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

2017-07-12王俏俏陈长松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王俏俏+陈长松??

摘 要:本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标签化报道并展开探究论述,分别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层面、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尽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但并不等同于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媒体报道应秉持专业主义精神,客观中立、理性发声;发掘留守群体的积极因素,为留守儿童去污名,打造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儿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46-02

20世纪90年代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涵盖了各个方面。研究主要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规模、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影响的探讨上。部分研究者缺乏深入研究假设留守儿童为问题儿童,仅凭借经验主义和他人研究作为基础,造成大量同质化研究。社会媒体在对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中,主观意识强烈,多给受众呈现出留守儿童的负面形象,夸大留守的消极作用,造成受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本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标签化并针对此现象进行展开阐释,分析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原因,指出媒体对留守儿童相关报道应秉持专业主义,客观中立、理性发声。

一、留守儿童、问题儿童与标签化

1.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指至少有连续半年以上没有跟随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1]。语义学来讲,留守儿童是中性词。留守不仅是身体上的留守,更多的是心灵的留守。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转型的产物,留守不是固有属性只象征暂时状态。鉴于以上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并与其他亲人长期生活的儿童群体。

2.问题儿童。所谓问题儿童指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儿童[2]。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状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且在道德判断中难以形成合乎道德准则的归因定向[3]。留守儿童生活中的道德疑惑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指导,加上外界的不良诱惑易误入歧途。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是道德和行为规范中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得到有效指导的群体。

3.标签化。所谓标签化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4]。从哲学角度看,新闻报道的标签化是唯心主义。但在媒体报道中,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能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信息要点。本文认为标签化是个体存在某个群体的特有属性,由个人将其归类为群体的过程。

二、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分析

1.学习层面:成绩差、违规、逃课、辍学是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状态。学习作为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化的构成元素。因此媒体也更为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层面,但媒体在报道时却建构了一种学习状态差的负面形象,诸如学习态度散漫、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继而伴随迟到、逃课甚至辍学等问题的出现。媒体认为留守儿童学习层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父母监护真空造成的。

2015 年11月2日新京报报道3名留守少年杀害小学老师[5]。孩子就读的中学校长说,长辈只负责孩子的吃住,没有基本的善恶教育。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教育发展的地区化差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学生自身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差异都会造成学习上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在报道中只突出了父母的监护真空、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失而造成孩子失去他律的原因。

2.心理层面:沉默自闭、简易化处理事情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性格。媒体在留守儿童心理层面的新闻报道里建构一种长期没有父母陪伴,亲情饥渴;性格沉默自闭,遇事简易化处理的形象。媒体认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匮乏,是造成留守儿童孤独、安全感缺失等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留守儿童对其他群体排斥,不允许其他群体接触,交际圈狭窄很难扩大与其他群体接触的范围。留守儿童在遇到一些事情时,由于缺少对外交流沟通的渠道,他们往往将事情“简易化”处理。

2015年的6月16日新华社一篇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讲述12岁小雯(化名)放学路上将放了毒药的可乐递给同学小霞、小林(化名),二人喝下后中毒身亡[6]。留守状态是可变的,不能将留守儿童心理层面的问题仅归结于留守状态。很多孩子在不适应周围环境或出现新事物时的陌生感都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不能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简单归咎于缺乏与父母缺乏情感交流的原因上。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的时候,不能突出放大一个原因。

3.道德層面:家庭教育的缺失、同辈小团体的左右是留守儿童失范乱纪、违法犯罪的原因。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7]。道德层面主要是指行为规范,意识形态。媒体在留守儿童道德层面的新闻报道里建构了一种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受小团体左右触碰法律高压线,自身意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导致一次又一次的乱纪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的形象。

2015年10月23日光明网刊载连平县元善派出所抓获盗窃团伙,破系列案件20余宗,而这些“砸车贼”皆是中小学生,是典型的留守儿童[8]。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夫妻离婚长期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留守儿童由隔代的爷爷奶奶抚养,老一辈的家长管教相对宽松,缺乏相对严格的教育。留守儿童在同辈群体中获得心理和生活需求,同辈群体的价值导向影响着留守儿童。青春期的孩子受小团体的影响,在一些引诱面前不懂得拒绝、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乱纪、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这些案例只是小概率事件,留守儿童中不乏一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榜样。

