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青春电影叙事对比分析研究

2017-07-13董亚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041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青春片新生代大陆

董亚鸥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404100)

新生代青春电影叙事对比分析研究

董亚鸥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404100)

自台湾新生代导演九把刀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年在大陆上映以来,国产电影圈迅速就吹起了青春片之风。从2013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7.08亿到小时代系列10个多亿的票房刷新,新生代青春电影爆发出了惊人的票房潜力。不难看到新生代小成本青春电影票房“钱景”相当走俏,但国产青春片的口碑却一直存在争议,票房好口碑差成为了当前国产青春片的普遍现象。也有不少影评人认为,“台湾青春片的热潮来得比大陆更早,质量也更好。与台湾青春电影相比,大陆青春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通过选取近几年大陆及台湾较为流行的上线新生代青春电影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今后国产新生代青春电影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青春电影;新生代;电影叙事

“青春电影”一词常常出现在世界电影史及电影评论中,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并没有完全给出“青春电影”准确、具体的定义。其最初源于美国校园电影,随后在演变发展和影视创作的过程中,更在注重对少男少女生存状态的关注。北京大学学者陈宇认为,“青春电影有一个明确关注的主题,就是成长,要有青年人进入社会前逐渐身心成熟的描述,对社会与自我的认知……”1此外还有学者认为,青春电影其实就是真实记录的、对生命在寻求探索中的状态的记述。因此,可将“青春电影”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青春题材的相关电影;另一方面是指,影片叙事主体以青年人或处在青春期的群体们展开,记录了他们个人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成长经历,在银幕上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富有青春情怀、时代元素的英式语言。综上,本文将着重于对有关记录人物不断探寻自我、认知社会的“成长”主题的电影的叙事语言表达进行分析研究。

一、新生代青春电影样本选取

新生代青春电影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高校学习,九十年代初开始执导影片的导演拍摄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用于拍片的题材莫过于过往带给了他们深刻感触和浓厚情绪的青春往事和成长体验。新生代导演们通过自己的独特体验用电影语言反映出对青春的认知与情愫,从而引起观众们所共有的青春情怀的感情共鸣。这正是由于对于青春这种情感共鸣的普遍性,青春电影一直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中,笔者根据电影的票房、网友反馈、影片社会效应等因素选取了从2008年到2015年的大陆及台湾上线,且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新生代青春电影进行对比研究。

样本选取以2008年在台湾上映的《九降风》拉开了新生代青春电影的序幕,以8.2分的网友评分占据榜首,2012年在大陆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票房收入突破七千万,网友评分与《九降风》持平。2013年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创下历史新高,以7.08亿高居青春电影票房榜首,为新生代青春电影推波助澜。紧接着在2014、2015年,大量的青春电影登陆影院,涌入观众的视野,《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我的少女时代》等,网友评分褒贬不一,评分也存在争议。

二、对比分析

新生代电影的青春叙事,体现了创作者个人对青春生活的认知与体察,这些“影像青春”的表现与传达上通过电影叙事的手法在银屏上呈现出不同青春的特征与影视效果。所谓“电影叙事手法”,在电影叙事学中认为“电影叙事是依据文学叙事学或符号学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结构的理论。沿袭传统小说叙事学的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2

(一)情节安排:戏剧化事件表达

“电影情节是按生活逻辑和心理逻辑顺序,把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的一系列生活事件”3充满戏剧冲突的事件是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叙事手段,能够起到激发观众强烈兴趣的效果。因此,近年来,影视创作中,更加注重设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错综复杂的剧情及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的塑造。对新生代青春电影高频极端事件及突出细节设置。

在大陆新生代青春电影“三大高频事件”中,就有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电影涉及堕胎情节;以《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同桌的你》等青春电影涉及出国情节;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左耳》等青春电影涉及生死情节。

根据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近年大陆新生代青春电影中高频出现的三大事件为“堕胎”“出国”“生死”。大陆新生代青春电影在追求电影起伏剧情、设置电影剧情高潮爆点时陷入了“三大极端事件”的固定情节程式中。反观,台湾新生代青春电影则更注重电影细节叙事,通过选取青春岁月特有的细节表现来唤起观众的共同的青春记忆,虽不能激烈地将影片推向高潮,但淡淡的青春情怀给观众以久久的怀恋与回想。

