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目诗人马祖常送别诗探析

2017-07-13刘建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民族诗人

刘建建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色目诗人马祖常送别诗探析

刘建建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马祖常是元代著名的色目诗人,其存诗数量位居元代蒙古色目诗人榜首。他的诗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其中送别诗更是独具特色。这些诗作不仅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的深厚情谊,还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另外,其送别诗熔铸了色目诗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因素,又体现出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与接受。通过探析马祖常的送别诗,对于研究其情感世界、平生交际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丰富尚显薄弱的马氏家族文史研究,为涵盖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建构添砖加瓦。

马祖常;送别诗;内容情感;风格特色;交游

马祖常(1279-1338),字伯庸,号石田,色目雍古部,也里可温,光州人(今河南潢川),元代名臣马润之子。有诗文集《石田集》十五卷,其中诗五卷。共764首,是元代蒙古色目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一人,在当时及后世都颇具盛名。已故当代著名文学史专家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称赞马祖常“律诗辞意深厚,笔力遒俊,艺术性较高”。

作为色目人,马祖常信仰基督教,但自其三世祖月合乃以来,马氏家族便开始重视儒学教育,到祖常之时,已经接受了较深程度的汉化。中原文化的濡染,激发了马祖常的文学兴趣,影响了他的诗文创作,儒家思想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经国济民的性情襟抱,他既保有少数民族豪迈奔放的民族特性,又体现出中原儒家文人的气质,其一生的创作实践促成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虽然马祖常属于少数民族,但他的人际交往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族同胞。在他所送别的朋友当中,不仅有西域故人,还有在元代地位颇低的汉人、南人,他不仅与文人雅士交往频繁,还与许多方外之士建立了深厚友谊。马祖常的送别诗展现了其开放的民族胸怀,同时也展现了其广泛的交际圈。

目前,马祖常诗文研究研究尚不完善,还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鉴于此,笔者拟对马祖常送别诗加以探析。

一、马祖常送别诗的内容与情感

送人时不忍人别,别人时不忍己去,这是人之常情。但在马祖常的送别诗当中,他很少纯叙私情,更不做儿女态。这里没有凄切之声,不见挥泪之状,有的只是情绪高昂的勉励、鼓舞与赞慰。它抒发了忧民思国的情怀,寄托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表达了独立傲世的节操。在马祖常的笔下,别离之清,何伤之有?即令他的个别篇章流露出这种情思,也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马祖常的送别诗中,表达最多的是他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在《留别沂州张君仲》中,诗人写到“今也各散去,相顾意未已”,此时此时,诗人要离开京都,想到昔日相伴相随的朋友就要分别,其内心的忧伤无法言说,悲伤满怀,却不知说些什么,虽然情调有些许哀伤,但是诗人笔锋一转,“慎勿轻此身,期以善自止”,不再叙述离情别绪,而是告诫朋友不要轻视放纵自己,要时刻以善来要求自己,不要轻易做错事。“高才多晚达,未可叹迍邅”(《送同年赵继清尹安陆》),当与自己同时仕进的朋友遭遇仕途挫折时,马祖常鼓励他们不要消沉,有才能的人大多大器晚成,对友人的一片真诚溢于言表。在送别李元章时,诗人写到“忧民思磬折,去国想官悬。种树连关右,栽花近洛川。莫嫌斋马瘦,春雨便行田”,告诫朋友要忧民疾苦,谦恭理政,不要忘记朝廷所托,重视农桑。

马祖常送别诗中勉励之句颇多。《送扬州方教授》中的“戴凭重席男儿事,莫向淮南怨白头”,《送邵从圣官临淮》中的“翰林多故事,君莫弃书囊”,《送王伯弘平章》中的“助耕千亩籍,谢绝五侯鲭。疏传专高节,韦贤擅令名”。《送赵敬甫侍御赴江西镇》中的“若见昔年徐孺子,急须下榻问名流”等等。

马祖常的送别诗中大多表现了他对朋友的鼓励劝慰,反过来想,这也是他个人高尚节操的真实写照,他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秉承着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一生为官清廉,为国为民,终其一生,他所结交的朋友势必与他志同道合,他们互相勉励,坚守信仰,矢志不渝。

