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关键问题研究

2017-07-12易海博聂哲李伟键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教育信息化

易海博+聂哲+李伟键?

摘 要:高校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基于教育、学习、娱乐等共同兴趣聚集,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进行社群活动。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分类和特征,研究网络社群的集群身份认同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群;教育信息化;社群分类;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65-04

一、引 言

高校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基于教育、学习、娱乐等共同兴趣聚集,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网络社群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图谱、社会关系、工作学习等多元需求,由一个个感性的社会人自主创建或自发聚集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群体[1-5]。伴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中国急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们在收获丰富物资享受的背后,弥散的是孤独感和疏离感,驱使着人们寻求共同兴趣、寻求社会交往、寻求知识交流[6-10]。

网络社群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例如,国内的“百度贴吧”是一类典型的网络社群,具有很高的人气[11-13]。网络社群生态是网络社群的衍生物,是指在网络社群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网络行为的集合[14-15]。网络社群的兴旺,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社群生态,网络社群生态如同互联网一般拥有足够吸引眼球的魅力。

2016年初,国内知名论坛“百度贴吧”的网民联合天涯社区、豆瓣等网络平台,在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Facebook)上与台湾网民就反对“台独”,宣传中华文化,进行大规模论战,话题持续发酵,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广,参与度之高,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网络事件[16-17]。参与这次活动的主体是18岁至24岁的在校大学生,这场网络狂欢使大学生网络社群和大学生网络社群生态获得社会各方面的空前关注。

互联网用户可以根据年龄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中小学学生为主的17岁以下的用户、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18~24岁的用户、以社会青年为主的25岁以上的用户。在这三个年龄段中,在校大学生尚未形成对世界的系统认识和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远离父母在校读书,父母无法对他们直接进行监督,而大学以授课为主,在学生的网络行为方面管理较少。同时,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是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形成一种或者多种舆论的导向。这种导向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一种导向可能存在正误两个方面。一旦错误的信息被大多数人误认为是正确的并跟随转发再次传播,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堪设想。所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群和大学生网络社群生态对分析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现状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生网络社群和大学生网络社群生态中,社群的特征、分类以及身份认同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大学生网络社群即具有网络社群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大学生独特的特征;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开展活动。以网络社群“百度贴吧”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分类和特征,研究网络社群的集群身份认同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网络社群特征

1.基本特征

大学生网络社群由一个个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图谱、社会关系、工作学习等多元需求,自主创建或自发形成的。大学生互联网社群具有网络社群的基本特征:

关联性:大学生不同的网络社群之间有清晰的边界,但并不封闭。相反,社群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网络社群由大学生自由聚合,由于多元化需求、多种角色和场景的切换,每个大学生可能加入多个社群,一个大学生能把不相关的两个社群联系起来,那么所有的大学生就能把几乎所有大学生网络社群联系起来。例如,一个高校自然班级形成的网络社群包含班级的学生,这个社群的学生又参加了不同的学生社团,并由社团学生形成网络社群;一个大学生就可以将基于班级的网络社群和基于社群的网络社联联系起来。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关联性。

交错性:不同大学生网络社群虽然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功能,例如班级、社团等,但在性质和类型上具有交错性。交错性是网络社群的基本特征,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是大学生的自由聚合,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元性,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兴趣等方面的需求不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性质也就具有复杂的特征混合。一个大学生网络社群能够精准满足大学生社群成员特定的个性化需求,又具有丰富的多元价值来增强它的吸引力和黏着度,这正是大学生网络社群的魅力所在。以由学生社团形成的大学生网络社群为例,它既能满足大学生关于课外活动、兴趣发展的需求,又能像自然班级一样,提供学习、讨论、交往等功能,使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网络社群与其他大学生网络社群有更多交错的地方。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交错性。

周期性:一个大学生网络社群不可能永远存在,这是因为网络社群之间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大小和影響力不一样,大学生社群成员可以自由选择,大的社群影响小的社群,小的社群逐渐被大的社群融合兼并。以由大学生自然班级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为例,它产生由新生入学开始,在学生大二、大三时逐渐达到顶峰,在学生毕业后开始回落,随后影响力开始降低,最后很可能消亡。所以,每个大学生网络社群有它的存在的周期性。