(二)行动动机:创作者的主导

电影是研究人的艺术,在电影中,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剧中人物的动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电影的核心动力。其心理动机通过一定的条件转化为行动,就有了故事,有了情节和故事矛盾。然而片中人物行动动机的设置则主要源于创作者对青春经历的表达,创作者通过各自对青春的体验在片中完成阐述对青春的认识。对大陆新生代青春电影创作者年代背景分析可以看出,《左耳》片中人物讲述的是80后青春,片中的年代符号标志是电脑渗透生活;《同桌的你》片中人物讲述的是85后青春,片中的年代符号标志是政治事件伴随(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历史事件);《栀子花开》片中人物讲述的是90后青春,片中的年代符号标志是自拍杆的使用。台湾新生代青春电影创作者年代背景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编剧与导演为九把刀同一人;《九降风》编剧与导演为林书宇同一人,片中主人公投射的小汤就是自己;《我的少女时代》的百分之七八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片中女主偶像刘德华是自己青春期崇拜过的。

根据影片中出现的时代性标志符号,可以大致推算出影片中的年代背景按创作者的年龄来算,大陆新生代青春电影创作者所拍摄的内容并不是“自己”的青春。70年代出生的苏有朋用《左耳》展现的是80后的青春。60年代出生的高晓松则用《同桌的你》讲述85后的青春故事。70年代出生的何炅则描述了90后的青春风貌。青春片中对“青春”期情感的表达与创作者的青春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还原青春成长或甜蜜或忧伤的集体共鸣记忆是青春电影叙事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人物审美特性:对青春的认识

青春电影中,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对青春期认知、体验的主体。青春电影中的“人物”是影片叙事结构中的“符号”,片中人物的青春成长体会是观众获得青春共鸣的主要渠道,也就是故事是否具有代入感,在片中的人物身上能否体现观众的“青春”,在剧中找到自己青春成长中的“原型”。因此,人物审美特性的刻画在青春电影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人物原型上,大陆新生代青春片,主角往往设定为大众心目中的“男神”“女神”形象,从上述片中女主角的形象及情感表达做了对比分析发现,女主角在电影的一开场均以纯美、清新形象出现在银屏,是大众女生幻想然而又在生活中很难达成的“女孩”形象。在影片《我的少女时代》中女主角形象打破了“颜值决定青春”的布局,将故事的女主角林真心设定为一个没有发型、不懂打扮甚至看上去有点儿土的大众女孩,但绝大多数观众在看完影片后都表示“这是我的青春”。青春期阶段,是青少年三观成型的时期,往往表现出觉醒的自我与强大世界对抗的叛逆,把握住青春期爱恋萌发的悸动,抒发一种成长体验及精神是青春片尤为重要的叙事手段。大陆青春电影总是着力于青春美好的失去和现实成人世界的复杂,把青春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三、总结

当前,我国新生代青春片票房收益颇丰,一方面,青春电影的热卖与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引发起的怀旧风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当前主力观众的心理需求。但近年来新生代青春片在观众中的口碑却一跌再跌,潜藏着诸多危机,要想解决新生代青春电影所面临的困顿,就必须要从源头上即电影剧本叙事说起。在当前语境下,大部分新生代青春片常见的两大主题“反叛”和“性”都没能得以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式,青春内涵色彩与精英传统精神愈益淡薄,也越来越表现出青春世俗和消费趋向。电影叙事类型单一,模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江华的电影叙事套路极易将新生代青春电影陷入“狗血”和“没有创意”的死胡同。

因此,在电影产业化日趋竞争激烈的今日,一部既能够实现票房收益,又能赢得观众口碑的经典青春电影,除了展现精妙的电影视听语言外,还要重视电影的叙事结构,呈现青春特有的敏感问题、时代背景及青春内涵,引发观众对青春的思考。对于新生代青春电影的创作,要抓住“青春”纪实性和碎片化的影像叙事方式等特点,围绕人物的情感矛盾及青春期的真切体验,在电影中充分阐释“青春”这一特有的内涵,使得青春电影成为青春期群体表达感情、分享思想的平台。

注释:

1.王秀杰.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的多元走向及文化缺失[J].当代文坛,2013,(06).

2.韩世华.电影情节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3).

3.杨世真.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电影,2009,(11).

董亚鸥(1984.08- ),男,重庆人,硕士,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学。

猜你喜欢

青春片新生代大陆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丁程鑫 偶像新生代 演员请就位
PPE行业新生代的新视角
冰之大陆
IQ大陆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冰之大陆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