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叠加在《釜山行》中的叙事动力分析

2017-07-12王菲刘小雨

今传媒 2017年6期

王菲+刘小雨?

摘 要:列车片在叙事上存在单一化的倾向,影片《釜山行》在列车片的基础上叠加了丧尸元素,将现实主义人物关系与浪漫主义叙事相结合,用围闭空间的方式增加了叙事的力度,用假定性型构了叙事的动力节奏,并且通过类型元素的叠加,使影片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指向功能,才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可视性,而这种类型叠加造成的叙事动力对于后续国产影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列车和丧尸两种元素着手,结合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深入分析类型叠加对《釜山行》中叙事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类型叠加;《釜山行》;叙事动力

中图分类号:G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01-02

韩国电影《釜山行》热播后一度在微信、微博等掀起刷屏讨论,影片讲述了主人公石宇送女儿去釜山的列车途中,与同列车的人在丧尸的威胁下,实现了自我救赎与救赎他人的价值,其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诡乱。

最为重要的看点是,影片在封闭、层级、移动的列车空间中,加入丧尸元素,型构了别具特色的叙事张力。本文将从列车片和丧尸片两个类型概念入手,分析这两种类型的叠加在电影《釜山行》中所产生的叙事动力。

一、空间围闭增强了叙事力度

从希区柯克的列车电影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再到经典之作《卡桑德拉大桥》,“列车”作为一个封闭空间具有多种意义,它既是限制人活动的封闭体,又是抵抗外界威胁的保护体。在封闭列车包厢内的桎梏与列车快速行进带来的希望相辅相成,多节车厢紧密相连却又相对独立带来的阶级隐喻,导演通过对空间结构的优秀处理,迸发出扣人心弦的影视看点。

(一)外在威胁带来的动力

列车空间狭小逼仄,在情节推动、人物关系的发展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局限,但在这种封闭空间的设置基础上,外在威胁因素的添加加速了矛盾冲突的生成和发展,从而产生更加紧张激烈的叙事推动作用。《釜山行》与经典列车片《卡桑德拉大桥》有异曲同工之妙,列车本身具有的封闭特性为影片提供了故事情节发展所需要的背景空间,封闭空间内部的危险元素成为影片叙事的原始动力。

《卡桑德拉大桥》中政府人员用焊死列车窗户的方法围闭空间,是潜在的外在威胁,而在《釜山行》中除了政府给予的外部压力,外界丧尸是更大的威胁。影片中列车到站停车,车站内大批的丧尸军团使得外部空间危险大于车内,此时封闭的列车空间转变成抵御外界危险元素的屏障,是相对安全空间,车站内的丧尸军团对列车空间形成一种浪漫主义叙事的外部压力,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力度。

(二)内部车厢隔断下威胁与反抗的碰撞

列车分为多节车厢,在《釜山行》中人们由相对危险的车厢逃亡至相对安全的车头,车厢间的断裂使得围闭空间的范围缩小,丧尸威胁对每一节车厢都形成了覆盖性压力。嗜血成性的丧尸和自私冷血的人类,同车厢内乘客金石宇、棒球成员、胖大叔、流浪汉形成强烈的敌对关系,并且丧尸迅速的变异与传染使这二者形成瞬间敌我力量的转换与消涨。影片中孕妇老人和孩子作为社会中被保护的身份处于暂时安全的车厢,但是却面临前有只顾自保,丧失人性的人们,后有嗜血成性,穷追不舍的丧尸威胁,现实主义叙事和浪漫主义叙事结合形成的危险元素给车厢围闭的空间造成了更大的压力,从而激起乘客更大的抵抗动力,在此过程中,真正拥有力量的救援四人组穿过节节车厢,与丧尸展开激烈的抗争搏斗,胖大叔被咬后,用最后保存的理智,关掉了隔绝车厢的門,完成了反抗斗争的阶段性胜利,在一瞬间影片敌我力量的转换达到高潮,人在更小的围闭空间内与双重的威胁进行殊死抵抗,加剧了影片叙事张力。

二、假定性造就的动力节奏

假定性是电影成为艺术的根本,是导演自身在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的体现。在《釜山行》中,延相昊导演多次运用假定性元素,为影片的叙事不断设置浪漫主义色彩的矛盾,在主人公们不断地抵抗中消解矛盾,从而在影片叙事中形成不断消解矛盾的轮回过程,造就了影片叙事紧张激烈的动力节奏。

(一)视觉设置的特殊性

影片当中丧尸具有夜盲、惧光的视觉设置特性。这种假定特性为影片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常丧尸片渲染的环境在阴森恐怖的夜晚,该片将背景放置于现代都市生活中,浪漫元素融于现实场景,加之丧尸本身具有的假定性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救援四人组在列车穿过黑暗的隧道,丧尸突然一反常态,变得安静迟钝时,发觉丧尸依靠视力寻找目标但却夜盲的特性,通过计算列车穿过隧道的时长,通力合作横穿数节车厢,在此过程中甚至用衣服遮盖丧尸的头部,以此遮挡其视力的方法来抵抗丧尸,对丧尸进攻这个冲突设置进行了暂时性的消解,得到短暂的逃亡机会,但遮盖物消失后丧尸继而进行新一轮进攻,矛盾冲突再次展开,乘客又一次利用丧尸视觉设置的假定性,在玻璃门上糊报纸,以此来影响丧尸视力,延缓丧尸的攻击速度,使冲突再次得到暂时性的消解,在此不断地矛盾消解过程中,影片叙事得到张弛有度的动力节奏。