2.其他特征

除此之外,大学生网络社群还具有独特的特征:

单一性: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不同,它具有单一性。一般网络社群的人员组成很复杂,但大学生网络社群一般由大学生组成。更特殊的是,特定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由更单一的大学生群体组成。以由大学生自然班级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为例,它的组成由自然班级的所有成员组成,一般情况下成员组成不会发生变动。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单一性。

现实性: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不同,它具有现实性。一般网络社群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图谱、社会关系、工作学习等多元需求,由一个个感性的社会人自主创建或自发聚集而形成的网络社会群体。所以,一般的网络社群的成员基于网络认识,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认识。而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成员一般在现实中认识,甚至是同学、同窗关系。以由大学生自然班级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为例,它的组成由自然班级的所有成员组成,社群中成员之间在现实中互相认识。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现实性。

专业性: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不同,它具有专业性。这是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由大学生的自由聚合,在一个大学生网络社群中,来自同一学校、同一学院、甚至同一专业的小群体比较多,这不可避免为大学生网络社群带来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技能、活动等。例如,由外语专业大学生占据主流的一个大学生网络社群,在社群行为、活动中,讨论外语以及其他专业性知识的机会更高、可能性更多。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专业性。

同质化: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不同,它具有同质化的特性。这是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由大学生的自由聚合,社群成员之间的重叠较高。所以使得这些大学生网络社群越来越相近,最后导致一部分网络社群合并或消亡。例如,以自然班、专业、学院为基础的网络社群为例,它们的成员组成重叠率非常高,社群的交叉性也非常相近,这将导致一部分社群的活跃性逐渐降低下来。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同质化的特性。

高素质: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不同,它具有高素质的特性。这是因为,一般网络社群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商业精英、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群众,所以一般网络社群的社群行为在言行等方面可能呈现不同的分化。但大学生网络社群由大学生的自由聚合,接受了高等教育,在网络言行等方面更为得体,素质更高。以大学生网络论坛、BBS为例,这些网络社群由大学生聚集而成,在言行等方面相比普通网络社群更为得体。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高素质的特性。

易煽动:大学生网络社群与一般网络社群相比,它更容易被煽动,具有易煽动的特性。这是因为,在校大学生尚未形成对世界的系统认识和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远离父母在校读书,父母无法对他们直接进行监督,而大学以授课为主,在学生的网络行为方面管理较少。同时,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是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主体。他们通过网络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形成一种或者多种舆论的导向。这种导向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一种导向可能存在正误两个方面。一旦错误的信息被大多数人误认为是正确的并跟随转发再次传播,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堪设想。以2016年“百度贴吧”事件为例,参与者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更容易被网络社群的导向所引导和煽动,从而推动网络社群行为进一步扩张。所以,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易煽动的特性。

三、大学生网络社群分类

虽然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同质化的特点,但不同的社群依然具有不同的定位和性质,主要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类型有以下两种。

1.产品型社群

产品型社群是指有实体经营的产品的消费者和爱好者在网络上聚集而成的社会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成功的产品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它的身影;成功的产品既要具有实体产品的属性,又要具有互联网虚拟产品的属性;成功的产品不仅承载了功能属性,还承载了趣味与情感属性;成功的產品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和跟随者群体,这是因为产品的本质是连接的中介,人因产品而聚合成为社群;产品社群有实体经营的产品,但又有颠覆传统的产品销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社群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充分激发网络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最终带来线下销售的大幅增长。大学生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爱好者。因为大学生的易煽动的特性,大学生更容易对某个产品的青睐,成为产品的忠实用户,从而形成基于某个产品的网络社群。

品牌型社群是指当产品型社群发展到后期,消费者群体将对产品所归属的品牌产生信任和情感关系,热衷于追逐其品牌旗下的产品,并对品牌文化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在网络上聚集而成的社会群体,是产品型社群的一种延伸。品牌型社群是以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体验为联系纽带的,通过交流、互动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本质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它存在的意义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独特消费体验。大学生是品牌型社群的中坚力量,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专业性和高素质的特性,大学生更容易对品牌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基于某个品牌的网络社群。

