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荒原狼”的自救

2017-07-12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哈拉狼性黑塞

⊙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论“荒原狼”的自救

⊙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000]

《荒原狼》的主旨是人格分裂的边缘人通过内心的炼狱之旅而获得自我拯救。黑塞也曾说:“《荒原狼》的故事写的虽然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本文以人格分裂为源头,运用作者提到的人格重塑法,并结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精神分裂者自救的方法,并且给予现代社会的“荒原狼”们一些启示和鼓励。

《荒原狼》 双重人格 人格塑造 精神分析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是德国作家黑塞成熟阶段的小说。本文以“荒原狼”哈利·哈拉的双重人格,即以“人性”和“狼性”的冲突为研究对象,分析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市民社会的“荒原狼”(包括作者)的迷茫和出路。由于是自传体式的小说,本文将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作者所提出的“荒原狼”,其实是一群人格分裂者,他们无法融入所处的主流社会,成为边缘人,但人格的重置能将他们拯救。“因此,小说要传达的理念就是,威胁人类的危机和忧虑而形成的人的双重性格也即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冲突——如何获得治疗和解决。”

一、分裂:不可调和的“人性”与“狼性”

主人公哈拉认为自己的身体内住着一头狼,它随时会把自己吞噬,主宰自己的身体,让自己不能变成真正的人。哈拉的“狼性”是脱离小市民社会的人格,而“人性”是满足于肤浅享乐生活的小市民人格,他游离于双重人格之间,想融入小市民社会,却又被自身的“狼性”压抑,异常痛苦。

哈拉反对战争,追求精神的满足,思考哲学、文学等高层次的问题,这与小市民阶层易于满足的性格背道而驰。苛刻与包容、精神与物质、严肃与幽默是永远无法融合共存的。但哈拉夹在这两者之中,他成长于市井,其思想却想让他脱离小市民,犹豫、纠结和迷茫包裹着这个可怜人。作者在文中写道:“不过我在那当中看到了更多的意义,我认为那是时代的记录。因为哈拉的精神病——现在我也了解了——并不是一个人的狂想,而是时代本身的疾病,是属于哈拉那一代人的神经衰弱症。会罹患这个疾病的,绝对不是孱弱、无能的人,而是精神的强者与最具天分的人。”的确,哈拉的“狼性”是可贵的,他热爱和平,追求知识,不沉湎于享乐,当他看到小市民所画的歌德肖像时,心中涌起的是深深的厌恶,这是对他的偶像的亵渎啊!所以这是一个时代的弊病,而能保持内心一方纯真净土的人自然是强者,他抵住了整个社会的压力,被逼到角落依然坚持着自我,最终被双重人格撕裂。

“荒原狼”的挣扎与痛苦体现的正是荣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性化。安德鲁·塞缪斯在其《荣格心理分析评论词典》中说:“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换句话说,使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他或她在哪些方面具有独特性,同时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女。”所以“荒原狼”的独特在于“狼性”,符合大众审美的是“人性”,但哈拉不知如何才能让两者共存,而致力于摆脱“狼性”,成为真正的“人”。

二、尝试:荷蜜娜的引领

当“荒原狼”哈拉处于崩溃边缘时,他结识了高级妓女荷蜜娜,她向可悲的“荒原狼”展现了小市民们玩乐的世界,带领他渐渐融入小市民的生活,教他跳“狐步”,将玛丽亚送给他。荷蜜娜在文中是哈拉好朋友赫曼的化身,是最了解哈拉的人,哈拉自己也认为荷蜜娜的思想是反映出自己思想的影像。而这个影像是“倒影”,哈拉自身拥有着崇高的精神,以至于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而荷蜜娜则拥有哈拉久违的小市民生活。两者是两个极端,一个极度崇高,不食人间烟火;一个极度物质,沉迷灯红酒绿。

荷蜜娜曾说:“我会跳舞,熟知表面的人生,所以我不幸福让你感到不可思议吧?事实上像你那样熟知最美、最深奥的事情,亦即精神、艺术和思索,却对人生失望,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可以教你跳舞、玩乐、微笑等无法满足的事情。你也可以教我思考、认知等无法满足的事情。你不认为我们俩是魔鬼的孩子吗?”哈拉与荷蜜娜拥有彼此缺失的东西,所以他们相互依偎,哈拉依靠着荷蜜娜懂得如何正常地生活,让他暂时忘记“荒原狼”的身份,不必为此痛苦。他们俩是这个时代的极端,一个极端物质,一个极端精神,哈拉自称为从时代的轨道上掉落下来的人,正是荷蜜娜让他走上回到正轨的道路。这可以用“中庸”这个词来概括荷蜜娜的重要作用,荷蜜娜的出现,为哈拉的人格重塑拉开了序幕。

