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澄怀味象,画为心印
——探讨宋代山水画造景法式

2017-07-13陆海玲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郭熙人民美术出版社造景

陆海玲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510000)

澄怀味象,画为心印
——探讨宋代山水画造景法式

陆海玲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510000)

宋代山水无疑是中国经典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颗璀璨夺目,绚丽多彩的明珠。那静观玄览,澄怀味象的特殊造景法式折射着传统文化精神,宋人借助观物而心与道合,借助有形而神游寰宇。

在山水画创作中,人们经常会遇到造景或构图的各个问题,会把“造景”或“构图”理解成简单的偏于一种为形式而生的场景组合,画面上总给人以叠床架屋,堆石积垒之感,深而不厚,高而不巍,画面为了追求形式,追求新颖,却早已丢失了山水画中该有的天地元气和铮铮铁骨。宋代山水画之所以能屹立于传统绘画之林千年,是因为它既是对山川景观的艺术再现,同时也是画家人生操守的体现。本文将从两方面来探讨宋代山水画的造景法式,从中了解澄怀味象的传统绘画理念。

一、观察自然

《笔法记》中记述荆浩画松过程“或㢠根出土……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1“多游岐雍宋洛间,纵酒,逢人无贵贱,常口称猫。遇山水佳处,绝粮数日不食。”2《宋朝名画评》中也记载道“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3画家们长时间深入自然,深知真山水之云气应四时而不同,这就使他们对山川气象,岩峦云烟,乃至自然山水性情都有着非一般的感受与心得。荆浩为此还对山川作了详细的区分“尖曰峰,平曰顶……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4恐怕这是现代山水画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生活与创作态度。宋代山水画的造景艺术能如此惊为天人与画家这种惟精惟细、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他们必须“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览”。这样,从而进入“使笔不为笔使,用墨不为墨用”的自如化境。

在今天,我们已很难得知宋代山水画家是如何观察自然,体悟山水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对自然的观察是极为精细而深入的。如“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5郭熙这段话很明显的表达了宋代画家的观察方式与专注执着的绘画宗旨。又如真山水之川谷,既要“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另外还要“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于运动中把握对象,三维结合平面,正如刘继潮所说的“游观”。6

宋代画家对自然界的精细观察与体会,使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视觉印象在作品中转录成属于自己特有的形式与法则。那么,宋代山水画家是如何表达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的呢?

二、景的再现

山水画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探索,最初是以简单的观念符号出现的,只是勾勒出高低不齐的几座山头,画家们想在画面上尽可能地再现自然界的特征,于是在隋唐时开始作理念化艺术表达,为了接近山的特征,表达“青山绿水”之景象,施青涂绿,勾轮描廓;五代时开始注重实际感受,通过皴擦点染描绘更接近自然的山水;至宋代时期,在画家们的不断探索和理论疏导下,基于感受和所掌握的多种技法已经能够表现特定地区的山水特征,甚至可以说是到了穷极变化、无以复加的程度,画中山水较之自然中的山水给予人们的审美享受还要丰富与强烈。

山水画为何能在宋代达到如此高度?早在唐代以前就出现了有关山水空间关系的探讨,最终在宋代得以形成一套成熟的绘画理论体系。如郭熙在构思立意、位置经营、形象塑造上有自己独特精到的见解,提出了山水画意境构成上的“四可”与时空拓展上的“三远”造景理论,更属精辟之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找不到西洋画中所表示的视平线、视角、视距等,中国画家作画也从来不会有“站点”,因为画家作画时从来就不会固定在一个位置,他只是看与感受,品读与思索,古人称之静观玄览,澄怀味象。“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置身于田野山川,去感受与领悟,将景象默记于脑海里,创作则是回到室内后的事情。

明白了这一点,更有利于我们探讨宋代山水画的造景法式,沈括曾就李成的画发表个人看法:“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7所谓的“以大观小”,就是指山水画创作造景时不是对景写生,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再创作,画家的艺术思维是整体景观,营造出一个源于造化、又高于造化的景象。郭熙云:“君子之所以渴慕泉林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8郭熙在这里提出中国画的造景方法当意造,即不拘泥于物象外在形象而取内在的精神本质,通过画家加工提炼并融入其思想的造景方法。这成为后世中国画家所遵循的主要造景之法。

宗白华先生概括:“从世外鸟瞰的立场关照全体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9,说的就是面对客观自然时,注重情理和谐和主客观的统一。我们发现宋画从来就不是写实的艺术,它不以形象的准确再现为标准,却兼具探索山水自然精神本质为使命,是依照宇宙观念和作者的心理逻辑建构出来的时空。中国文化的审美追求决定了宋代山水画的造景没有、也不可能取西画的对景写生的表现方式,画家们看重和力求表现的不是实景,而是源于实景又超乎实景,蕴含人生理念的“心象”。

以上是关于宋代山水画造景法式的探讨与论述,宋代山水画既是对山川景观的艺术再现,也记录着一个古老民族在风雨历程中的持守与崇高,画家们虚拟了一个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空间,他们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观众,使观众深深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带给现代人的是精神上的喜悦。作为创作者,我们必须研究画面最基本的问题,只有这样,方能与宋代山水画家在作品中产生交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山水画的创新之路。

注释:

1.[五代]荆浩《笔法记》,据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122页。

2.[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四十三•仙释僧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第571页。

3.[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山水林木门第二》,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57页。

4.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122页。

5.宋]郭熙《林泉高致》,据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34页。

6.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月版,第154页。

7.[宋]沈括《梦溪笔谈》,据杜哲森《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画脉文心两征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191页。

8.[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第8页。

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111页。

陆海玲(1994- ),女,汉族,江门,在读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绘画创作与理论。

猜你喜欢

郭熙人民美术出版社造景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初次在外过夜
好主意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