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象绘画基础教学中绘画形式的概念与程式化探究

2017-07-13攀枝花学院617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概念化程式化印象派

杨 叶 (攀枝花学院 617000 )

具象绘画基础教学中绘画形式的概念与程式化探究

杨 叶 (攀枝花学院 617000 )

绘画形式的概念与程式化,是指绘画形式的同一化,绘画形式本身缺乏多样性,没有生命力与个性特征,画者缺少对物象仔细认真的观察,绘画经验和绘画概念取代对自然真实客观的观察探究及表现。在当下中国的具象写实绘画基础教学中,绘画的概念化、模式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绘画教学中过于强调对绘画基本概念的理解,没能活学活用,忽略了对自然客观真实观察,另一方面,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绘画目的上否定了,绘画对自然与美的探寻,绘画培养美的认知与表现能力被闲置,取而代之的是,美术考试的基本要求。

具象绘画;教学;基础;概念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逻辑,诸多学科研究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为给某一事物一个概念化的界定,因为概念本身象征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与现象,是共性的呈现,是对事物逻辑的归纳,是诸多学科学习的基本基本方法。绘画基础教学中就有诸多的概念、如透视、结构、体面、形体、色相、明度、纯度、色相、冷暖、色调等诸多绘画概念。这些绘画概念成了西方绘画基础教学中的必讲的知识概念,这些绘画概念可以说是西方写实绘画理论的知识总结,也是学好西方绘画的基础所在。然而过于的强调概念、依靠概念进行绘画,往往又会物极必反,把理念当成真理而忽略此在的真实。概念化的绘画最终往往会沦落为程式化的绘画方式,如同清末的中国画就是程式化的绘画方式,缺乏对自然客观的真实感受,缺乏创新性。中国现在的西方具象绘画教学方式就存在概念化,程式化的情况。

一、概念与程式在绘画学习中的运用

中国现代的绘画教育,基本是以西方的具象绘画为教学的主流,学生学习绘画首先接触的相关知识,就是如上所举的美术概念,老师上课所讲授的知识如此,美术教科书也以同样的方式在讲述绘画的基本理论概念,这本是正常的事情,因为教学必然要教授知识规律的共性,以概念为人知的方法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但实际现实中却又往往过犹不及,学生、老师、被观念所困,一方面学生被各种理论概念所淹没,对美术自身的理解和学习中,把大把的时间用来领悟各种抽象的概念,并企图在绘画过程中来实证理论的正确性,苹果是圆的,但被学生画成方的,因为方的更有体面感,但事实苹果并不是方的,现代绘画之父,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把世界归纳为立方体、球体、椎体。那我们是不是就把世界万物都画成几何体,用几何体替代呢,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很多老师和学生,陷入了绘画概念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绘画的基础概念把人的观念给束缚了,为逃离这种束缚很多画家都不愿再教基础绘画,因为基础绘画的基本观念会影响画家创造表现的自由,会让画家以理念代替自然真实的错误。在此并不是要否定绘画概念本身,绘画概念本身是客观规律,是对事物抽象化的解读,但概念不等于真实,概念这是帮助绘画者去理解物象的真实存在,而不是以概念本身取代对客观自然的探究,而本末倒置。应该是概念与写生,相提并论才对,同时更要注重每个绘画个体的情感差异,以及绘画表现差异,而不能以程式化的绘画方式来知道和评判绘画效果的优劣。

二、 绘画与直觉体验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同时也是直觉的艺术,从具象绘画的角度来看,绘画的主要目的莫过于真实的再现自然,我们的眼睛是可以观察与感知自然的。但在具象写实绘画教学中,我们在种种绘画术语,观念的影响下,似乎失去了最为直观,最为本能的观察能力,学画者宁可相信绘画理论,相信老师的淳淳教导,也不相信自己眼睛所见的客观事实。画者对物象形体、色彩的直观感悟能力,很多时候是处于闲置状态,把所画的物象都千篇一律的用概念化、理念化得方式进行处理,而忽略生动自然地客观真实。这样的结果就是绘画失去个性,物象失去生命,画者失去灵性。有人说绘画教学是共性的,我们不能否认其相对正确性,绘画教学不教绘画共性的东西,又教什么呢,绘画肯定是要讲造型的规律,色彩的规律、用笔的规律,如此等等。但是似乎掌握绘画的这些基本规律,与基本概念,并非是绘画的根本目的,建筑师可能对透视原理掌握得特别好,医生可能对人体结构特别了解,但这都不等于他们就能画出很美的绘画作品。绘画艺术史上,在具象写实绘画理论还不十分成熟的时候,同样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美术家。他们的绘画并非完全建立在近代绘画理论概念的基础之上,画家绘画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的绘画概念与理论,但不注重对当下事实的研究,就会停止不前。印象派绘画在欧洲绘画史上起得了伟大的胜利和革新,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科学上对色彩属性及概念的突破性发现与诠释,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画家孜孜不倦的对现实自然的观察和写生。而我们当下的绘画基础教育,似乎又落入了印象派的程式之中,在绘画的色彩表现上,很多时候都是抛弃真实的观察,而按照一定的印象派绘画表现程式就进行绘画,如笔触的点化、色彩的冷暖、互补色的应用,但客观的事实确实如此吗,印象派是最注重绘画写生与绘画观察的,也较为注重画家情感的抒发与表达的,但我们的绘画基础教育似乎丢弃了其最珍贵与最本质的东西,而学其表皮。绘画是直觉的审美体验,人们通过最为直接的观察和体验来探寻万象之美,学绘画的人应该有着对形与色,以及美的形式的直观感悟力。所以绘画观念与程式应该成为学画者绘画的辅助知识,而不能作为绘画的最终目的。观察感悟自然形色,体验并创造出美的绘画形式才应该是绘画的根本所在。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美术教育起得了很大发展,美术教育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基础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当大家的绘画作品呈现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时候,人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导致我们的绘画教育那么缺乏创造力,显得那么的平淡无味。生硬的概念式教学、以及美术应试教育应该是其主要原因。绘画教育是共性的没错,绘画艺术是个性的也没错,而共性与个性之间,不应该是矛盾对立的,而应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对。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版.

[2]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张之沧.艺术与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杨叶(1985-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助教,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水彩研究。

猜你喜欢

概念化程式化印象派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名家
「印象派画家」金农
《雨中的树》:一场突破“概念化”的主旋律洗礼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
浅谈京剧身段表演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