在马祖常的送别诗中,对于朋友的赞美也占据了很大篇幅,这位少数民族诗人,胸襟开阔,毫不吝啬自己对朋友的赞赏之辞,表现了其与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士贫方傲视,白发岂多嗟”(《送侯广彦秀才》),诗人称赞朋友虽然贫寒,但是品德清高,能够傲视达官贵人。“髦士应朝请,群公论汝嘉。送行无酒榼,归去有书车”(《送光州陈仲礼知州任满北上》),诗人将朋友称为俊秀之士,他理应接受朝廷所托,还借用群公表达自己对朋友才能的肯定。最后两句又盛赞朋友热爱读书,才学出众。此类诗句还有许多,如《送幼度御史南游》中的“君子尚高义,贱物不贱躬”,《送人自淮南卖田还江陵》中的“济济夫君美,栖栖读尔怜”,《送杨仲礼江淛提举儒学》中的“名高依日月,道大信乾坤”等等。

在赞美之余诗人亦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思。“鸡鸣戎仆御,具食起就涂。仅取资给周,岂谓车骑都”(《送袁伯长归浙东》),好友袁桷即将启程回到浙东,祖常前来相送,他并没有叙述私情,只是嘱咐朋友备足行资,好平安回到家乡,同时还赞美朋友行装简单,不讲排场,可见其与袁桷的深厚友情。“行过青齐野,忍见人逃逋。翁姑累带索,跟胫无完肤”(《送袁伯长归浙东》),在送行之际,祖常还描绘了山东一带灾民的苦难生活,侧面表达了对当时官府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山河无用险,邦国正须才。台幕风流美,书签想尽开”(《送董仁甫之西台幕》),诗人称赞董仁甫才学出众的同时发表了自己对于治理保卫国家的看法,相比山河的巩固,人才才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的保证。在《送别李彦方宪副之官》中,祖常写到“暌违谅不乐,国宪属子宣。八州多疲氓,豪吏争控拳。击搏并煦妪,所施务兼全。期子上报政,慰我心惓惓”,送别之际,虽忧伤难过,但国家的法律需要朋友去实施,祖常深知必须放下私人情感,让朋友离开做出一番业绩。同时,他的心中依旧挂念着在凶残豪吏控制下生活的困苦百姓,告诫朋友一定要做出好的政绩,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安心。

马祖常的送别诗并无太多缠绵不绝的情思,饱含更多是对朋友的期望和赞赏,其诗多情调高昂,意境开阔,这与他少数民族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情分不开。同时,身为色目官员的马祖常,能够摒弃民族偏见,在其送别诗中极力描写汉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反映受压迫民族人民的呼声,更是难得可贵。可以说,他的送别诗是少数民族性情与中原儒家文化融合的结晶。

二、马祖常送别诗的风格特色

(一)“他者”意象的使用

蒙古人马上取天下建立了元朝,长期游牧狩猎的民族习性导致马在元代生活中十分重要。尽管马祖常并没有草原游牧的经历,但是他的民族特性却让他在诗歌创作时喜爱选取具有草原特色的意象,如马、弓、风等,这在他的送别诗中亦有体现,其中马出现次数最多,据笔者统计,共有14处。如:“滇池细马踏龙沙,宰相朝天路不余”(《送王参政上京奏选》);“歌骊君独喜,执马我兴嗟”(《送光州陈仲礼知州任满北上》);“问讯泥沉骑马出,曾如箫鼓棹舡行”(《送四弟元学南归》); “吹角弓横月,开旗马望云”(《送符镇抚之官》);“过家下马歌桑梓,却笑相如负弩乡”(《送史秉文祠岳渎还家》)等等。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元代更是受到统治者的喜爱。马祖常颇爱引用马这种意象,展现了少数民族血统对他创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他豪迈奔放的民族性情。

酒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在元朝,酒的地位相比之前更高了。历来,酒就是文人墨客赋诗助兴的工具,喜爱诗歌的马祖常也爱酒,更何况他生活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一方面感受着蒙古的生活习俗,一方面又受到汉族文人的诗酒文化的影响,所以他更爱酒。据笔者统计,在马祖常所有送别诗中,“酒”字共出现11次。如:“临书应忆晨趋漏,把酒何妨夜听潮”(《送侍御之南台》),“吹箫谷口云遮路,贳酒江边月动山”(《送道士赵虚一祠海岳》),“虚丘剩饮千钟酒,醉里高歌唱阖闾”(《送苏州卜者》),“船篷打雨淇门案,却忆京华把酒卮”(《送奥屯遂素副河南宪》)等等。