目前,成功的品牌型社群有“小米”社群:“小米”公司全称是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小米”公司采用互联网模式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发烧友参与开发改进的模式。由于小米公司开发的小米手机系统备受欢迎,“为发烧而生”的小米产品概念更是吸引和积累了一大批客户。小米公司逐渐转型成专注于智能产品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2015年,小米在北京发布了新品小米4c,这款新品由小米4i升级而来,配备5英寸显示屏,搭载骁龙808处理器,号称“安卓小王子”。2016年,小米公司将业务扩展到家用电脑领域,小米笔记本正式亮相,产品名称是小米笔记本Air。小米公司从产品积累客户,到品牌吸引客户,逐渐形成了品牌型社群“小米”社群。另一个成功的品牌型社群是“星巴克”,“星巴克”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咖啡豆、浓缩咖啡和咖啡冷热饮料、糕点食品以及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213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地区。“星巴克”通过互动网页、论坛、博客、在线游戏等创意营销,建立了强大的社群。在2009年,“星巴克”在脸书上的社群就已经排在企业类的榜首。电子产品、日常消费品等商品被大学生广泛的青睐,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品牌,而形成网络社群。

工具型社群是产品型社群的一个特例,它是指使用社群交流提供基础性工具的一群人在网络上聚集而成的社会群体;工具型社群使用社群工具,具有应用性、灵活性、场景性等特点,完全服务于人们特定场景的沟通需要;微博、QQ、“微信”等都是典型的社群工具,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在互联网无所不在的今天,社群工具已经渗透到包括大学生在内,几乎所有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例如,小米公司以“米聊群”代替组织架构,实施内部项目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用“微信群”组织会议、协调项目和处理工作;当一个工作或者学习项目成立时,就会有人利用社群工具建立一个社群,整个项目的信息沟通、统筹协调和效果检测,都可以在社群中实时地进行;朋友聚会时,参与者也利用社群工具建立一个社群,来加强交流感和互动感。相比其他群体,大学生使用工具更多,也更得心应手,基于工具的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数量也更多。

2.兴趣型社群

兴趣型社群是指基于兴趣图谱的一群人在网络上聚集而成的社会群体。移动互联网的发达,使社群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无限延展性,实现了人与人的基于兴趣的自由聚合;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伙伴,从而很便捷地建立各种基于兴趣图谱的社会群体;在追求自由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社群时代,来自个体成员的非常细小的兴趣都能找到同类的人组成社群,个人的兴趣因为形成了社群而得到放大;兴趣型社群是网络上参与最广泛、最复杂的社群。大学生是兴趣型社群天然的追随者,在高校中,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较多的时间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生更容易因为某种兴趣聚集,从而形成基于兴趣的网络社群。

因为需求的个性化和兴趣的多元化,兴趣型社群种类繁多,并各具差异化优势;例如电影读书网站豆瓣就是典型的兴趣型社群;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由杨勃创立于2005年;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虽然网站提供书影音推薦、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兴趣型社群,人们可以在这个社群里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除了豆瓣,“李毅吧”也是一个典型的兴趣型社群,它在创建初时是一个体育兴趣型社群,但逐渐演变成热爱网络文化的兴趣型社群。

知识型社群是兴趣型社群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指基于学习兴趣,为了获取和分享知识,自发组成的知识分享和学习的一群人在网络上聚集而成的社会群体,它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学习的兴趣和交流的需求。知识型社群能促进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创新,促进知识经验分享和学习能力提升。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专业性和高素质的特性,大学生是知识型社群天然的追随者,在高校中,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较多的时间去了解、获取、交流某一方面的知识,大学生更容易因为某种知识聚集,从而形成基于知识的网络社群。

