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探析

2017-07-12张潇满

今传媒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

张潇满?

摘 要:近年来,雾霾灾害频发,面对每年必有的大气污染问题,网民却表现得愈发“淡定”。社交网络充斥着各种戏谑段子、吐槽表情包和雾霾神曲,公众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参与到公共环保议题的讨论,并以此宣泄情绪、抵抗主流话语。基于此,现以网络雾霾话题为例,通过分析雾霾舆论的娱乐化表达方式与特征,探究其娱乐化表达成因,并就娱乐化表达的正负功能提出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雾霾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27-02

2017年年初,中国又一次遭遇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俨然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当下普通民众最为关注的环保议题。而对雾霾的认知、了解、关切却与社交网络的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1年,网络大V@潘石屹通过新浪微博,首次发布与雾霾相关的信息,经过社交网络的传播,“PM2.5”一词进入网民的视野;在长达两年的网络舆情呼吁下,2013年底,在原有74个城市公开PM2.5数据的基础上,新增116个城市公开实时空气监测数据,并发布《城市空气质量月报》[1];2015年,柴静制作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累计播放近2亿次,更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引发“刷屏”效应,其议题设置将雾霾环保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正是网络传播与社交媒体的舆情发酵,使个体对环境问题紧张度增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传播,无论是否在事发地,雾霾已让全国民众真实可感。

在严肃的环保议题下,线上一场关于雾霾的娱乐狂欢也相伴而生,且越是雾霾高发期,“雾霾娱乐”越汹涌。雾霾段子、表情包、P图吐槽、改编歌曲等席卷而来,从关心空气质量、雾霾治理变成了吐槽式娱乐狂欢。娱乐化的舆论表达,使原有严肃议题内容“消解”,转而表达和宣泄“束手无策”亦或是“自我安慰”的情绪。这种娱乐化倾向,对信息的传播、受众的认知、对待问题的态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即以“雾霾”问题网络娱乐化表达为例,分析该议题呈现方式与特征,探究其成因,并对其表达功能做出评析与反思,以期为环境议题的科学传播、舆情疏导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雾霾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表达方式与特征

关于“娱乐”,文化研究学者理查·戴尔曾指出: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即逃避和满足, 它们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乌托邦主义[2]。而“娱乐化”即指某件事物经历变化后带上了娱乐性特点;或原本严肃的事情经过变化成了一件快乐的活动[3]。在社交网络的助推下,“娱乐化”被无限放大,任何话题都有可能蒙上娱乐的色彩。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政治、宗教、新闻、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人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1.雾霾舆论的娱乐化表达形式与内容

雾霾议题网络舆论的娱乐化表达自2013年兴起,随着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化。在此次2017年年初的舆论风潮中,最为常见的是照片配文字的呈现形式,即网民拍摄的雾霾照片配以段子式的文字说明;其次是表情包,运用网络热门或大众熟知的图片配上雾霾相关话语,通过“PS”组合而成;再者是改编歌曲,在热门歌曲基础上,借用原有曲风曲调,以雾霾为主体内容改编歌词,例如大雾版《北京北京》《南山南》等。

在娱乐表达内容方面,通过对“雾霾”关键词搜索,可发现用户生成内容涵盖医疗健康、旅游文化、娱乐、教育、政治、环境、交通等多个领域,并主要围绕能见度、呼吸、驱霾等话题展开。由于该类主题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易受到网民的追捧和再创作。

2.雾霾舆论的娱乐化表达特征

(1)吐槽式内容多为情感宣泄。环境污染无疑是大众关注的巨大社会议题,而在显著的雾霾问题下,网民发布、讨论的内容愈多呈现出一种情感的宣泄式表达。通过各种段子、神曲改编、表情包P图,情绪化倾泻特征较为明显,缺少进一步“科学治霾”的思考,也鲜有提出“个体实践参与”的可行性解决措施。不仅如此,某些雾霾吐槽过度夸大事实,甚至有演变成“谣言”的倾向,如“雾霾天闯红灯不扣分”的言论,很可能使受众信以为真,反而对现实社会的秩序造成影响。

(2)幽默色彩下的“解构”与“抵抗”。带有幽默、恶搞特征的雾霾舆论可理解为一种“亚文化”,费斯克认为,“亚文化”代表的是一种反抗性的文化,是与母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相迥异的文化形态[4]。它虽不是社会主流文化,却能一时间迅速蹿红。从亚文化的功能及特点而言,它属于一种“解构与建构”并行的文化,如雾霾段子“解构”权威话语,建立起另类的诠释和表达。同时,它“抵抗”主流文化,有一种调侃主流价值的意味,从改编的雾霾歌曲中,不难发现其抵抗色彩,如霧霾版《卷珠帘》的填词:“路上行人找不着北,砖家捂嘴,问环境污染谁之罪”,以批判性的言论嘲讽雾霾治理困境。

二、雾霾问题网络讨论的娱乐化表达成因

1.网络的娱乐化环境。提供娱乐是媒介的四大功能之一。互联网,尤其是社交网络,更是承载了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的本质需求。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也描绘了两个相对立的不同世界,一个是严肃的科层等级制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自由而平等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是令人恐惧的、教条的,理想世界是娱乐化、随意的[5]。社交网络的娱乐属性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随意的“玩乐场所”,给现实世界中无法排泄的焦虑一个出口。正是这种天然的娱乐“狂欢”性质,给予戏虐性的舆论表达一片空间,网民可以“玩世不恭”的戏说雾霾,同时也被大多网民所接受,甚至喜闻乐见。

