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与批判:虚拟与现实共存的视频弹幕

2017-07-12周丽娟吕思婧王泉

今传媒 2017年6期

周丽娟+吕思婧+王泉

摘 要:视频弹幕作为新媒体发展下的新型产物,出现较晚发展较快。然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有其优势与不足,弹幕作为传受双方有效的交流介质,在用户交互体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时常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本文将从弹幕的起源、转变以及对大众的吸引力等多个角度对弹幕现象进行解析。

关键词:视频弹幕;虚拟与现实;审视与批判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09-02

2007年6月,随着弹幕视频网站AcFun的问世,弹幕这一特殊的观看模式就如其名字般,似子弹在中国视频网站领域掀起一阵热议。从最初的ACG向三次元文化的转变,弹幕被赋予了实时吐槽、科普安利、情感宣泄等不同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其存在与发展及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一、弹幕视频的起缘

弹幕,源于军事用词,指密集的炮火攻击。在日本niconico动画网站中,用户将想说的话发送在视频中任意一个时间点上,并自右向左滚动播出。这种独特的评论模式被称为コメント(注释、评论)。由于评论会如同子弹般出现在视频中,并大批量滚动或静止播放,中国网友依其形态称其为“弹幕”。

2007年6月,Acfun视频网站的创立将弹幕这一模式引进中国。2009年,原A站的一名用户创建了Bilibili动画,对弹幕进行进一步发展,弹幕模式更加完善。用户注册登录后,可以对网站内任意视频发送弹幕,颜色、大小,形式都可自主选择,也可自行关闭。此外,B站对弹幕的数量也有所管控,60分钟以上的视频,弹幕数量的上限为8000条,若有超出将自动被清理,以保证用户在观赏时能体验到最新的评论交流。

二、异次元突破——御宅文化进军大众平台

弹幕这一评论形式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所以国内大多数弹幕网站与日本的niconico一样,以ACG为主打内容,即Animation、Comic、Gamea。现又加入了小说即Novel这一元素简称ACGN。“二次元”则是对上述元素所构成的虚拟环境的概括,而与之相对的是现实“三次元”世界。

“御宅”源于日本,后演变成ACGN狂热爱好者状态总称。弹幕在国内刚出现之际,是以御宅文化为特定背景,仅活跃在“二次元”领域,御宅族在特定的交流平台上以发送弹幕的方式对视频内容进行吐槽、评论。许多弹幕如“在下坂本有何贵干”等为动漫演变而来的特定用语,对于没接触过的外来人来说,不过是简单的文字相加,没有任何实际内涵。

弹幕模式的出现与发展,让大部分的主流视频网站看到了新的创新点。诸如优酷、土豆等都推出了弹幕模式。弹幕视频不仅不再局限于二次元文化,更是被搬上了大银幕。2014年,两部国产电影《秦时明月》《小时代3》安排部分版次设置弹幕模式,观影者可以边看边评论,评论内容会实时展现在电影中。 此外,各大视频直播平台的出现,也将弹幕加以运用,以微博直播为例,直播者在进行直播时,观看者可通过发送弹幕的方式与主播进行实时互动或送礼以表支持。

至此,彈幕的功能已逐渐扩大,不再是御宅文化的专有产物,更被赋予了现实世界的大众内涵。

三、弹幕所创造的虚拟与现实

交互性,一般指人机交互,运用于计算机领域。在新媒体发展下的网络传播中,还未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义。1995年,在互联网刚兴起之际,著名传播信息技术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曾指出,交互性是“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 [1]。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传播更多是单向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1998年联合国正式将互联网界定为“第四媒体”,罗杰斯所阐述的交互性则在此背景下,有了更好的运用。

1.循环模式下的传播反馈。传播学者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首次提出“循环模式”打破了以往的直线传播的单向性[2]。而后,他又对这一模式进行改善,明确指出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存在传受与反馈的关系。这里的反馈,即可用弹幕形式在视频传播中表现出来。

弹幕在很大程度上是传受双方反馈交流的有效介质。在视频网站中,制作者上传视频,受众选择性收看,并在评论区评论。而弹幕的出现,则大大满足了受传者与传播者的实时互动。受众可以在观看的同时任意选择时间点进行评论,还可依据不同程度的情绪选择不同的字体规格,并呈现在视频中,弹幕已构成视频的一部分,是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再创作。在此语境中,传播反馈已然成为多向互动,所有观看视频的受众都可从其他受众的弹幕评论中寻找认同点和反对点并加以回应,使传播反馈更加丰富。同理,在直播视频中,弹幕反馈更加及时有效。直播者可以根据观看者发送的弹幕要求对自己的直播内容及时调整,或直接回答弹幕问题来满足受众探求欲望,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交互、交流性。

2.受传主体“圈地自萌”。面对传统视频网站的来势汹汹,A站总编刘炎焱表示,“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态。不是你有弹幕,你聚集一群人就可以,传统的视频网站是没有粘性的,用户看完就走。[3]”此处的“生态”,是指以二次元为代表的ACG迷群,诸如A站这类弹幕视频网站的优势在于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为垂直,ACG迷们对弹幕的认同感更深。反观传统的视频网站中的弹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相差甚远。此外,A站、B站实行会员制弹幕体系,只有通过答题才能成为会员。此举有效的将同一迷群内的受众集合在一起,使信息的传递达到最大效益。

