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刘清韵戏曲作品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

2017-07-12郭子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戏曲

⊙郭子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浅析刘清韵戏曲作品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

⊙郭子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刘清韵是晚清著名的女性戏曲家,一生著作颇丰,她的十二部戏曲作品大都源于自己已有的短篇小说、逸闻随笔或自身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作品将作者对于道德、婚姻、社会时弊等多方面问题的感受和思考展现了出来。在这些戏曲作品中,有些侧重于维护和展现传统观念,有些则传达出了新的现代精神。总之,刘清韵将传统观念与现代精神并蓄于她的作品中,展示了当时处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女作家思想方面新旧掺杂的状况。

刘清韵 戏曲 传统观念 时代精神

一、引言

刘清韵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女戏曲家,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多产的女作家,谭正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这样评价她的戏曲,是“女性戏曲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刘清韵(1841—1915),字古香,小字观音,江苏海州人。刘清韵儿时生活富裕而快乐,深得父亲的宠爱与精心栽培。父亲刘蕴堂是二品封鹾商,早年无子,五十岁以后得清韵,她自幼聪慧过人,六岁时便从师受学,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十八岁时嫁给沭阳的钱梅坡为妻,中年后曾跟随丈夫居住于杭州,后卒于家中。刘清韵善于书画,对诗词也有极高的天赋,尤其擅长于传奇的创作。光绪二十三年(1897),作者的家乡被洪水淹没,她的十四种传奇被埋于泥淖中,但有十种随身带到了杭州,得以幸存,后合称《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

刘清韵所处时代,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本土的女性主义”与西方人权观念、女权思想的激荡下,促进了中国社会男女平等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却是最残酷的,女性所固守的依然是传统的妇德。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在想要说话与保持沉默二者之间,女作家有意、无意地做出了妥协与变通,而戏曲创作使女性能够将处于动荡与压抑双重缝隙之间的思想与情感追求抒写出来,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徘徊与彷徨在刘清韵的戏曲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强调“忠孝仁义”的传统观念

儒家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是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它不仅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而且也形成了相较完善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礼治秩序,而到了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晚清,传统的文人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强烈的道德救世思想。刘清韵生长于这一动荡的时代,又亲身经历了水患以及背井离乡的贫困流亡生活,使得作者对世事沧桑、人生无常产生了诸多感触。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里的第一部戏《黄碧签》,共十二出,这部戏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理想愿望,作者想通过传统的“忠”“孝”“义”来济世安民、振兴国家。“《黄碧签》根据清代咸丰年间苏北流传的凡人幻化成仙佛的故事改编。叙写天帝敕封玉虚仙子掌管典律,勘查案狱,御命守真子、旷阔道人协理。他们遂上自碧落,下至黄泉,分门别类,签名注册。安排孝子仇二梅及其亡母会面于阴阳界,并使他们转世仍作母子。仇二梅投生为朱培因,弱冠登科,督理河务。忠臣石龙章投胎为侠客元彪,助朱培因斩蛟除害。朱培因全家拔宅飞升,元彪亦证果仙山。”作者以伦理道德作为善恶标准,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宣扬传统道德的用意。为了回报拥有济世安民抱负的贤官朱培因,孝子仇二梅投胎转世后不仅收揽英才平定水患,造福百姓,而且在雪天念及贫民,慷慨赈济,对于国家和人民都尽心尽力;忠臣石龙章化身生有神力、轻财尚义、扶弱抑强的侠士元彪,“一不图皇家官禄,二不要士民称颂”(《遇侠》)。石龙章因知道水患是蛟龙在作祟,便自愿挺身救民,因而得到了朱培因的赏识,最终实现了济世安民的抱负。全剧在朱培因和元彪得以于重生中实现了自身愿望的浓重宗教氛围中结束。石、仇二人重生后的生活并不是前生简单的延续,一心为公的忠臣选择做了自由旷达的豪侠,而一心尽孝的孝子则当了尽忠救民的贤官,这些身份的转换表达了刘清韵公私两全、个人与国家并重的人生理想。诸如作者的其他戏曲作品,《丹青副》中的猎户田七郎和宦官子弟武承休,《炎凉券》中的穷书生任贵和武夫陈杰,《天风引》中的年少英俊的书生马龙媒等都是国家社会的仁义之士,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以其超俗的才情,经世济民的抱负,或仁义的德行,为他们周边的人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刘清韵以女性作家特有的身份书写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然而女性必然会遭受的困境又使她的剧作呈现出了一种模糊的态度。个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总是需要寻求平衡与和谐,因而就会出现新旧思想的掺杂——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兼容并存。所以在她的剧作中,呈现出一种以传统的“忠孝仁义”而“济世安民”的救世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伴随着“自由平等”的现代观念。