2.信息传播技术“赋权”。在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下,媒介用户因技术的普及和开放性,获得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以“去中心化”为特征的网络世界,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颠覆了以往经过权威背书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快速表达意见的舞台,信息的几何式流转渗透到每一位普通民众,使他们可以高度的接触并参与社会公共议题的讨论,思想表达自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状态。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正是这场“娱论雾霾”的主导推动力。

3.受众的个性展示需求。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张扬个性提供了得以施展的舞台。那些敢于反叛、乐于展示的个体似乎更受欢迎。英国学者Nicholas Abercrombie和Brian Longhurst的“观展/表演”理论认为:“现在社会媒介无处不在,人类原始的‘自恋情节被激发,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表演,想象受到万众瞩目,从而获得自我认同的建构。[6]”可以说,在这场“网络雾霾节”里,许多用户都是带有表演展示性质参与到雾霾议题讨论。段子手各显其能,通过戏虐性的表达彰显自己捕捉热点话题的独特智慧,向其他网民展示自己的“文学”“摄影”甚至是P图功底,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以期得到更多关注。

4.群体传播与群体感染。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是群体传播的参与者。好笑、好玩的事物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乐于向自己的群体传播这一信息,而当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分享这些“热点信息”时,则会引起“群体感染”。娱乐化的雾霾段子、神曲、图片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他们映照了大部分人群的心理,引起了群体共鸣,在这种机制作用下促发周围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关话题的传播与讨论,如微信朋友圈随手拍“雾霾”照片、“吸霾、品霾”段子的持续刷屏,均不乏群体情绪的诱导。

5.官媒、意见领袖的助推。传媒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其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官方微博同样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在此次环保议题设置中,@中国气象局、@新京报等均发布了雾霾表情包,形成一种官方对亚文化的“收编”认可。许多大V意见领袖也借雾霾“娱乐”了一把,如@英式没品笑话百科、@Papi酱等都戏虐性的发布了“雾霾好好吸”的相关言论。而在知乎平台,不乏知识型意见领袖发布或回答“雾霾段子”相关话题。由此,经过这些网络大V的推波助澜,娱乐化的舆论得以不断增长和发酵。

三、环保议题舆论表达娱乐化的功能与反思

雾霾话题作为一个多边议题,不仅关系环境保护,还涉及医疗健康、政治、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在这次娱乐化表达中,需审视其功能作用并反思、規避其潜在风险。

1.网络舆论娱乐化的正负向功能

(1)正向功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多方矛盾凸显,工作、学业、生活带来的各种焦虑感使民众需要一个压力输出口。娱乐化的表达和宣泄有利于缓解压力与紧张情绪,起到社会黏合剂、泄洪槽的作用,也满足了民众的娱乐性、消遣性需求。同时,网络舆论娱乐化的社交价值和信息价值,也成为意见交流、共识和集合行为的一种新途径[7]。

(2)负向功能。对于严肃环境议题的舆论娱乐化趋势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危害。首先,原有严肃性议题被“消解”,简单化、调侃式的言论使关键问题被屏蔽。其次,过分夸大问题,容易加重民众恐慌,极端的情绪表达可能抹杀大众解决问题的信心,而负面情绪则不断发酵。再者,重复与过度的娱乐化表达容易引起审美疲劳,使受众对重要议题的感知能力下降,变得麻木、丧失行动力。

2.雾霾议题舆论娱乐化的反思

众所周知,雾霾已不是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而是全国上下长期的环境治理议题。面对段子和表情包围攻的“线上雾霾”舆情,我们都应予以重视,调侃性质的娱乐化表达本没有错,但过度戏虐与缺乏理性的分析只会侵蚀我们的行动力。

网络用户的媒介素养问题,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是人的延伸”不仅延伸了用户使用媒介的方式和时空,也延伸了人的非理性和盲从,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必须提高个体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理解、选择、质疑和批判能力,使媒介使用权利更好的得以利用。同时,官方媒体依然要加强舆论引导作用,对于严肃性议题,理应有更理性的思考,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引导民众回归环境问题的治理与改善。

而追其网民吐槽的源头,则是大众对政府治霾逐渐缺乏应有的信心,以至于在“等风来”的段子中表达对目前环境的无奈与失望。对于环保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既要做好舆情的监控与调试,耐心疏导网络不良情绪,更要以科学、权威的方式解答民众的疑惑,树立起共同担负社会责任的鲜明旗帜,重燃民众对环境治理的信心与信任。

参考文献:

[1] 环保部:2013年底新增116个公开PM2.5城市[EB/OL].http:// china.caixin.com/2013-09-18/100583976.html.

[2] 理查·戴尔.娱乐与乌托邦[J].当代电影,1998(1).

[3] 张爱凤,李钧.“电视娱乐化批判”之批判[J].电视研究,2009(1).

[4]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5] 原宙.青年网络“吐槽”现象的亚文化透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6(6).

[6] 佟菲.想象表演与自我呈现——“观展”范式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建构[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 侯欣洁,王丽丽.网络舆论娱乐化现象探析[J].青年记者,2012(32).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
社会热点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应对研究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魏则西事件网络舆论传播探析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媒体如何做好新闻舆论工作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