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

2017-07-13邵阳学院音乐系422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古筝情感教学模式

刘 溪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

刘 溪 (邵阳学院音乐系 422000)

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当前古筝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高校古筝教学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但是在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对古筝教学进行创新,本文分析了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

高校古筝教学;创新;对策

古筝具有优美的音色,其演奏技巧也很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人都认为其演奏很简单,让其艺术价值有所降低。因此,当前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高校古筝教学现状

1.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以往古筝教学中,教师关注于培养学生的古筝水平,教授他们演奏技巧以及技能,课堂中依然是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跟随教师的思路走,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对教师产生很大的依赖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对古筝的灵感。且教学中一直存在小课及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具有优势,同时也有不足,优点是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提高效率,学生掌握起来效果也比较好,不足是教学成本较大,教书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会增加,且学生之间不能进行合作及交流,这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2.重视课堂教学,忽略实践教学

以往教学中只注重文化课及理论教学,但是古筝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学生只有经过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掌握演奏方式和内涵,学生除了要练习演奏之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舞台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但是很多高校的古筝教学都是注重课堂教学,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古筝知识,但是没有对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忽略这方面的教学。在舞台实践中,学生可能在演奏中遇到一些随机情况,如果不锻炼学生的舞台应变能力,在舞台上遇到情况时就会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多进行舞台实践,积累经验。

3.教学模式落后,教学目标单一

现阶段很多高校中的古筝教学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导致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过于单调化和专业化,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古筝专业才能,但是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目标已经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符,会限制高校古筝教学的发展。

二、创新高校古筝教学方法的意义

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将自己的感受当做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课堂中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则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对教师过于依赖,这些问题都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课堂上气氛沉闷。当前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背景教学,先给学生渲染背景,激发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很多古筝作品都出自于民间,其和当地的习俗、语言、说唱风格等都有联系,当地人在进行演奏时,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以及随机出现的灵感,会让他们在演奏古筝时临时加入一些韵律,这也是古筝音乐的特色。当古筝作品离开当地人的语言、风俗等时,就会让其本质不能得到保全,除此之外,使用现代方法及原理记谱子,这也会对学生理解作品造成影响,让学生的发挥空间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准备,可以采取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教授古筝作品时可以先给学生观看与作品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当地那个时间段的情况、风俗等都能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再学习作品时,就可以深入理解作品。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到作品的发源地进行实地探索,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的够难受当地的风俗等情况,加深对作品的体悟和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创造灵感及激情。

三、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对策

1.结合传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古筝教学中需要总结和汲取以往的教学经验,并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比如,在《高山流水》教学中,教师除了交待学生演奏技巧之外,还需要给学生讲解其背后的典故,分流派进行讲解。在这一首曲目中,分为高山及流水这两个部分,在高山部分,为了表现山岳雄壮的气势,就使用的间隔两个八度的带按滑的大撮技巧,表现出浑厚沉稳的音调。而流水部分,要表现出江河的气派,就使用了连续上下刮奏技巧来实现,音乐中有强烈的情绪变化。在乐曲中其模拟了自然的声形状态,并将其很好的变现出来,还表达了雄浑而高远的志向。学生在弹奏这首曲目时要想弹奏出这效果,就需要掌握其中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让演奏更具有艺术灵魂。

2.注重情感教学,培养学生乐感

古筝教学的目的就是体验其中的情感,让学生可以通过演奏,将乐曲要表达的情感传达出去,教师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其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都可以用来传递情感,在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示范演奏中还是教授学生过程中,都应该准确的用演奏技巧去表达情感,进而让学生受到感染,将情感传递给学生。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结合他们的情况,选择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以及教学方式去将情感传递给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去多进行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作品演奏,还需要将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要落实到教材上,要注重书本上的乐曲练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聆听以及练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只是注重教学方法,也不要被教育学的一些理论影响。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就不足甚至是没有,学生没有实际去练习演奏,对曲目也不熟悉,自然也不会产生情感。音乐是听觉艺术,教师需要让学生能够做到多聆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弹奏,通过不断的聆听作品,学生也可以从整体上对音乐中的风格特点、情绪等进行把握,从中感受到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的音乐背景,进而加深记忆。例如,在《梁祝》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没有背景介绍的情况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经过多次聆听作品,学生就会联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细腻而深沉的爱,还可以感受到古筝独具的神采,在这个过程中国,学生不仅学习到音乐,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以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喜欢上古筝学习。

综上所述,高校古筝教学需要创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及效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高校古筝教学发展。

[1]喻娇.对综合类艺术院校古筝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音乐时空,2016(1).

[2]徐玉莲.论高师古筝教学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沙里晶,许美林.试论古筝教学中的内心听觉培养[J].石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古筝情感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情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