三、渴望“自由平等”的现代精神

如果说,剧作《黄碧签》描写了主要人物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但追求个性解放的声音附属在经世济民的思想下,那么,在《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的最末一剧《千秋泪》里,通过写县令宋兆和与名士沈嵊之间的深厚情谊,将对“现代”意味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向往重点地表现出来。《千秋泪》共四出,即第一出《题峰》、第二出《赏概》、第三出《累官》、第四出《偕隐》。“本剧来源于清陆次云《沈孚中传》,叙写书生沈嵊将赴试途中登临巾子峰所赋诗作题在考场的墙壁上,被主考官宋兆和看见,宋兆和对此诗大加赞赏,不仅把沈嵊拔置案首,而且还和沈嵊结为知交。他们饮酒吟诗,酬唱往还”,沉浸于“知音”相遇的相敬相惜之中。宋兆和却因“饮酒赋诗,不理民事”而被革职,妻儿生活骤无着落,于是他决定携带全家在天台山下结庐隐居,沈嵊也一同随他隐居。剧终写一年后,宋兆和反复向沈嵊说明了当初秉公的选才之意,竭尽全力地劝说沈嵊出山为国效命,沈嵊听从了宋兆和的劝言,翌日即行。剧作着重表现了宋兆和为国储才的用意以及与沈嵊的深厚感情。第三出《累官》有这样一段独白:

(旦上)完了,完了。老爷这顶纱帽送在这疯子手里了。咳,算来也是老爷自家闹的。从去年把他取作案首之后,就今日赞才人,明日夸奇士,巧巧这位学台是老爷同年至好,得以第一名进学。从此,同他不是吟诗就是饮酒,整日整夜的闹,全不晓得巴结上司。果然上司恼了,今日好好的坐堂,忽接到一角文书,方知道上司已参了一本,说他饮酒赋诗,不理民事,竟得了革职处分。老爷不但不恼,倒反大笑道:“好得很”。命作一面大旗,写着“饮酒赋诗,不理民事,奉旨革职”十二大字,便雇了一只船,把此旗插在船头要连夜收拾回去,这事怎好呢?

此段独白中的老爷就是宋兆和,他淡泊名利,崇尚个性,看透了仕途官场的险恶黑暗,奸诈虚伪。他本就不愿做官,等到遭参革职时,更是内心自如欢喜。宋兆和与沈嵊平等真挚的友谊正是作者所期待的,刘清韵渴望纯洁平等的友谊,同时也希望能够长久永恒,因此《千秋泪》这部剧集中表现了对真挚、平等、纯正友谊的无限憧憬和执着追求。

此外,刘清韵提倡女性婚姻自主的现代观念在她的戏曲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在《英雄配》的开始,作者运用慈父关怀爱女的情节,顺理成章地宣扬了女子应“百岁良缘须自主”的新观念。在另一部戏剧《鸳鸯梦》中,虽然相配的才子佳人因为政治阴谋而无缘在现实里结成夫妇,但是女性婚姻自主的思想如同《英雄配》一样,在符合父亲意旨的情况下展现开来。作者生活在清末,她的作品中女性意识有了更强烈的萌芽,但刘清韵所受的教育依然是以传统礼教为主,所以为了让笔下的女性能够“理直气壮”地自主选择婚姻,她有意地运用了“父权”的力量。但是,作者对女性婚姻问题的关注,除了上述自主权的问题之外,还包括同她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传统一夫多妻制的问题。刘清韵婚后多病不育,为了让丈夫有后,不得已用尽自己的嫁妆为丈夫纳了一妾。但是,她在剧作《黄碧签》《镜中圆》中曾两度借男性之口反对为子嗣而续娶或纳妾。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作者渴望自由平等的美好婚姻,但同时似乎她也赞同一夫多妻制,隐藏不住她内心的矛盾。总而言之,刘清韵的爱情与婚姻观可视为传统与现代的折衷主义。

刘清韵戏曲作品“平等”“折衷”的特性,多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德、婚姻、社会时弊等方面的反思与态度。这不仅暗示出作者个人在晚清前进与保守的思想游移,同时也真实地传达出在新旧过度的时代里,女性等弱势群体的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19世纪女性已经开始对自身权利进行思索和探讨,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固有的等级观念在转变,这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传达。“她的戏曲突破了之前女作家写闺门哀怨,抒发个体情怀,具有阴柔之气的写作特色,剧作关注的重心不再是女性个人闺阁感情的抒写,而是对社会各种身份的普通人的升沉荣辱的展现”,因而传达出了剧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刘清韵从自身所处的动荡环境中体认复杂的社会现实,从自身遭遇的悲惨命运思考深邃的人生哲理,在中国近代女性戏曲史上,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①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③单芳:《论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41卷第6期。

④〔清〕刘清韵:《小蓬莱传奇十种》,上海藻文书局石印本1900年版。

⑤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

[2]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作 者:郭子君,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戏曲衣箱大揭秘(下)
传统戏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