祖常爱诗,更爱酒,酒可以助兴,半酣之际灵感泉涌,挥毫泼墨,写下诸多好诗。送别之时,酒亦能表达自己的情思,朋友之间不必多说,举杯痛饮,让所有感情都融化在这杯酒里。在祖常的笔下,酒不是愁思的代表,他的酒有一种豪情在,即使是在分离的时刻,祖常也并不伤感,少数民族的豪情被他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儒家思想的浸润

前文已述,自月合乃以来,马氏家族开始重视儒学。祖常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耳濡目染,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蒙古人通过武力建立了元朝,但祖常深知马上可以取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只有遵循儒家倡导的“仁义”观,为百姓着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祖常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在其送别诗中也有体现。

在《送王伯弘平章》中有“所贵求儒效,何劳得论衡……来宜思舜慕,去合体尧情”的诗句,在送别时刻,马祖常并无儿女私情,心中想到的还是如何治理好国家,他直抒政见,主张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并希望朋友能怀着慕舜体尧之情做出政绩。祖常不仅自己遵循儒家之道,还劝勉自己的朋友遵循儒术,可见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推崇。

在其他送别诗中,这种情感也有体现,如:“七州课最求儒效,一府分曹责吏书”(《送胡长史之淛宪》),“三千礼乐尊儒术,百二山河壮帝家”(《送王参政上京奏选》)等等。祖常自幼学习儒家典籍,经过长期研读,他发现儒家典籍并不只是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的工具,更是一部治世之书。儒家思想中的“仁义观念”“济世救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让他能够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其他民族的困苦百姓,这对他的政治主张、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三、从送别诗看马祖常的交游

马祖常性情豁达,交友广泛。他喜爱诗文创作,在元代中后期颇具盛名,所交之士大多是文人或是以文入官的同僚。如李彦方、董仁甫、侯岩亮、侯广彦、李元章、胡震亨、赵继清、尹安陆、胡助等等。这些人中有身居要职的大臣,也有仕途不顺的秀才、同年,祖常或勉励,或慰藉,体现了他善良质朴的品格。

在祖常的交际圈中,自然有他的西域故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萨都剌。萨都剌,字天赐,号直斋,他的族属尚有争议,学界一般认为是回回人。萨氏才能过人,但仕途一直不顺,祖常入世稍早,尽管早已尝遍仕途的黑暗,他还是在萨都剌赴试时鼓励他“月宫丹桂三千树,都是嫦娥手自载。谁折一枝江上种,秋风不到也花开”(《送天赐秀才》),预祝这位朋友一举即第。二人之间交往密切,另有《送萨天赐南归》一诗,可见马祖常对于这位朋友的关心爱护。

元代实行族群等级制度,按照地位从高到低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马祖常作为色目人,在元朝地位很高,但他并没有轻视汉人、南人,甚至与这些人结为好友。《送袁伯长归浙东》中的袁伯长,即袁桷,为南人,祖常与其交往甚密,在创作上经常相互切磋,交情甚笃。《送苏子宁赴岭北省幕》中的苏天宁,即苏志道,是一位汉族文人,与祖常交好。延佑四年(1317年),其子苏天爵参加国子学生贡举公试,马祖常不惜得罪同僚坚持推选苏天爵为第一,他摒弃民族观念,毫不掩饰对汉族文人的欣赏,可见祖常宽广的胸怀。

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说:“(马祖常)好与道士往还,集中赠道士诗占全集十四分之一。”从送别诗来看,马祖常确实与许多道士往来密切,如《送王眉叟真人》、《送道士赵虚一祠海岳》、《送毛真人还山》、《送虞山周道士》等等。祖常几经宦海沉浮,开始产生归隐的想法,这与道家避世观念不谋而合。另外,元朝宗教信仰自由,这为祖常与道士交游提供了可能。

纵观马祖常的送别诗,可以发现他的交际圈十分广泛,这与他的自身品性及时代背景分不开。

四、小结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皆有贡献。雍古人马祖常的诗作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别离之际,祖常挥毫泼墨,留下一首首动人篇章,他的送别诗不仅是友情的赞歌,更是他坚持以儒治国的宣言。通过对马祖常送别诗研究,我们对于他的情感信仰、诗歌特色、平生交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多方面研究马氏文学有自有意义,也希望能够为尚显薄弱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及涵盖多民族文学的“中华文学史”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老师:刘嘉伟 副教授

[1]周绍祖,王佑夫.马祖常诗歌选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2]杨镰.全元诗(第29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民族诗人
党是民族的脊梁
最帅的诗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诗人”老爸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