三、新闻报道标签化的原因

1.留守儿童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易被媒体放大处理。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的产物,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两地分隔。父母监护的真空、隔代抚养使得留守儿童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机率更大。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与父母分隔两地,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缺乏情感交流,容易产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偏离和异常。父母由于无法陪伴子女,常采取物质方式弥补内心愧疚,过度的物质满足容易导致儿童金钱主义与功利主义。另外,隔代教育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对宽松,不舍得打骂说教孩子容易对其溺爱与放纵。

家庭关系结构的变动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父母离异在孩子与父母之间造成一定的隔阂,导致父母与子女关系僵硬,相处不融洽。留守儿童的问题客观存在,因此媒体在进行相关方面的新闻报道时自然会使用这些问题案例作为报道的素材甚至对问题进行放大处理。

2.媒介过度迎合受众,报道庸俗化固化受众对留守儿童的负面认知。媒体以受众为中心来制定媒介定位以及传播原则,必须向受众呈现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闻报道。受众自身喜欢越轨行为的相关报道造成许多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去报道负面新闻,负面新闻往往更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媒体对新闻对象的负面特点非常关注,并精炼地进行概括和契合当下公众的心理焦虑进行“标签化”定性,为公众设置关于报道对象的“污名”议程。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通过媒体对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报道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媒介议程影响政治议程促进其问题的改善。但是有些媒体在日常报道中,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过多地跟踪报道社会阴暗面,固化了受众对于留守儿童的认识,造成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认知偏差。在媒体的报道中,农村留守儿童形象比较单一,具有贫困化、脆弱化和边缘化的特点。有些农村留守儿童的个别化原因媒体不加以解释和深究就将其形成报道,从而在受众的认知中,个别农村留守儿童遭遇的问题成了整个群体所面对的问题。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做到客观中立,反映真实的全貌,而不是利用受众对于弱者的同情去制造虚假新闻。新闻媒体必须秉承专业主义,避免庸俗化。

3.标签化作为认知归类的一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标签化本身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模式,能够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住信息的要点,有助于对事物的定性认识。新闻报道“标签化”是新闻主体与受众沟通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凸显新闻报道的“个性”;具体形象的标签给读者更为直观的印象,拉近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但新闻报道的标签化泛化造成新闻无法呈现事实的全貌,标签的放大效应虽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却容易歪曲人们的认识。

基模理论指出受众在接触新信息、新事件时,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引导受众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在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将小概率的留守儿童问题事件放大化报道,以偏概全,将留守儿童归类为问题儿童。当受众在接触此类事件时会强化媒体塑造的原有基模,形成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标签化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在新闻报道中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媒体要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能片面解读歪曲认知造成留守儿童污名化。

四、结 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并不等同于问题儿童。他们当中不乏表现优异,立志改变贫困和出路的正面案例。再而留守是可变因素,时间、家庭的变化都会对此产生影响。

考虑到留守儿童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媒体在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时,不能直接根据固有印象与经验判断留守儿童产生的问题,应秉持專业主义,客观中立、理性发声;发掘留守群体的积极因素,为留守儿童去污名,帮他们打造一个正常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2] 张福娟.问题儿童不良行为矫正的案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

[3] 张学浪.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研究——以江苏盐城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12.

[4] 郭奇,姚亚楠.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3(8).

[5] 罗婷.湖南13岁弑师少年:杀人后夜夜被噩梦惊醒[N].新京报,2015-11-02.

[6] 袁汝婷,谢樱.这是谁的悲剧?——衡阳女童投毒杀人事件还原[N]新华日报,2015-06-16.

[7] 吴瑾菁.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8] 吴堃.10留守儿童砸车盗窃财物[N]光明网,2015-10-23.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