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语文特色的课堂 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2017-07-13刘婵娟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语文味

刘婵娟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但它依然是属于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范畴,我在开展二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一对事物一首诗》一课时,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效选择了短小的诗歌,引领学生对群文阅读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质疑、探究、品味、仿写和有感情地朗读,这浓浓的“语文味”即语文特色,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们精彩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语文味;质疑设问;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群文”,但我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它依然是属于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阅读教学范畴,我在开展二年级群文阅读教学《一对事物一首诗》一课时,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有效选择了短小的诗歌,引领学生对群文阅读材料进行了初步的感受、质疑、探究、品味、仿写和有感情地朗读,这浓浓的“语文味”即语文特色,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们精彩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的有益尝试。一开课,我出示本课的群文议题:一对事物一首诗。让学生认真理解题目的含义,再巧妙地设置了一个语言描写与生活环境相联系的一个问题情景:例如,议题是什么意思?全班交流。你在生活中,就一对事物一首诗歌,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提问,令学生们很快沉入其中,而津津乐道。例如,在引入群文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读一首小诗,都要理出诗歌中的一对事物是谁?说说这一对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又如,初步学习完五首小诗后,延伸性提问:五首小诗中,一个事物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这个三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的新思考、新发现瞬间被点亮了,读、写活动也就很快开展起来了。

开始的引入议题、议题讨论和最后的议题题拓展,都是一种典型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活”了起来,并不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高见”。在这一过程中,能激起学生所思、所想、所写,将自己的探究、思考,加以内化、吸收和表达,学生的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以提升,群文阅读课引领学生广泛阅读的的功能性作用就得以充分体现。当然,这种学习中的成功感反过来,又大大激发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品味语言语用中的简单修辞手法,感受生活中不同形象的相似,不断激发着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依托于文本,依托于对语言的品味,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咀嚼,初步感知生活中各种形象的魅力和美好,就不断地刺激着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读到《萤火虫》这首小诗时,天上的星星看到地上草丛中的萤火虫时,诧异地说:“我们的同伴什么时候掉下去了?”引导学生品味“诧异地说”一词时,这本是指人们的内心活动,而在这里它将星星拟人化,将无生命意识的形象写得有形可感,也更突出了地上的萤火虫和天上星星的相似之处。又如,读到《花和蝴蝶》一文中“花是不会飞的蝴蝶,蝴蝶是会飞的话。”一句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花和蝴蝶的相似之处在哪里,谁在会飞与不会飞之间变化?从而,理解了作者是找准了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巧用暗喻的方式,将两者之间的相似与不同,都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简单的方式也充满有趣的文学魅力。

正是这种类似的品词析句,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生活中艺术形象的神奇魅力,教师紧紧抓住议题:一对事物一首诗,引领学生感受简单的语言表达,也有超越现实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表达的兴趣。这一点,从后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读、写小诗歌”的活动,以及所产生的作品来看,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古人的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尤其是在讲求积累、感悟的小学语文教学阶段。朗读、有感情地朗读也是我在本堂课上重点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如:师——早晨的日出怎么会和橘子有联系呢?自由读,抽生读。男女赛读。抽生回答。

师——《花和蝴蝶》有相似之处,《蓝天和海》也有相似之处,孩子们这两首诗之间,更有相似之处,你能找出来吗?仔细读读这两首诗吧!你更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反复齐读两首诗。

我们再来美美的读读这两首诗吧!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有趣,写得美?

学生们正是通过大量的自读、赛读、齐读和有感情地朗读,从语言文字中充分感受了生活形象的相似及其美好,对学生们来说,这样的表达很简单、易学,它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似乎就在身边,但又充满神奇的魅力。而这为孩子们打开的一扇窗,这新奇的一切,都是书本、都是语言文字带给孩子们的呀!对他们今后自我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是一个多么大的激励作用啊!

四、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融会体悟文本

仿写符合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规律,已成为读写结合的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仿写,模仿的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是语言运用的一般技能。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结合本节课中五首小诗歌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了足足十二分钟的时间,给出一些材料,让学生们尝试着写一首诗。材料有:鱼儿和船,弯月和香蕉,白云和棉花糖,竹叶和飞刀,苹果和红灯笼,圆月和玉盘……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比较和运用,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互相转化。学生思维活跃,训练扎实,从学、说到写,由模仿到创造,知识和能力的转换也就落到了实处。

我认为:在这一堂语文课上,不但让孩子们领悟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愿我们的群文阅读课都有如此的“语文味”,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以激励我们的孩子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

[3]魏小娜.阅读课型的新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大参考(语文教育论著评析)》[J]

[4]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语文教学通讯》,2014.03

[5]李祖文.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冷思考

[6]于莹莹.网络文章一篇:《浅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语文味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