若仔细观察弹幕视频中的评论,我们不难发现其有即时性、针对性、碎片化、多元性、无关性等特点。(1)即时性:传统的视频网站将评论区设为视频下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论会如“盖楼”般的层层堆积。而弹幕评论则完全不受时空的控制,受众将弹幕发出,弹幕就成为视频的一部分与视频共存,下一位观看者在打开视频时就能及时予以回应;(2)针对性:弹幕评论因为有精确时间点的助力,内容会更加细致微小,往往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都能引起大量的弹幕评论。一个人的视角是有限的,而多双眼睛总能发现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从而引起受众的共鸣;(3)多元性:弹幕内容纷繁复杂,来源渠道多样,突破次元屏障。如“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速撤离”,最早来自日本动画《机动战士高达》。“我可能看的是一个假的XX”则源于最近的网络热词。更有数字表情“233”都能引起围观者的模仿。此外,我们也经常能看见“弹幕太少,等养肥了再来”这类以弹幕为主要欣赏对象的受众,弹幕的多元性为其带来超出视频本身的价值;(4)无关性:除却上文所提到的特征,弹幕的内容还可能与该视频无关。常见的有在开头或结尾处发送自己的观看时间,或发送个人所处地域找同城者。这与“XX到此一游”的参与心理相同,是受众通过弹幕中找寻存在感的一种直观表现。

3.拟态环境下的凝视主体自我确认。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似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展示的环境[4]。视频或直播为受众带来的是传播者所构建的拟态环境,接收的信息也是经过加工或包装予以呈现。传受双方作为凝视主体与被凝视者,都能通过弹幕这个交流介质对自身所处的拟态环境不断省事并加以改造,从而使大众传播所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这一现象在网络直播中格外明显。拉康认为,凝视的作用是相互的。传受双方都是凝视主体与被凝视者[5]。一方面来说,观看者作为群体凝视主播这一个体,会通过弹幕与主播交流并构建自身的拟态环境;从另一方面说,群体的每条弹幕都会被个体所注视,主播会通过群体的反馈了解镜像中的自己从而构建出一个全新且符合受众需求的拟态环境。群体所提出的反馈可能是自身没有却很想见的,而主播所展现的也很可能是并不存在却为掩盖自身真实而努力建构的,群体的窥探欲和个体的表现欲都在凝视与被凝视中得到满足,从而对实现这一环境的平台产生归属感与依赖。

四、弹幕文化下的灰色地带

1.匿名性原理下的无源可寻。大部分视频网站都需要注册后才能发送弹幕,但弹幕内容本身却没有一定的限制。由于弹幕形式的特殊,发送者信息不如传统评论区那般清晰可见。在匿名环境下,丧失社会约束力的部分受众可能会采取言语攻击等不良行为,造成视频内的弹幕混乱。虽然各大弹幕网站都设有举报功能,但弹幕发出时却未能有明确的关键词屏蔽,依然会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

2.攀比心理下的不理智消费。弹幕为观看者与主播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平常可望而不可即的主播可以通过自己发送的弹幕与自己沟通,这样的参与感与注视感很容易让观看者做出沖动性消费的举动。再者,绚烂的弹幕特效也使迷群内参与者有着类似攀比的心理,近日,诸如“男子偷车贱卖打赏女主播,只为一句谢帅哥”、“网友花5万元送礼,只为让女主播一直叫他名字”此类新闻层出不穷,反而让弹幕的娱乐化变了味。

3.打赏之下的“擦边球”表演。部分主播或是为了取得更多的打赏亦或是从他人的围观中寻找自我满足,开始在直播中大打“大尺度游戏”,甚至不惜自虐、暴露来吸引眼球。现今各大直播平台准入门槛低,主播素质曾参差不齐,徘徊在道德和法律底线的网络直播乱象丛生。

五、结 语

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公众对弹幕视频的形态褒贬不一,但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更有必然性。源于ACG迷群内的小众产物现如今也被搬上了大众舞台,甚至连严肃的股票平台也于2015年推出了弹幕版的行情展示。虽然这样的“嫁接”还有着诸多不适,但是新型用户体验还是为受众带来了新的关注点。受众的参与度高了,好感度和依赖度也会随之增强。

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也使得各大视频网站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利用好弹幕这一有效的沟通介质,提高用户体验,赋予互通双方更自由的话语权,同时也更好地管控弹幕视频网站存在的侵权、过度消费、金钱游戏、不良信息等乱象,是未来弹幕视频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我们在探究和评价其发展方向及生命力时,还应带着宽容和欣赏的理性目光,让弹幕“飞一会”再说。

参考文献:

[1] 周翔.网络交互性与用户迷失问题探讨[J].科技传播,2009(3):1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2.

[3] 梁辰.弹幕A站的生存之道:想尽办法黏住用户[EB/OL]. http://tech.qq.com/a/20150820/027199.htm.

[4]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2.

[5] 袁爱清,孙强.回归于穿越:视觉文化下的网络直播[J].新闻界, 2016(16):56.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