(二)无开门技能的特殊性

丧尸无开门能力的设置,让人类生还的希望大大增加,伊始之初,人们通过关闭车厢连接门阻拦丧尸的进攻,获得喘息的空间,矛盾得到消减;丧尸无开门技能假定性的设置更使得影片内涵得到深化,一扇门,即是生与死的分界线,绝望的中年妇女却拉开了连接门,任丧尸吞噬自私逃生的乘客,人性的多样性可见一斑,将影片中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随后导演设置了列车的第二次停车,主人公一行人弃车而逃,找到了新的逃生工具,矛盾又得到暂时的消解,而当丧尸开始扑向这节代表安全和希望的废旧火车头时,又一轮新的矛盾和消解过程展开;导演强加给丧尸的假定性特质,在不断设置矛盾冲突和主人公们不断消解矛盾抵抗逃亡的轮回中造就了电影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使观众身临其境,跟随紧张激烈的情节发展心潮澎湃。

三、现实人物关系在浪漫叙事当中的社会指向功能

影片将丧尸与封闭移动性空间两个元素叠加,将现实的人物关系融合进浪漫主义叙事当中,折射出在巨大灾难发生时,人性在社会不同层面里的复杂多样以及人类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一)个人精神层面的提升

影片开头,小女孩要给老奶奶让座,主人公石宇却劝告女儿“非常时期先顾好自己”,以及他在车上处理基金债券工作还有和母亲沟通家庭状况的一系列细节,勾勒出一个精明强干,工作优先,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商界精英形象。而在一系列生死逃亡的过程中,迫于丧尸病变的威胁,一开始他只是本能的带着女儿逃命,不在乎除此之外其他人的生命,而在影片尾端,他重新与“父亲”的角色融合,责任与爱达成统一,在生死绝境的最后一瞬间,他选择守护女儿,放弃自己,同时他也保护了孕妇,从最初的自私利己到最后的牺牲付出,完成了生命最终的蜕变与皈依,在丧尸横行的浪漫主义叙事当中,男主与自私的金常务都是中产阶级精英,都懂得趋利避害,明哲保身,但最终一个无畏勇敢,终成伟大,一个苟且偷生,残害他人。导演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比,体现了现代自私凉薄的社会群体在浪漫主义叙事的推动下发生的个人层面的转变。

(二)家庭内部营救的本能

家庭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父女、夫妻、姐妹都是家庭关系的体现,在灾难来临时,出于保护家人的责任和本能,父亲保护弱小的孩子、丈夫保护怀孕的妻子、姐姐照顾妹妹,一切都看似是理所当然的,但石宇和胖大叔的一切抵抗都是基于保护自己的家人,即使他们救援了很多陌生人。中年姐妹在两人都安全的状况下对其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姐妹走散后,姐姐一直挂念妹妹,直到看到妹妹在安全区域内而感到放心,选择放弃抵抗自动沦为丧尸,但是这一举动导致妹妹万念俱灰,为了姐姐做出了“开门放尸”这一反人类的举动。家庭是社会关系中相对稳固的联盟,在危急关头,人出于本能守护家庭,亲人之间相互支撑,人有自私冷血的一面,却可以为了亲人付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同时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人类于私于公的不同态度。

(三)外部组织营救的升华

《釜山行》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分为三种:在逃亡过程中心存善意的人、在逃亡过程中态度不明的人、以及在逃亡过程中始终自私恶毒的人。他们自身的道德、欲望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关系的处理,刻画出复杂多样的人性。

身為父亲的金石宇、爱护妻子的丈夫、义气勇敢的棒球队员、从懦弱变勇敢的流浪汉作为心存善意的人的代表,他们组成救援四人组,在逃亡过程中一方面与丧尸进行殊死搏斗,抵抗丧尸病毒的侵入。一方面和以代表自私狠毒的常务进行抗争,在这中间,普通乘客和列车员这类有着盲目的群体心理的人,不是善良与狠毒的调和剂,反而推波助澜,使逃亡过程更加惊险绝望,加大叙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这三种人在这趟列车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组织,在丧尸威胁下,他们不同的表现折射出社会上人性的驳杂。

四、结 语

《釜山行》在题材、价值观念、叙事策略上,都借鉴了好莱坞式的商业模式,又加入了本土电影独有的民族情感,传达出亲情至上的核心理念。本文以拉片的方式对《釜山行》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深度的研析,得出影片在封闭、层级、移动的列车空间中,将原本只是一次寻常的乘车旅程,加入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丧尸元素,使得电影的假定性与真实性完美的融合,通过影片多重的叠加特征,型构了别具特色的叙事张力。但欠缺对创作者本人的深度访谈,在叙事分析和理论分析上还存在一些不足,然而,这种对叙事动力学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国产影片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之作?——《钢的琴》艺术解析[J].长城,2013(2).

[2] 王红进.对电影真实性与假定性的再认识[J].电影文学,2008(11).

[3] 孙欣.视听盛宴与类型突围——电影《釜山行》文化分析[J].文化艺术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