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傅山书法特点浅谈书法的情感表达

2017-07-13刘东霞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0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傅山书法家隐喻

刘东霞 (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 050000)

从傅山书法特点浅谈书法的情感表达

刘东霞 (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 050000)

傅山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中医学家,在书法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傅山书法特点的分析,提出了书法情感表达的三种方式,即:张扬个性、思想隐喻和寄情山水。

傅山;书法特点;情感表达

傅山先生是明清两代交替之际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思想家和中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法世家,自幼从钟繇小楷入门,后又以颜真卿大楷出道,行书主学“二王”,草书追摹张旭、怀素,篆、隶学仿秦汉,而且颇有意味和见地;傅山书法的用字多尚古好奇,其中的通假字多难辨识,但结构感、形式感强,可谓自成一体。他在书法上成就最高的是行草书。近代史学家、书法评论家马宗霍先生评价其为:“青主草书宕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傅山一生都推崇老庄之学,尤其重视庄学,后加入了道教,自称老庄之徒,对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对老子和庄子的天地观、自然观和社会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与解读,甚至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傅山先生还是一位极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康熙年间,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等人的保举推荐下,傅山被强召进京,但傅山称病推辞,坚决不朝。清朝宰相等满汉大员反复诱劝,都不为所动。康熙为了笼络汉族民心,以“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将其放回山西。傅山回乡后,自称为一名普通的百姓,不与官府有任何接触,躲在家中苦心研究老庄思想和诸子百家学说。在诗赋方面,傅山以屈原、杜甫为榜样,主张诗书要“生于气节”;在书法方面,傅山尊崇“二王”、深悟颜真卿,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法思想。

情感表达是艺术的精髓所在。书法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古往今来,很多知名的书法家都以各种形式宣泄着自己的艺术情感。傅山先生一生以笔作口、以笔为枪,将自己的思想及情感寄托于书法之中。总结其在书法上的特点,进而可以感悟出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们在书法艺术上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张扬个性

书法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传统艺术,将个性附着于书法作品之中,是每一个书法家的最基本情感表达方式,“字如其人”就是对书法个性恰如其分的注解。当然,也有个别书者提出自己的书法完全没有个性,但没有个性恰恰就是其个性。历史上。大凡所有著名书法家都有着张扬的个性,王羲之的神气潇洒、苏东坡的厚实凝练、颜真卿的遒劲郁勃,米芾的狂颠老辣,赵孟頫的端庄秀媚,无不彰显着书法家的个性。傅山先生的书法作品把张扬个性展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傅山的书法在结字上不追求简单的平稳工正,从每一个单字上看有些欹侧不稳,但从通篇整体来看,则气势雄厚,笔意连绵,结构生动自然,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生气勃勃的恢弘气势,这些都是其孤傲、崇高个性的体现。明未清初的著名书画家、艺术理论家郭尚先曾评价傅山先生的书法为:先生学问志节,为国初第一流人物,世争重其分隶,然行草生气郁勃,更为殊观。

二、思想隐喻

中华民族历经多灾多难,但正是血雨腥风、坎坷多舛的社会动荡和人生经历成就了许多伟大的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一批优秀书法作品都是在书法家情感的巨大震撼下完成的。在时代更替的时期,许多书法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直接表达出来,只能采取隐喻的方式,将抵御外侵、爱国爱家等思想用复古达观、洒脱飘逸甚至癫狂无忌等方式隐喻表达。傅山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但在朝代更叠的年代难以直接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只好通过对道家学说的研究和对书法艺术的夸张表现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情感。在书法表达形式方面,傅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即“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从字面上看,傅山先生不过是以书法美学角度提出了书法“以丑为美”的观点,但从其爱国情怀和反叛思想的高度进一步理解,我们看到了傅山先生隐喻的思想内涵。在满清政府的高压下,傅山不能公开表达对满清统治的仇恨,只能通过对赵孟頫书品的尖刻批评,甚至对赵“仕元”做法的人品羞辱,来表达对当时降清、媚清人士的厌恶和痛恨。傅山在对赵孟頫巧媚的笔势线条、雕饰的结字布局给予强烈批判的同时,以书法用笔的拙朴、真率,结字丑涩、支离,力戒巧滑、媚俗、造作,隐喻做人要忠诚率真,不能随波逐流,进而批判了那些被形势所迫而媚清的达官文人们。

三、寄情山水

大凡中华民族的文人墨客对清山绿水有着特有的情怀,触景生情是一个艺术家展示文化修养的最高境界,书法家也用自己手中的笔墨展现出了对壮美山水的心灵寄托。书法界将书法的表现形式分为了碑派、帖派,碑派强调魄力雄强、浑穆洞达、笔法跳跃和点画竣厚,具有强烈的金石之气,这无一不是对山峰的表达;帖派则注重挥洒自如、线条流畅、结字率性,具有柔韧的水韵之美。但历史上的书法大家从来没有禁锢于碑与帖之内,更没有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各取所长,以中华文化对山水特有的情怀在碑帖之间自如挥洒,傅山书法就是将碑帖有机地结合的典型范例。傅山书法一向是不拘形式,一气呵成,在自然中充分体现出流畅飘逸,而点捺的顿挫,又给作品增加了强烈的刚劲厚重。中华民族的诸多艺术家寄情于山水,从某些程度上也是对纷乱尘世的厌恶和对强权统治的抗争,他们不愿听命于强权恶霸,不愿与官宦劣绅为伍,只能把身心寄托在山水之中,以自然山川为蓝本,书写自己的艺术情怀。傅山先生有许多存世之作,其中的一幅草书作品,通过书写杜甫的一首小诗以表达他追求自然、向往山水的情感:风蹬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借景生情,也许就是和傅山先生一样的广大中华民族艺术家们超凡脱世的艺术境界吧。

[1]季振涛.傅山的移民心态及书法实践[J].书法赏评, 2012.03.

[2]杨吉平.傅山《草书杜诗十首》考论[J].中国书法,2008.05.

猜你喜欢

傅山书法家隐喻
傅山的“四宁四毋”
书法家周如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书法家·谢 锐
《活的隐喻》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