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云课堂现状调查

2017-07-12岳琳陈明芳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工大学使用者层面

岳琳+陈明芳?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拟从体验者角度了解陕西理工大学云课堂的普及与使用情况。为探究“互联网+”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云课堂的发展对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云课堂发展面临起步困难、学生深度接触体验差、学生学习内容选择高度个体化和云课堂课程资源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地方高校云课堂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做了进一步的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云课堂;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62-03

2016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新增网民共计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较2015年底提升2.9个百分点[1]。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且无论是网民规模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可堪称世界第一[2]。尤其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战略,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更是引来学界业界点赞无数。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互联网进入中国已有二十余年,如今已日益深入到各个行业的精髓。以“互联网+教育”为例,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接触思维与应用能力的翻新,“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云课堂,翻转课堂,在线网课,APP教程,网络直播课等形式各异的在线教育产品正是“互联网+教育”的直观体现。“互联网+教育”既是国家推进“互联网+”的重大课题,同时也关乎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云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终端应用之一,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堂,是基于移动互联环境满足教师和学生群体课堂教学互动与及时反馈需求的移动教学课堂[3]。云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一种真正完全突破时空限制的全方位互动性学习模式。就其基本特性,云课堂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资源层面的教学资源的海量云端存储;其次是硬件层面的互联网平台的强大支撑;最后就是应用层面的交互式学习过程。

本次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的对象是大学本科生。为了达到取样的多样化,课题组分别选取了陕西理工大学不同性别,不同学院共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4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0%。其余问卷因为涉及到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使用过云课堂,甚至表示对云课堂概念不清,故不做统计。但是,这些同学的存在占据着10%的比例,其代表性仍然不容忽视。这直接说明,“互联网+”时代下地方高校云课堂的推进与普及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素养都有待提高。此外,在所统计的450名学生中,大多数同学的云课堂学习也仅限于各式软件终端以及网站平台上的学习,陕西理工大学自身云课堂教学系统开发起步晚,发展缓慢,水平也不够高。

二、调查结果

参与调查的样本构成情况如下:男女性别构成:男生265人,占比59%,女生185人,占比41%;专业领域构成:文科生130人,占比29%,理科生117人,占比26%,工科生203人,占比45%。本次调查问卷共涉及有关云课堂使用的多项内容,包括:对云课堂的接触情况调查、云课堂界面使用体验调查、云课堂功能评价调查以及云课堂发展趋势调查等。

1.云课堂接触情况调查。我们通过对云课堂接触的累计使用学期数,累计学习课程数,累计周使用次数和单次使用时间这四个维度对陕西理工大学学生云课堂的接触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具体如下:

在询问参与调查者使用过几个学期的云课堂时,超过83%的同学的选择都集中在1~2个学期;在询问参与调查者在云课堂上学习过几个课程时,1~3个课程数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选择;在询问参与调查者每周使用云课堂的次数时,50%的学生周使用次数都在集中在1~3次的频率;在询问参与调查者平均每次使用云课堂的时间长度时,选择1~2个小时占比超过7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論是在使用学期数、学习课程数、周使用次数还是在个人单次使用时间的层面上,大多数的使用者对于云课堂的接触选项仍然集中在各个调查层级的最初阶段。云课堂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与接触情况良好,但是从使用周期和使用时长层面上看,接触的深度体验尚未达到。

另外,我们对云课堂使用者的在线学习内容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在对这个问题的统计上,考虑到问题多选的属性,我们不再对其进行数据比例的统计。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学生群体在课堂内容的类型接触上集中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工程技术版块。考虑到本次统计样本中性别和学科的构成比例,我们发现,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对于云课堂的接触学习与专业背景的关联程度较低,对于云课堂的学习内容选择更多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偏向上,个人化的色彩严重且随意性倾向明显。

2.云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情况调查。当代形势下“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互联网+教育”的合成。不可否认,传统课堂与云课堂各有千秋。在调查中,我们就传统课堂和云课堂的各自优势询问了一些同学,得到的结果如下:

如图2所示,传统课堂的各个优势中,教学气氛,直接互动,教学的全面性和启发性赢得同学们的高票,其中教学气氛更是高居360票。但是除了教学气氛这一选项之外,传统课堂的其他优势在被调研群体中显得呼声平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云课堂体验者关于传统课堂的各个优势偏向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和落差。传统课堂的课堂气氛这项优势十分突出,但是其他长处依旧有待唤醒和开发。

如图3所示,在对云课堂优势的调研上,结果表明,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云课堂学习内容精炼,互动交流性强,学习成本小,效率高,教学方法丰富灵活,且几乎每一项都获得了200票左右的票数,表明大学生群体对于云课堂优势的认知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云课堂的使用者,在调查其周转于传统课堂与云课堂之间适应性的问题上,如图4所示,超过67%的同学都表示适应其间的转换,只有大概6%的同学没有实现传统课堂与云课堂之间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上的自由切换。这表明,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对于当下云课堂的适应性比较强,能够较好的融入到云课堂的教学氛围当中。

3.云课堂界面使用体验情况调查。本次调查通过对云课堂的板块布局设置、使用操作的简易程度以及导航功能的清晰度等方面,针对大学生群体对于云课堂使用的体验情况进行了调查。

在云课堂在线学习的板块布局方面,87%的同学都表示布局合理,要素齐全,整体而言也比较大方美观。只有2%左右的学生认为云课堂在线学习的板块布局不便于使用。

云课堂在线学习的使用操作简单与否,也关系到使用者的用户体验。调研得知,超过66%的使用者表示云课堂的使用操作相对简单,大约5%左右的使用者认为,云课堂使用操作的复杂性成为其维持在线学习的阻力。