“知乎”是典型的知识型社群,它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与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知乎”的用户分享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知乎”抓住了人性中的一个优点,即分享。人是渴望分享的动物,没有人分享就好比女人穿着件漂亮衣服却没有人问她在哪里买的一样难受。有人说,之所以“知乎”平台如此活跃,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在满足网民分享需求方面做得太少,而知乎,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分享舞台。当然,分享的前提,是高质量的问题。而且,这个分享能够有回报,回答得越多,回报越多。如果说社群工具微博、“微信”满足了人的社交需求的话,那么,知乎等知识型社群则满足了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四、大学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机制

大学生网络社群具有一般网络社群的共性,即关联性、交错性和周期性,也具有特征,即单一性、现实性、专业性、同质化特性、高素质特性、易煽动特性,可以分为产品型和兴趣型社群。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进行社群活动。

以“百度贴吧”为例,“李毅吧”是典型的兴趣型社群,具有关联性、交错性和周期性。“李毅吧”并不独立存在,“李毅吧”一般联合其它几家网络社群进行社群行为,体现了它的关联性;“李毅吧”从体育兴趣型社群逐渐发展成全面兴趣型社群,体现了它的交错性;“李毅吧”从一个微型社群发展成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社群之一,体现了它的周期性。2016年初著名的“李毅吧出征脸书”是“李毅吧”的一次大型的社群行为,针对“周子瑜事件”以及后续事件的不同看法引发了网民激烈讨论,话题持续发酵,造成了较广泛的影响。在社群行为中,非常具有号召力的是集群身份认同,它能让人迅速归属一个群体,并且区分圈内人和圈外人。“李毅吧出征脸书”有典型的身份认同标记,比如,所有人统一头像、统一标语、统一表情包、统一动作。社群身份认同使社群成员很容易就能相互沟通,明显的社群标识也很快会被社群成员复制到自己的网络身份中,甚至不需要刻意引导,就能广泛吸引人们加入社群。

大学生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分为现实和网络两种。现实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现实性,社群成员之间大多在现实中认识,可以通过现实进行联系,完成身份认同;网络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对产品型、工具型等网络社群的青睐,使用网络工具,能够快速地在网络上完成身份认同。

集群身份认同一般用于社群行为的进行:大学生网络社群相比其他网络社群,更具有凝聚力。这是因为大学生网络社群的身份认同程度更高,这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网络活动,进行社群行为。

五、结 论

大学生网络社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18岁至24岁的在校大学生为主,具有一般网络社群的共性,即关联性、交错性和周期性,也具有特征,即单一性、现实性、专业性、同质化特性、高素质特性、易煽动特性,可以分为产品型和兴趣型社群。互联网产品对大学生有“天生”的亲和力,大学生容易围绕某个产品在互联网上聚集而形成产品型社群;大学生共同上课、共同生活,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拥有共同兴趣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聚集而形成兴趣型社群。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进行社群活动。了解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特征、分类和集群身份认证,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浩,吴世文.新媒体事件中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08(12).

[2] 梅泽勇,高舒.基于微博的网络社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2(5).

[3] 武超群.青年网络社群中舆论领袖的特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2).

[4] 李春.关注网络社群[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5] 张文宏.网络社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4).

[6] 邓胜利,胡吉明.Web 2.0环境下网络社群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

[7] 陈浩,吴世文.新媒体事件中网络社群的自我赋权——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08(12).

[8] 鲍唯,邓胜利.基于博客的网络社群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0(1).

[9] 梅泽勇,高舒.基于微博的网络社群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5).

[10] 潘芳,张霞,仲伟俊.基于BP神经网络的微博网络社群突发舆情的预警监控[J].情报杂志,2014(5).

[11] 郭鸿昌.百度贴吧:大学图书馆帖子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

[12] 常立.百度贴吧的传播模式解读[J].新闻界,2007(5).

[13] 张合斌.高校百度贴吧舆情研究[J].新闻爱好者月刊,2009(18).

[14] 王丽.虚拟社群传播生态特征与消费心理似真性[J].新闻界,2006(2).

[15] 左家伟.网络社会群落的生态稳定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16] 王涛.从帝吧出征看国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合流[J].探索与争鸣,2016(4).

[17] 车玥.网络群体的超道德感行为研究——以百度李毅吧出征Facebook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2).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教育信息化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