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研究

2017-07-12李乐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创新研究

李乐?

摘 要: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受众接受习惯的变化,电视新闻也必须与时俱进。尤其是报道时政新闻,除了真实、准确、客观,还要生动、好看、吸引人。河南电视台近两年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在技术应用、叙事模式、报道形式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步,大大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河南电视台;时政新闻;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41-02

随着手机、Pad等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多屏化和互动化;同时党的十八大以來多次提出“改进文风”“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宣传要求[1]。河南电视台作为我省的主流舆论阵地,为了凝聚社会关注、提高传播效果,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改革。2016年在重大时政新闻的报道方面,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针对传统报道模式的形式呆板、语言生硬、宣教味浓、受众不易接受等问题,在技术应用、叙事模式、报道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新闻+”:技术创新改善报道样态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016年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主动进行技术革新,从而使新闻报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更加直观、生动、接地气。

首先,用数据和图表使新闻更严谨。数据新闻强调统计和数字,更客观,更有说服力。例如2016年的“双十一”报道了《河南人败了43亿》《今年双十一剁手哪家强》,引用阿里数据:“截至11日23时,河南省在天猫的交易额达43.47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34亿元多出近10亿元,排名全国第十。”(如图1所示)并通过图表清晰地显示河南人最青睐购买的商品是手机、羽绒服、毛呢外套、平板电视、靴子、母婴用品和面部护理品等、最爱网购的城市是郑州和洛阳。12月初《河南新闻联播》在重要位置安排播出了《迈向经济强省让中原更出彩》和《河南:由“大”到“强”构建产业新体系》等系列报道,运用大量图表、数据来说明建设“四个强省”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有很强的直观效果。(如图2所示)

其次,用4G通信技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改善和发展,4G网络通信速度快、稳定性强,特别适用于电视新闻直播系统[2]。2016年新闻中心大量使用4G连线,尤其在重大新闻和突发新闻发生的时候,借助4G连线实现现场直播报道。例如7月9日新乡发生特大暴雨,新闻中心的记者不畏艰辛,用最快的速度赶赴前线,当晚狂风骤雨中4G信号时断时续,记者仍站在雨水中浑身湿透地进行现场直播。通过这样的现场报道,把新乡乃至我省受到暴雨灾害的情况传播到全国,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有利于灾后地区的重建。

最后,用无人机技术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2014年河南电视台在报道南水北调工程时首次使用无人机拍摄的画面。至今无人机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新闻报道中。在“决战雾霾拥抱蓝天”、7月特大暴雨、8月郑州道路塌陷、节假日道路拥堵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多次用无人机对施工现场、灾难现场、拥堵现场进行航空拍摄。些航空俯拍的画面极具纵深感和纪实性,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体验。

二、重大主题报道系列化、专栏化

我国电视新闻竞争激烈,河南地区的晚间时段(17:45-20:30)除了央视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外,还有《河南新闻联播》(河南卫视)、《聚焦中原》(新闻频道)、《都市报道》(都市频道)、《百姓调解》(公共频道)等。重大主题报道要在众多新闻内容中熠熠生辉、脱颖而出,彰显出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报道模式的樊篱,2016年河南电视台结合时势策划、制作并播出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体现了河南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导性。

首先,以播出的连续化保证重大主题报道的独立品质。河南电视台紧紧配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策划大型新闻行动,采用连续化多次播出的方式,每个主题少到三集,长至十余集,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连续播出,将电视的连续性特性与主题报道的宏大性、重要性相结合,有效地增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2016年组织的长篇连续报道包括《暖冬:面对面的爱》《关注那些没有户口的人》《等待》《舆论扶贫》《你好,中欧班列》、《河南对外开放》系列报道、《大气污染防止攻坚战》系列评论、《脱贫大决战》等,这些系列报道和评论较好地解读了时事与政策,能够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作用。

其次,用长篇系列评论提升强化舆论导向。2016年从7月25日到8月18日,新闻中心制作并播出了18期《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在河南省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居高不下的现实面前,这一系列评论犹如战斗的号角,极大地动员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治理污染。随着系列评论的不断播出,《河南新闻联播》收视率较前翻番,从0.23%提高到0.47%,同时段收视排名提升了8个位次,充分显示出系列评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力量。在河南省十次党代会开幕前夕,“我们的党代会”系列评论适时推出,梳理了往届党代会给河南带来的发展变化,反映广大群众对党的期盼,明确党员干部牢记重托、砥砺奋进的历史使命,3期评论既接地气又有力量,让百姓能更好地走近党代会,了解党代会。