导航功能的优劣关系到用户检索欲求目标的难易程度,进而关系到使用者对于软件的使用体验。本次调查中,65%的使用者表示云课堂在线学习的导航功能清晰易操作,不存在导航混乱的情况,只有大约7%的同学认为云课堂的导航功能仍需进一步改进。

4.云课堂使用目及评价情况调查。在对云课堂在线学习使用目的调查中,浏览和完成课程辅导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得票334,深化和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得票118,参与论坛讨论得票140,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学习上的问题得票190。浏览和完成课程辅导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占票334说明,陕西理工大学学生云课堂在线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仍然有待提高。从某种层面上,对于他们而言,云课堂在线学习还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师这一强迫性角色在互联网终端上的延伸,云课堂的用户粘性依旧有待挖掘。云课堂课程资源的类别是否全面和内容质量是否值得信任对于云课堂使用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的调查中,87%左右的同学对当下云课堂在线学习的课程类别和内容质量比较满意,另外,13%左右的同学认为云课堂的课程资源结构有待改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深入询问了一些参与调研的同学,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不满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云课堂在线学习的课程类别细分仍然不完善,通常仅仅集中于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于其他领域,尤其是当下他们感兴趣的一些课程的设置少之又少。其次,课程内容的精品程度不高,有同学认为,“云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平时上课的知识点基本重合,缺乏更加完整性、系统性、延展性的内容。”

5.云课堂效果分析调查。本次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使用者应用云课堂的效果分析:即通过使用云课堂在线学习,使用者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是否激发和维持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是否增强了自己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提高了自己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经过调研,在云课堂效果分析的各个问题选项中,云课堂使用者选择“效果一般”这一选项的比例分别为64%、57%、54%以及59%,占比几乎都达到了调查对象的大多数。这说明,虽然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对于云课堂的接触情况、体验情况乃至使用评价都呈现良好状态,但是其实际效果对于真真切切的使用者来说,仍然十分空洞,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6.云课堂未来发展前景调查。在对云课堂发展前景的调查中,云课堂使用者中认为云课堂代表着课程改革进步的占比76%,认为云课堂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占比80%,其占比都达到了大多数的比例,说明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云课堂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也都期待云课堂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与反思

1.调研结论:在云课堂的接触层面,涉及内容包括使用云课堂的时间,使用的周期与内容选择等方面。陕西理工大学学生在云课堂的使用状态上,仍然处于初始阶段。接触云课堂的时间短,频度低,内容选择高度个人化,学习自主性不强。在云课堂的使用评价层面,多数同学表示,云课堂使用操作简单,版面布局合理,导航指向清晰,方便使用。但是在云课堂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元程度与课程精品程度方面,仍有部分同学持保留态度。因此,发展多种多样既能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迎合当代大学生多元口味的精品课程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在云课堂的使用效果层面,关于云课堂是否强化了相应的学科知识,是否激发了学习兴趣,是否增强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提高了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几项问题中,得到的大多数答案都表示效果一般。云课堂应用的现实意义和深刻效果仍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初始层面的浅层接触,过程使用层面的体验欠缺,最终反馈层面的效果平平,一层又一层,各个调查层级梯度有减无增。云课堂使用层层满意度的亏损,从表层看,亏损的只不过是云课堂功能的不完善,实际而言,亏损的是大学生使用者对于云课堂应用的粘性与期待值。“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到底在哪里,如何来实现,透过这个案例,引人深思。

2.总结反思。通过以上对于陕西理工大学云课堂应用现状的浅层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当前地方高校云课堂进一步发展所遭遇的现实瓶颈。首先,陕西理工大学地处陕西南谷地,对比北上广深等东南沿海城市,其经济实力欠缺,政策推动“力不从心”,加之地区的封闭,人们的观念更新也相对谨慎。多重限制的加持使得陕西理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对于云课堂基本处于“接受无能”的尴尬状态。这也解释了调查群体对于云课堂深度接触的不足和深度体验的欠缺。其次,通过围绕本课题的调查走访和问卷分析,我们发现陕西理工大学的云课堂建设仍处于初步设想阶段,基本还处于尚未施行的层级。这导致学生群体对于云课堂的概念认识不清,也因此我们在对云课堂应用的调研层面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有效用的答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我国地方高校云课堂建设与推行起步难,云课堂的普及与高效实施依旧任重道远。最后,就参与调研同学的基本情况而言,我们发现,其对于云课堂的接触仍处在一个“孤岛式”、“泡沫化”的应用阶段。真正持续应用云课堂学习的学生群体非常有限,云课堂的学习模式对于使用者的实际效用也非常虚幻。应用的阶段初级,应用的层面狭窄,应用的评价“游离”。这种状态的出现,除了云课堂应用基础设施的欠缺之外,也跟目前云课堂精品课程 “空心”以及细分不完善相关。学生对于云课堂学习的内容选择高度个体化和随性化。云课堂内容的精良导向以及精致细分作业仍待进一步的完善。

本次以陜西理工大学为样本所反映的地方高校云课堂普及与应用现状的调研结果,辐射全国其他地方的云课堂等在线教育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性。希望能以此案例为样本,推动全国其他地区高校 “互联网+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 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http://www.tencentresearch.com/3776_47,(2015. 4).2017-05-1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cnnic39/index.htm,(2017.1).201 7-04 -20.

[3] 周文姬,周沫.“云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理工大学使用者层面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A Study on Oscar Wilde’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作品赏析(4)
Research on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the repairs of the Kariba Dam
抓拍神器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梦乡床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