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尚朝:新媒体语境下作家的跨界发展对文化繁荣的意义

2017-07-12冯俊锋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100

名作欣赏 2017年23期
关键词:跨界书法作家

⊙冯俊锋[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100]

李尚朝研究(二)

李尚朝:新媒体语境下作家的跨界发展对文化繁荣的意义

⊙冯俊锋[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100]

在新媒体语境下,跨界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跨界寻求更多的发展。当代著名诗人李尚朝在追求自我突破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尝试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以李尚朝的跨界发展为蓝本,解析其身份的跨界、文体的跨界以及跨界发展中以新媒体为传播载体所取得的实绩,从而探讨作家的跨界发展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作用。

李尚朝 新媒体 作家 跨界发展 文化繁荣

作家的跨界发展有作为身份意义上的转变,如弃医从文,或弃文从医;也有作家在文体上的跨界尝试,还有地理空间上的跨界,如从原乡、异乡到世界的跨界。在新媒体语境下,跨界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跨界寻求更多的发展。有的演员开始当起了导演,有的诗人开始涉足绘画,这些人的跨界发展有现实的因素存在,但他们在新的艺术领域里的探索与尝试,对繁荣当代文化依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当代著名诗人李尚朝则在多方面完成了其跨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拟以李尚朝在诗歌、书法、词曲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实绩为蓝本,探讨成名作家的跨界发展对当代文化繁荣的意义。

一、身份的跨界

李尚朝的职业是警察,多年来,他左手现实,右手理想,一边在警察这个岗位上冷静地体味人生百态,一边又以诗人的笔触高歌理想。在20世纪末的商品化大潮下,李尚朝对理想的坚守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如在《烟》这首诗里,诗人以烟为喻,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他的灵魂,是否与我有别/不圪蹴着脑袋/屈从于另一种势力”,传达出了诗人在现实世界对理想的坚守。不管有多难,诗人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因为他始终相信,“只有月光/是最高的理想/真正的人类/没有忧伤”(《月上中天》)。对此,评论家何休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其诗歌创作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表现了无限自由的追求精神和丰富的想象,提示了人类与生命世界的最高本质,寄托了诗人昂扬的终极理想,充满了极其高远的来自自然和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

对理想的坚守贯穿了诗人李尚朝创作的始终。同时,他还有缠绵、婉约的爱情诗。有对爱情的期盼:“爱情的流浪儿,我们/还要流浪多久?我想/能够闪烁一次,那该多好/哪怕是人生的绝响/孤独的灵魂,也不至于永远/看不到欢乐的天堂”(《花问》)。也有置身爱情时的细细体味,如《插花》中的描述:“站在最淡最雅的水中/脱俗于滚滚红尘/我们的小世界也淡雅起来/在房中踱步/就感觉素素的气质将我缠绕/将我的黄昏/打扮得分外古典”。此外,李尚朝的诗还有对现实的观照和对生活的哲思。

李尚朝是警察,是诗人,还是书法家。从七岁开始,李尚朝开始练习毛笔字,到十五岁,其书法就进入全国各地的交流展览。因其兴趣更多的在于诗歌创作,书法仅为业余爱好,因此多年来,我们所熟知的只是诗人李尚朝。然而,李尚朝的书法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阶段,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李尚朝在书法界掀起了一股热潮,甚至有人称他是“书法界的一匹黑马”。2016年5月,李尚朝获得CCTV“2016中国当代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李尚朝的书法深得颜真卿的精髓又兼具柳公权的风骨,可谓博采众长又自成一家。

二、文体的跨界

作词是李尚朝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跨文体实验。正是李尚朝的诗人素养,使其词作兼具了诗的韵律感和歌的音乐性。2007年,李尚朝提出诗歌应注重音乐性,并创立“中华现代词”,还在《三峡都市报》刊发了系列实验性作品。2006年,李尚朝开始将其创作的触角延伸到歌坛,由其作词的歌曲也得到了众人的喜爱。词曲皆由其创作的《爱情的流沙》更是一上线就“秒杀了大批神曲”,赢得了刷屏式报道。在《爱情的流沙》这首歌里,李尚朝以花朵、星空、蝴蝶等具象为依托,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感情。歌词中回环、复沓的艺术表现手法使整首歌集故事性、画面性、音乐性于一体,大大地扩宽了爱情歌曲的表达空间,再配上优美的旋律和演唱者阿姐组合空灵的声音,使整首歌得到了最完美的演绎。实际上,李尚朝作词的歌曲,就是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

