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党校姓党”原则,深化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改革

2017-07-13叶璇同

资治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党校成果

叶璇同

【摘要】“党校姓党”原则下如何深化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改革工作,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理论探讨、问题探讨、方法探讨等三个方面与大家就此话题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字】党校娃党;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改革

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

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在干部培训一线工作中,广大基层党校要坚定“党校姓党”原则,深化基层干部教育管理改革,为党的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一、理论探讨

“基层干部”,一般是指在县(区)级及以下的行政机关工作的干部,“基层干部”这一群体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人数多比例大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单从重庆市的情况来看,基层干部的人数与在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重都处于绝对多数,是国家干部队伍与重庆市干部队伍的主体。

2联系紧影响大

基层干部队伍是与人民群众互动最为频繁、联系最为紧密的干部群体,在许多群众看来,基层干部就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基层干部的形象与公信力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也决定着融入两大战略顺利与否。

3任务重空间大

根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5年内要将所有干部轮训一遍,因此,如何在当前基层干部培训任务量较重的情况下实现基层干部培训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课题,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二、问题探讨

通过数十年干部培训的实践总结,尤其是前几轮大规模培训干部以及干部轮训的成功经验,基层干部的培训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按照培训管理工作的三个阶段划分,我将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训前准备不够科学

训前准备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训前准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整个培训的效果。当前,基层干部培训管理工作在一些地区还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培训渠道不广,缺乏广泛性。基层干部的培训规划往往是以在本地行政学校进行集中式的学习为主,缺乏与高校科研院所、优质培训单位的交流合作,现场教学基地的打造也相对滞后。二是结合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往往是采用“有什么就讲什么”的课程设置方式,缺乏对学员思想、工作需要与能力提升需要的了解與把握,导致出现严重的学用脱节现象。

2训中管理不够严密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规定》,重庆市也出台了《重庆市干部教育培训学风建设“十不准”》,全市干部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在一些地区仍存在着对学员管理不够严密的情况,主要有两点表现:一是制度纪律不严。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量化考核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缺乏对学员违纪的反制措施以及“动真格”的勇气,学员在培训中守纪情况与培训成绩没能运用到学员的个人考核中来,表现好的得不到褒奖,表现差的也往往“手下留情”,学员的培训表现得不到重视与运用。二是培训理念落后。没有把学员当做培训的主角。在学员管理上,片面依靠班主任进行跟班管理,对于班支两委的建设与应用不够,导致学员管理出现“真空”;在教学组织上,往往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缺乏学员论坛、课题小组讨论等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绩效评估上,一些地区没有形成正规的学员意见表达渠道,学员只能通过零散的、口头的方式来表达意见,影响了培训管理绩效的进一步改进。

3训后转化不够规范

所谓训后转化,即成果转化,也就是指参训学员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持续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当中,并转化为自身素质一部分的过程。成果转化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培训结束后,参训学员不能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去,那么即使前期的培训管理工作做得再好,这个培训也毫无疑问是失败的。目前,许多地方对于基层干部培训的成果转化不够重视,使得这项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与规范程序,缺乏规范的监督体系与考核标准,缺乏有效地奖惩措施等,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培训管理工作的效果。

三、方法探讨

1以方式创新为前提,提升训前准备的科学性

在充分发挥党校在基层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交流学习力度。

(一)以党校“集中式”培训为重点,在领悟精神实质中有效拓展实际工作本领。

对基层干部的培训,我们主要还是采取在党校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点评实际工作,分组角色扮演,剖析现实案例,讲解成功经验,让基层干部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二)以“联合”办学为辅助,依托高校、培训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坚持向高校借智力、向专家要思路,积极加强与本市及外地著名高校的沟通联系,加强与优质培训机构的合作。以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有效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基层干部通过在高校的耳濡目染、潜心研学及聆听高校专家学者的课,可以增强理论功底、开拓视野眼界、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

(三)以“开放式”教学为补充,在学习成功经验中迅速提升驾驭工作的能力。

充分借鉴其它区县、乡镇、部门的优势与特色,广泛设立现场教学基地,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现场实地教学,充分培养基层干部的战略思维,快速提升基层干部的本领,增强基层干部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以理念更新为重点,增强训中管理的严密性

通过规范培训流程制度、严格培训管理纪律,不断增强训中管理的严密性。要树立以学员为主的管理理念,增强学员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培训班上要组建班支委和小组,指定班干部与小组长,通过召开班委会等方式确定班干部的职责任务,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能力和作用,提高学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一)科学规范培训流程,落实培训责任。

酌情制定“基层干部培训管理工作流程”,实现基层干部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流程化,提升基层干部管理工作的严密性。详细归纳出每一流程的主要工作,完成工作的限定时间,将每一流程都分别指定给专人负责到底,对于在某个环节出现错误的情况,按照服务流程的安排严肃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

(二)不断更新培训制度,严肃培训纪律

定期召开培训工作研讨会,总结研究基层干部培训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并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培训制度,保证教育培训工作的动态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意严肃执行培训纪律,日常管理中要將每天考核的结果张榜公布。培训结束后,结合学员出勤、个人表现等方面情况确定培训合格后,方可颁发结业证书。

(三)完善培训档案管理,增强成绩运用。

积极配合组织部等干部培训主管单位建立基层干部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对基层干部培训进行动态管理。把培训业绩档案作为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在基层干部队伍中树立培训也是业绩的观念,促使培训氛围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树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优良学风。

3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确保训后转化的规范性

以制定学习成果汇报传达制度、成果转化考核监督制度、成果转化奖励惩处制度为核心,将训后转化(即成果转化)通过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确保训后转化的规范性。

(一)制定学习成果汇报传达制度

要积极制定学习成果的汇报制度与传达制度。在培训即将结束时,应当召开学习成果汇报会,由学员向党委政府汇报学习成果和工作打算,半年后应当再次召开学习成果转化汇报会,听取学员汇报成果转化成效;在培训结束学员回到单位之后,应当采取讲课、大会交流、书面交流等形式,在本单位、本系统的干部职工中传达汇报学习的主要收获,实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群的良好效果。

(二)制定成果转化考核监督制度

学员成果转化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问题,因此,制定成果转化的考核监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对基层干部培训成果转化的考核监督应当是调训单位(组织部)、培训单位(党校)、送培单位(学员所在单位)共同负责的一个考核监督体系。学员所在单位负责对学员成果转化情况的日常管理,党校负责对学员成果转化情况的跟踪管理,组织部负责对学员成果转化情况的督促检查,从而形成一个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成果转化考核监督体系。

(三)制定成果转化奖励惩处制度

制定成果转化奖励惩处制度,按照制度规定与基层干部成果转化的具体效果进行严格奖惩。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将成果转化的结果纳入基层干部的个人考核与提拔使用中来。从单位角度来说,应当将参训学员的成果转化情况纳人到其所在单位的干部教育工作年度考核中来,增强单位对基层干部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党校姓党,要求我们要从党的事业兴亡的大局出发,改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不断为党培养优秀的干部。因此,深化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改革,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各项素质,是我们需要大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党校成果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要严管更要厚爱
党校人的忠诚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坚持“党校姓党”做好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工作
让“党校姓党”的旗帜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