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点评”替不了政府监管(经济茶座)

2017-07-13李玲

环球时报 2017-07-13
关键词:食安用餐吃货

李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口口相传的传统口碑时代渐渐逝去,“大众点评”“美团”等生活服务类App成为人们选择餐厅最主要的依凭。网络点评虽能反映不少网民的真实看法,但商家刷好评现象的普遍存在却无疑降低了这种真实性。

淘宝买家秀的段子已经传了多年:无论淘宝买来的衣服穿上有多难看,为获得商家的“返现金”奖励,不少买家坚持秀出自己新买衣服的上身效果,并大赞一番。从“好评送礼”中获得的用户感受真实性可想而知。同样,餐饮业拍照转发朋友圈送小食和打折的方式屡见不鲜,不少商家还让自己的店员注册账号刷好评。如此累积出来的用户评价何谈真实?

比点评造假“更胜一筹”的,是一些“网红餐厅”人为制造的虚拟情怀和虚假故事,美其名曰“做有情怀的产品”。这在旅游城市更为常见,一些餐厅出品、口味皆一般,但因为“有故事”,很多游客往往忍不住体验一把,签个到。毕竟到这家餐厅吃个饭,可能是来这座城市“不得不做的几件事”的事情之一。

基于“用户体验”的评判标准,往往好坏靠用户感受决定,最终形成的量化评分和排名也基于各种主观性的感受。尽管其中的民主成分确有可取之处,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明显不足,传统的法规监管有所缺位。

现实中,该领域的政府监管的确有待改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曾出台相关规定,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量化,规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必须放置在餐厅醒目位置。这个公示牌是对餐厅的监督,也是对消费者的提示,到店用餐通常都能看到。早些年,人们或许还会依赖这种公示牌来判断餐厅的卫生情况,从而决定就餐地点。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该规定显得有些滞后。“吃货”们更多因为网上的好评如潮,不惜驱车一两个小时前往用餐,一般不会因为一块公示牌就打道回府,更不会因此收起“吃货”的好奇心,食品安全、卫生状况通通被排在后面。

一旦因为生活服务类App的误导引发食品安全问题,App本身可以推卸责任,毕竟食安事故并非App直接导致。食品监管部门责无旁贷,但从情理上说有点“冤枉”,因为这类型餐厅还没差到需要被责令停业整顿的地步。

一边是被生活服务类App大力引导而前往的大批消费者,另一边是随时可能爆发的食安隐患。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规定:生活服务类App应在醒目位置标明相关餐饮服务场所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等级,并强制要求其将既有食品安全投诉记录置于App内页面的醒目位置。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减少食安问题带来的困扰。▲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者)

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猜你喜欢

食安用餐吃货
“食安封签”来了
上海市投放7540万张“食安封签”
文明用餐,拒绝浪费
用餐时间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
吃货笑点多
Taking Meals(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