现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又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李尚朝的诗歌初时以纸媒为载体进行单向传播,在新媒体产生之后,李尚朝又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载体,用诗歌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如其发表在“月光城诗歌网”上的诗歌,就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肯定。网友的读后感能及时反馈给诗人,这对诗人今后的创作无疑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西南大学教授、评论家蒋登科所编撰的《李尚朝诗歌品鉴》就收录了部分网友对李尚朝诗歌的评论。

同样,李尚朝的书法传播,也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他的书法最初是上传到博客上,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与众多博友分享书法的意趣。后经中国日报网等媒体的报道,才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得以广泛的传播。

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当今演艺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影视、音乐等能否得到大众认可的重要考评方式,李尚朝的音乐作品也不例外。每首歌制作完成后,他都会放到网上供广大听众下载、点播。词曲皆由其创作的《爱情的流沙》更是借助了新媒体,为其筛选出了阿姐组合进行演唱,虽然李尚朝是第一次为歌曲谱曲,但其诗一般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最终赢得了听众的肯定。

四、作家跨界创作对文化繁荣的意义

对于李尚朝这样的成名诗人来说,其跨界创作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榜样的力量也能带动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这对我们文化的繁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人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形成了华夏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诗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必备修养也深深地映射在中华五千年的辉煌文化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画就被宋朝大文人苏轼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即是古代文人将诗画完美结合的典范。宋词元曲皆可谱曲成歌供世人传唱,宋朝词人柳永的词,因其深受喜爱,被众人吟唱,因此有“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誉。这些都向我们昭示:艺术是相通的,走通了一条路,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虽然当今的职业分工更加细致,但在诗书画上的努力,依然是李尚朝不懈的追求。李尚朝这匹“书法界”的“黑马”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从李尚朝七岁开始练习书法,就可以看出他在书法上下的功夫并不比他在诗歌上下的功夫少,这需要恒心、毅力,一如他在诗歌上对理想的坚守与执着。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诗歌、书法和词曲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如李尚朝这样的成名诗人、作家在文学之外的书法、词曲方面的努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这会使一直关注他们的人将目光投向书法、词曲等领域,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第二,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诗人的跨界创作,对于诗歌本身也是一种拓展,是文学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心态更加放松和自由,所以,这也是对文学发展形式的另类探索,其表达方式更加多元。

李尚朝尝试歌词创作,这实际上也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将诗歌上的造诣带到歌词创作中去,其歌词也具有了诗的意境与韵律感。如其新作词的歌曲《我若一直在你心上》,歌曲伊始便为听众描绘了如画美景,“晚霞在天上 牧草伴牛羊/南飞的大雁又回到北方”,随着歌曲的渐进,其气势也渐渐凸显,写出了英雄的豪情万丈和侠骨柔肠:“我是草原千般好儿郎/马头琴声伴你入梦乡/我若一直在你的心上/就算历尽沧桑又何妨”。李尚朝作词的歌曲《平湖万州》,更是以诗人二十多年来在万州生活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的画卷,既有如“落霞总是依着轻舟/水鸟常在湖中闲游/我们在湖边手牵手”这样的闲情逸致,也有“万千眷恋谁也无法赶走/烟波浩渺不说理由/流水千古悠悠”这样的厚重与哲思。可以说,是李尚朝在诗歌上的深厚功力,使其写出如诗如画的歌词,助推其在词曲创作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星。

在新时代的今天,跨界发展的作家还有很多,如诗人芒克跨界作画,作家刘震云跨界当编剧,作家韩寒、郭敬明跨界当导演,虽然评论界褒贬不一,但他们用坚毅和执着传递了他们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在新的领域呈现的新的作品,也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丰富了现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必将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①邹建军、王娜:《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华文文学》2009年第6期。

②何休:《突围:大胆的反叛与超越的歌呼》,《风原色》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李卉:《远在天堂的爱情——李尚朝爱情诗集〈天堂中的女孩〉读后》,《巴乡村》文化双月刊2000年第5期。

④张玉海、姚小毛:《李尚朝:中国书法界的一匹黑马》,《中国日报网》2016年3月3日。

⑤胡国贤:《穷则思变:台湾诗歌的跨界创作》,《出版参考》2013年第19期。

作 者:冯俊锋,文学硕士,重庆三峡学院主任编辑,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跨界书法作家
作家的画
书法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书法欣赏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书法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