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

2017-07-13易小七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的课文语文

易小七

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情操的两大任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近年来渐渐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因为中学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可塑性很强,而且爱美、追求美更是中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势必贻误时机。

现在的中学生,在经济条件较为优裕的情况下,由于受成人社会的影响,审美出现偏差,甚至良莠不分,把怪诞当时髦,把粗野当豪放,将玩世不恭和放荡不羁视为潇洒和有风度,尤其体现在穿戴方面。穿着讲名牌,打扮求怪异一,身流行色,认为这就是“美”。有的学生喜欢学社会青年的穿着打扮,男学生穿高跟鞋,戴首饰,女同学穿吊带装、超短裙,认为这就是“潇洒”。特别是当今日韩影视的传播,一些低俗文化对中学生产生生活方式和成才方式的影响,由此也带来了青少年行为处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世俗倾向。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呢?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形象美。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形象,当教师的要求仪表、谈吐、举止、气质和风度都应具备特有的体态。端庄的仪表,流畅的言谈,艺术化的举止,在学生当中必定会引起美的共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乡》这篇课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的少爷公子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体会环境之美。首先是校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书声琅琅,教室宽敞明亮,就给学生一个很美的自然环境。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环境之美,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到大自然的美。文中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再现万花争春的美丽图画。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这样的景物描写,经过老师的巧妙点拨之后,定能让学生沉醉其中。记得有句名言,说语文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确,教育法中也有关于“寓教于乐”的原则,而“乐”是困美而发的,“寓教于美”更富于情感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实现“美”的教学。如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趣味横生的讲解分析等。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井然有序的教室布置,也能引发学生心灵中美的情趣。

第三,激发美的情感。情感体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许多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三种不同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相似而整齐的句式娓娓道来,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怎能不体味出美的韵味来呢?

中学语文教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其中的因素,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更应给学生以美的精神享受。诗歌的音乐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等都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读《社戏》时,其中对人物双喜的分析就应把一个聪明能干、富于同情心而又办事周到的小伙伴的形象树立起来,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人物形;那体现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月下航船、船头看戏和月夜归航的描写,也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第四,提高審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是为了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把“美”放到教学中,使学生乐而好学,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美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塑造美好心灵,同样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为“美”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形象思维的动力,只有把美传给学生,美化学生的心灵,才能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去学习,使其全面发展。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很有必要加强美的教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美的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好美的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