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影子形象的典型文本看中西文学的对比

2017-07-12周春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安庆246133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小西安徒生学者

⊙周春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安庆 246133]

⊙杨涓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从影子形象的典型文本看中西文学的对比

⊙周春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安庆 246133]

⊙杨涓涓[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 210097]

影子形象在文学中是常出现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对影子形象有不同的阐释。本文用影响研究的方法分析严文井《“下次开船”港》中的影子形象对安徒生《影子》的接受,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寻影子形象背后的母题所蕴含着的人的自我认同。

影响研究 平行研究 影子

一、引言

当我们站在阳光下,每个人都有影子。影子形象经常出现在中西文学作家的作品中。“形象”视为“一个幻影,一个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

“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能使被比较的各个文学对象之间,由于相互参照的角度、层次更广更深,更易于确定事物的特性,更易于发现彼此的同异及其内在联系。平行研究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在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文学自身规律性。影响研究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

严文井的童话具有民族特色,同时他又借鉴了西方儿童文学的优点和长处。从影响比较研究的角度看,严文井童话始于对西方艺术童话的模仿与借鉴,尤其受益于安徒生童话的艺术。安徒生的《影子》中将影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对严文井有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子都很具有创造性,但又各有特色;严文井的影子与教育相结合,又体现了许多中国童话特有的特色。

选择文本《“下次开船”港》中的影子形象(下文简称《严》)为例,以安徒生童话的《影子》(下文简称《安》)作为观照,从影响比较研究以及精神分析学等角度探讨严文井在安徒生童话的精神引领下构建其东方之维的过程。

二、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对安徒生《影子》的接受

严文井童话在中国艺术童话发轫期辛勤耕耘,从严文井的《童话创作谈》里可以看出,他走上童话创作道路是受到了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尤其是安徒生的影响。“我读了《伊索寓言》《天方夜谭》和一些外国童话。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安徒生”“我从他的童话里认识到文学所能发挥的力量。我开始有了一种朦胧的创作愿望。我要用自己的笔来补足自己从前没有得到的东西”。从严文井的《“下次开船”港》中可以明显看到安徒生《影子》的影子。

(一)一个会说话的影子

把影子人格化,而且对于影子外貌特征的描写以及语言、动作描写都透露出一种来自影子的欲望。表现出影子张扬的个性特点。

通常,影子总是随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在《安》中,影子与主人从小在一起,形影不离。“这位外国人站起来,对面阳台上的影子也站了起来。这位外国人掉转身;影子也同时掉转身”。虽然从寒冷的地方来到炎热的国度,主人和他的影子还不太适应。主人“觉得好像是坐在一个白热的炉子里面。这弄得他筋疲力尽。他变得非常瘦,连他的影子也萎缩起来,比在家时小了不知多少。太阳也把它烤得没精打采”。但这毕竟只是不适应而已。当太阳落下以后,他和影子便又恢复如初了。“蜡烛一拿进房间里来,影子就在墙上伸长起来。它把自己伸得很高,甚至伸到天花板上面去了。”这是对影子的外貌特征的描写,时小时大,时长时短,张牙舞爪。这也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烈日当空之时,我们的影子一般都变得较小。而当太阳落下时,灯光斜射时,我们的影子就会变长。在《严》中对小西新换上的影子的描写:“原来这新换上的影子是一个长长的影子,虽然不很大,可是难看得很,有点儿像老鼠,又有点儿像干瘦的老头儿。”从外形来说也是突出长短以及大小。但是《严》的描写更偏魔幻化,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符合孩子的心理,给孩子无穷的想象。同时影子也会说话。而且在语言中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想要从主人那获得尊重和平等的地位。在《安》里影子来拜访学者,对学者说:“我看到了一切,我将全部告诉您。不过——这并不是我的自高自大——作为一个自由人,加上我所有的学问,且不说我高尚的地位和优越的条件,——我希望您把我称作‘您’。”影子要求学者也要以“您”来称呼自己。“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敬称。多用于晚辈对长辈的。本身影子是从属于主人的“仆”。而在《安》中的影子却想要获得与主人平等的地位。在《严》中“这个影子不等小西说完,就大声嚷嚷开了:‘什么“不过说”!就不许你说!你知不知道,咱们俩是平等的。什么叫平等?那就是说,以后你不能随便说我。这还不算,以后你还得听我的。’”《严》中的影子说话时的气势,飞扬跋扈已经超越了《安》的影子了。变得更不讲理了。《安》的影子在获得受人尊敬的地位时采取的更多是以一个谦谦君子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讲道理让学者信服的。而且在《严》中,小西的影子用他那公羊嗓子嚷嚷着让小西成为自己的影子,而这正好是借鉴了《安》中的设置:大家对影子的评论认为他看起来真像一个影子乃至于后来他真的成为影子的影子。

(二)从人性到教育性

“安徒生童话中对熟悉的生活所寄寓的现实关怀深深地影响到了严文井的童话创作。”《安》的影子从内在的心理角度来说,影子被学者杀死取代体现了安徒生对美的覆灭的悲观绝望情绪,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与人性本质的敏锐洞察和深入思考。在童话里学者成为影子的牺牲品,学者从开始对影子的放纵到后面对影子一味地服从乃至失去原则成为影子的影子,归根到底还是学者的错。作者把他对于生命的哲理性思考以一个魔幻的故事向孩子们表达出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严文井的童话不仅构建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艺术空间,而且在为未来社会培养接班人的责任感驱使下将笔触最终落实在对孩子品性、情感和意志的“教育”与“引导”上。作家在作品里设置了各个角色和各种情景,但角色和情景本身不是目的,影子形象的设定只是作为教育手段,使孩子通过阅读得到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境性的教育;让唐小西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严文井童话里的“教育者”姿态是典型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姿态。