最后,通过专题栏目、大型新闻行动带动主题报道。作为主流媒体,进行主题报道是电视节目的常态,要想突破以往的宣传格局,就必须转换思路,2016年河南电视台运用大型新闻行动作为重大主题报道的外在包装,把以往单纯的“做节目”转向“做活动”。

2016年新年伊始,新闻中心组织《暖冬:面对面的爱》系列报道,从1月6日至17日连续不断,并配合名嘴K歌秀活动,每天都有一名名嘴解读当天的贫困儿童。17日都市频道组织暖冬行动,直播捐助现场,记者、主持人与热心市民面对面,把新闻做到百姓中间,将综艺、节目、新闻、纪录片、慈善打通,有效引领公共价值观,起到了教育大众、引导舆论的作用。

2016年年底为了推广河南扶贫成功经验,打造河南扶贫全国典范,河南卫视推出全国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邀请敬一丹、张凯丽、孙涛、张泽群、牛群等名人作为特约记者,深入贫困地区,探寻有实效、让人印象深刻的扶贫项目。据央视索福瑞35中心城市数据显示,12月7日《脱贫大决战》播出当晚全国同时段收视排名第八,《脱贫大决战》相关话题排名,新浪微博全国综艺榜第二,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深度讨论。

三、坚持以人为本,做有温度的新闻

作为主流媒体,国家大政方针、改革举措、领导活动等都是重大报道的内容,这类报道也往往容易出现“高高在上”的生冷形象。2016年新闻中心采用“软语态”报道“硬新闻”,以人为本,做有温度的新闻,取得了良好效果。

首先,用讲故事的方法解读政策、打动人心。例如2015年12月9日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强调把计划生育与户口登记脱钩,三周后《都市报道》播出《关注那些没有户口的人》,从各种类型“黑户“的典型案例出发,剖析没有户口的原因与痛苦,对实施新政策进行全社会思想动员,起到良好的舆论引导和教育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的画面剪辑颇有艺术性,增加了一些写意的空镜头,例如报道新政策的时候,新闻中的画面是太阳在城市上空冉冉升起,照亮整个城市,寓意深刻,发人深省,为新闻增添了美感。

其次,用动漫人物赋予新闻娱乐性、可视性和互动性。2016年《河南新闻联播》的大家庭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大象哥”,长鼻子、浓眉毛、大耳朵,“大象哥”穿插在新闻中,补充或解读新闻背景資料。“联播体”新闻节目比较正统严肃,观众长时间观看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影响信息的接受效果。“大象哥”就像是观众在节目中的投影,直接与新闻对话,例如在“世界艾滋日”,“大象哥”给观众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使枯燥的数据和专业知识生动起来,给“联播体”新闻增加了活力和趣味。

最后,新闻报道语态多样化使节目类型更丰富多元。随着新闻栏目的增多,主持人的语态对于节目效果有重大影响。不仅有严肃的新闻“联播体”,而且记者和主持人都需要准确分析受众心理,合理应用多种语态,以更好满足观众的需求[3]。以《新闻60分》为例,在早上6点半到7点半播出,这个时段的观众以生活在城市的成年人为主,往往是匆忙的或心有旁骛的观看状态。主持人不再郑襟危坐,而是站起来,在大屏幕前和观众一起赏析评价新闻,口语化的语言、平民百姓的视角、贴近地域的内容,给观众一种朋友、家人的感觉,从而给观众塑造出稳定、贴心、真诚的节目形象。

总之,2016年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新闻报道,尤其是重大时政、重大主题报道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融合更多的表现形式,借助多种科技手段,以平民的语态和生动的故事,来提高报道的影响力,使河南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全面提升了传播活力,在新形势下产生了良好的视听传播效应和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观研究论纲[J].中国出版,2016(4).

[2] 黄元萍.试析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创新[J].今传媒,2015(7).

[3] 张莉.电视新闻报道的突围与重构策略[J].新闻传播,2016(12).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创新研究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生产性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