三、治疗:魔剧院的四重幻象

当哈拉终于来到魔剧院时,治疗进入了正式阶段。魔剧院是一个治疗的梦境,能够实现“荒原狼”的梦想,让他体验作为“人”的乐趣。它也“仅供狂人观赏”并且具有霍夫曼风格的魔幻性质,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世界,当然不能用普通的眼光去看待。小说特别提到人们进入魔术剧需要通过镜子。对哈拉和荷蜜娜都如此。显然魔术剧里的一切更是镜子中的影像,更是非现实的幻视。所以魔剧院带给哈拉的是四个虚幻世界:“痛快的狩猎游戏!向汽车大开杀戒!”“人格塑造指引保证有效”“每一个少女都是属于你的”“如何用爱杀人”。这四个魔幻世界分别代表着战争、人格、爱情和死亡的主题,与哈拉(或者作者)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现实生活中反对战争,且人格分裂、爱情失败、恐惧死亡,但在幻象中他却享受杀戮、人格整合、收获爱情、制造死亡。哈拉在镜子中塑造了与现实中截然不同的性格,就是所谓的“人性”,他会像民族主义者一样颂扬战争,他无法忍受“狼性”压制“人性”,他在爱情面前表现得更加成熟冷静,他看到荷蜜娜的背叛后会心生妒忌、涌起杀意。

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可以联系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两面性、双重人格是人们为了从灭亡中挽救自己而配备的保险栓,于是梦、梦幻便成为最好的表达方式。弗洛伊德分析了‘梦的机制’认为‘在梦中一件事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例如,帕布罗在结尾处幻化为莫扎特与哈拉进行对话,而哈拉最崇拜的不朽之人便是莫扎特。

在小说末尾处,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精神治疗的结果:“我很乐意再一次下那样的棋子,想要再一次感受到那苦恼,再一次为那个无意义而战栗,再一次——不,多少次也愿意重返隐藏在自己心中的地狱。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人生的棋局下得更好的。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学会笑的。帕布罗在等待我,莫扎特在等待我。”由此可见,哈拉不再恐惧分裂的人格,他学会了直视自己的内心,即通过自性化来协调“人性”与“狼性”,通过人格重塑来构建健康的自己,他也发现“人性”与“狼性”的和谐共处使他更接近于神,即不朽之人。

四、启示:现实中的“荒原狼”们

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荒原狼》的主题,这对当代社会也有启示意义,因为“经典永远具有现代性”。现实的社会正在造就许多“荒原狼”,他们胸中满腔抱负,渴望实现心中的理想,但在社会现实面前,却不得不面对艰难的抉择。这时“人性”驱使你向现实低头,平凡安稳地生活,而“狼性”诱惑你要冲破现实,努力闯荡天下;“人性”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狼性”让你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荒原狼”们被夹在“人性”和“狼性”之间,无法完全向一方面转换,从而被撕裂成了双重人格。哈拉在魔剧院中得到了治愈,但是魔剧院最终被他给摧毁了。那么这样的“魔剧院”还会在现实中的“荒原狼”的生命中出现吗?他们如何得到治愈。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治疗精神分裂就要找出病因。哈拉的人格分裂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社会情况,当时的德国不具备使哈拉这样的思想家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理想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完备到建立乌托邦的程度,因此这些“荒原狼”们就成为“空想主义者”,理想的难以实现使他们接近崩溃。

总之,“荒原狼”的精神分裂现象绝非个案,这里的精神分裂并非医学上的专有名词,而更靠近一种心理病态。由于社会无法发展到一种完美的形态,也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想法而运转,我们的思想意识会和主流社会产生冲突,那么如何使两者更好地协调,既保留自己的独特个性(狼性),又培养符合大众审美的人性,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哈拉经历了无数虚幻的世界最终达到了和谐和永恒,我们如何超越内心的冲突和外在的混乱达到超然,不再承受精神撕裂的痛苦,那只有尝试,魔剧院其实给予哈拉一个机会去过“人性”的生活,而我们只有通过尝试才知道正确的路途,这条路也许布满荆棘,但是值得一试。

[1]黑塞(Hesse,H.).荒原狼[M].萧逢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易水寒.时间的线团——黑塞《荒原狼》的纵剖与横切[J].国外文学,2006(4).

[3]赵晓丽,屈长江.孤独吟——论《荒原狼》的主题[J].外国文学评论,1988(4).

[4]张佩芬.通向内在之路的独白——谈黑塞的《荒原狼》[J].读书,1987(5).

[5]陈静.黑塞与分析心理学[J].社会心理科学,2004(2).

[6]远思.黑塞《荒原狼》:市民社会的浪漫主义末路[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

作 者:成朱轶,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哈拉狼性黑塞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疯狂动物城你的狼性呢?——你的狼性呢?
疯狂动物城——你的狼性呢?
是谁对书不敬
员工吃草,狼性何来?
夜间
狼性和热爱
酷少年的小小“酷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