二、影子形象背后的母题:认同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人类个体的人格是有层次的、可分的。人类有生理的、社会的、精神的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层面。”学者和他的影子是既相对立又紧密相连的一对人物,是人格的两个层次。影子与学者原是一体的,终有一天,影子脱离了学者而成为独立的影子,而这独立的影子反过来驾驭并杀死了他的主人。这一过程象征的是人格的分裂。“人格分裂患者的精神错乱造成了意义的多样和不稳定,他们不能觉察意义之间的适当疆界,不能以空间意识将世界作为符号和话剧的剧场来体验。这些符号和话语不能相互排除,但能构成一种声音的喧哗;他们不是将自我作为一种有序的叙事,而是作为话语喧哗中的多种认同来体验。”

为了真正获得主体地位,为了真正成为一个“人”——人格中的主导方面,影子踏上了寻求他者认同的道路。在三次拜访中,影子与学者作为一个人人格的两个方面,形成的是一种对抗模式,而这正是荣格认同的人生的常态。《影子》中所展示的主体“自我认同”的困境实质上反映了安徒生对于人自身存在的深深不安与焦虑。影子与学者争斗并最终取代了学者的地位,这意味着人生始终存在着阴暗面,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可能遮蔽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但是面对这样的处境,人似乎毫无回避的能力,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善在与恶的争斗中败下阵来。这种类似宿命论一般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安徒生在冰冷的文字下面隐藏着的是一颗悲伤而绝望的心。

在《严》中,作为阴影原型的影子和作为人格面具的唐小西之间存在着矛盾:首先对影子的外形感到不满:长长的影子虽然不很大,可是难看得很,有点儿像老鼠又有点儿像干瘦的老头儿;影子的嘴上还有胡子,山羊嗓子,嗓门可大咧。其次:这个影子非常沉重,还爱乱说话。第三,这影子坏极了,老是出坏主意。最后的解决方式是:唐小西决定和那个唠唠叨叨的坏影子告别。他掏出一把小刀,打脚后跟起,一下子就把影子给割开了……阴影原型退回到无意识领域,作为主体的角色唐小西在进行自我认同的过程必然包含着他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努力,他戴起了人格面具在救布娃娃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少年。当小西和影子、灰老鼠到了下次开船港遇到白瓷人时,影子抢着介绍自己说:“我完全不是他的影子。我一点儿也不像他。我不但不听他的,而且他还得听我的,简直他都快成我的影子了。”这时的小西第一次说出不要影子了。在小西听完木头人的哭诉准备和小熊、绒鸭子、橡皮狗去救布娃娃时,影子和小西出现了分歧。这时他人的介入(小熊拿出了剪刀)给小西出主意让他减掉影子。小西出现了犹豫。此时由于影子的示弱不说话暂时作罢。在营救布娃娃的过程中,小西的影子的喊叫惊动了洋铁人,大伙纷纷落荒而逃。回来后大家一起清算影子的罪状,小西在大家的鼓励下打开了小刀,很小心地从脚后跟把影子割下来了。在此,小西终于获得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体认。

三、结语

人类的最崇高的精神与情绪的表现,原是无古今中外的隔膜的。无论是《严》中唐小西通过影子完成了对自我主体性的认同,成长为珍惜时间的好少年,还是《安》中以一个影子离开主人后重新回归“循循善诱”学者称为自己的影子乃至最后杀死或者获得自我的主体地位,都表达了人对于生命成长的愿望,对于人性的思考,它契合人的心理发展轨迹。揭示人的内在生命哲学,表达了人类对心灵自由的向往。细心比较可以发现,在《安》中沉浸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在《严》中有着浓浓的正能量。《严》在创作时“文以载道”的使命感责任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滋长出来的。而安徒生的童话对《严》的影响更多的是用以装饰的点缀,用以行文的纽带。

中国儿童文学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如何扎根自身的民族土壤播种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的成果的种子,培育出自己的理论话语之花?或许《中西童话研究》一书作者在最后所说的可以给我们一把钥匙:“西方童话可以追溯到绚丽多彩的古希腊神话和传说;相比之下,中国童话的源头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蕴含着童话生长的无比丰富的营养。只要中国的童话作家及儿童文学工作者努力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善于吸取全世界的优秀营养,深入地认识和把握童话的规律和特征,一定能创作出一流的走向世界的童话精品”。

[1]狄泽林克.比较文学引论[M].方维规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

[2]严文井.严文井童话寓言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M].叶君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4]李红叶.论安徒生童话对严文井童话创作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4(25).

[5]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6]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M].沈德灿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舒伟.中西童话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作 者:周春丽,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组织公共基本部教师、人事处科员,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杨涓涓,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文学与比较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小西安徒生学者
学者介绍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好朋友
学者介绍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是我抢了你的体重,你抢了我的智商吗
大学者
安徒生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