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荒唐疯癫的精神胜利者
——读《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

2017-07-13张宗敏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264209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太爷

张宗敏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264209)

荒唐疯癫的精神胜利者
——读《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

张宗敏 (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264209)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鲁迅笔下的阿 Q 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两个典型形象。虽然堂吉诃德与阿Q在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情感信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这两个人物形象仍具有相似性。本文从这两个艺术形象入手,分析其个性特点,进而辨析两者的异同。

堂吉诃德;阿Q;精神胜利

一、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经典之作。故事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由于沉迷于骑士小说,经常幻想自己是一个中世纪骑士,将自己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却”(德•拉-曼却地区的守护者),拉上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一)活在幻想中的孤独游侠

在小说里,堂吉诃德已经是一个50多岁的干瘦老人,但是他偏偏把自己当成一个孔武有力、武艺高超的勇猛骑士;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原本是一个身强力壮、嗓门奇大、胸口长毛的邻村农妇,她根本不知道堂吉诃德是何人,但是堂吉诃德却把这位乡下姑娘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堂吉诃德出游时,将看到的一家旅馆当做城堡,把旅馆里的妓女和老板看做是“贵夫人”和“城堡主人”,并要求“城堡主人”为他举行授封骑士的仪式。客店老板让堂吉诃德跪在他的面前,拿一本给骡夫进行草料登记的帐簿当做《圣经》念念有词,接着他在堂吉诃德的颈窝上狠狠打了一掌,又用剑在他肩膀上使劲拍了一下,之后让两个妓女给他挂上宝剑,便算是完成了授封仪式。授封仪式完毕,堂吉诃德满心欢喜地谢过“城堡主人”后便亟不可待地开始了他行侠仗义的探险生活。

在堂吉诃德的眼中,生活中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他把旋转的风车当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遍体鳞伤;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去找女恩主道谢,结果反而被他们打成了重伤。堂吉诃德处处模仿骑士,他把伸张正义、锄强扶弱作为自己的天职,他为了维护正义可以不顾个人的安危,在主观想象的支配下单兵独马地四处冲杀,结果四处碰壁,弄得自己遍体鳞伤。

(二)荒唐疯癫中的生命真意

早期的读者都把堂吉诃德看作是一个可笑的疯子,十七世纪西班牙文学批评家瓦尔伽斯曾说:“塞万提斯不学无术,不过倒是个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堂吉诃德能逗人放怀大笑,但我们笑后回味,会尝到眼泪的酸辛。拜伦也曾说过:“《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是令人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服坏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他又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的双重人格及其精神自我与现实的巨大冲突,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追梦者。

二、鲁迅与《阿Q正传》

读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不禁会让人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堂吉诃德和阿Q两个人物虽然在社会阶层、生活环境、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但其意识、语言、行为、命运、性格等又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阿Q生于中国的清朝末年至辛亥革命时期,他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农村的一个赤贫者,“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又瘦又乏,拖着一条黄辫子,头皮上亮着块癞疮疤,满身虱子”。阿Q 是一个地道的农村无产者,无家无室,孤苦伶仃,被统治者剥夺得一无所有。他不识字,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清楚,寄居在土谷祠里,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三、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比较

阿Q与堂吉诃德一样,脱离实际,耽于幻想,是个失去自我的“精神胜利者”。蔑视王胡,轻鄙小D,就连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与钱太爷,他也瞧不上眼。挨了赵太爷的打,阿Q便以“儿子打老子”的幻想来自我安慰。当别人对赵太爷和钱太爷的儿子——未庄有名的文童称赏时,连老婆也没有的阿Q竟然幻想着:“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革命党要进城的消息传到阿Q那里时,阿Q便幻想革命党们都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招呼他一同去革命。他甚至还幻想革命成功以后,他“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然而现实并非像阿Q幻想的那般美好。

无视时代变迁,恪守陈旧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准则是堂吉诃德与阿Q德另一共同点。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他妄想在骑士早就灭绝、资本主义已经兴起的西班牙复兴早已过时了的骑士道。虽然阿Q一直热情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他的思想却一直停留在迂腐的封建时代,顽固不化地保留着封建王朝的象征——辫子,他牢记“男女之大防”之类的封建伦理,当他看见一男一女在一起说话时,便怀疑他们“一定要有勾当”。阿Q同堂吉诃德一样,他们都无比怀念过去的生活,觉得现在的社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阿Q忿然于“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居然有“儿子打老子”的怪事发生”;堂吉诃德也曾感叹道“游侠骑士在古代多么有用,在现在多么急需。可是这个年头儿,可怜的世人只知道偷懒享乐了。”

尽管堂吉诃德与阿Q都以生命的终结作为结局,然而两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异。堂吉诃德虽一生耽于幻想,可是当他经过游历吃尽苦头后,他在生命终结前终于醒悟,“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心里觉得豁然开朗,明白清楚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我自己觉得死在眼前了,望到时心地明白,人家不至于说我糊涂一辈子,死也是个疯子,我尽管发过疯,却不愿意一疯到死呢。”而阿Q直至在无命可救的顷刻呼喊“救命”时仍未彻底醒悟。“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阿Q与堂吉诃德不同,我们在为堂吉诃德感到惋惜时更多的感受到了他心中的悔恨和醒悟,而从阿Q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有一片浓重死寂的黑暗,在生命走向终结时,阿Q依然是那样的麻木不仁。

[1]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M].杨绛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胡继禹,秦博党. 论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J].作家,2009.

[3]鲁迅. 鲁迅小说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德超. 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两个滑稽、荒唐的精神胜利者[J]. 江苏社会科学,2007(S2):195-197.

[5]陈玲芬. 疯癫中的生命真意[D].安徽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太爷
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塞万提斯:与“风车”作战,至死方休
客从何处来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堂吉诃德之性格内蕴析论
中企走出去不妨学一学“堂吉诃德”(观察家)
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
西班牙找到塞万提斯遗骸
让人心疼的大师
去镇上喝牛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