屈,英勇豪迈的伟大精神吧!”每位学生听了我饱含深情的語言,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振奋精神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起来。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非常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部份优美的富于教育意思的图画。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月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金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桂林山水》的插图,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教学中除了注重欣赏图画美之外。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汲取知识,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三、进入情境,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成长。

四、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讨论甚至争论,从而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如《喇叭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儿,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锦缎。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直观的印象,教师便让学生给插图涂上颜色,涂完色后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看这幅画:茂密的绿叶丛中点缀着红花、黄花、紫花,这看上去像什么?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再想象就容易多了,也就很快理解了上面那句话的含义,从而得到了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注重审美情趣和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能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 精神上得到满足,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

【参考文献】

[1]文秘资源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佚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结》

[3]杨立结.《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4]盘红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6]陈宜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十四小学)

猜你喜欢

浅谈美的教材
浅谈Schwarz引理及其推广和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好美的雾
浅谈圆锥曲线中的创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