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爸”“爹”“爷”字的演变漫谈

2017-07-09刘志民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形声字本义木兰

刘志民

[摘 要] 探究“父”“爸”“爹”“爷”四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传统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 键 词] 父亲;文字;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 H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06-01

“父”“爸”“爹”“爷”这些字从形体结构上看,都与“父”字有关,由此推断“父”字是这几个字的来源。从文献记载中也证实了这一推断。“父”字是个指事字。甲骨文中“父”字形,像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爹”在《古汉语字典》:“形声。从父,多声。本义:父亲。〖口〗∶父亲〖dad;daddy〗——广泛流行于口语,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用。如爹娘(子女对父母的称呼)。”《广雅》:“爹,父也。”“爸”在《古汉语字典》:“〈名〉形声。从父,巴声。本义:父亲;[口]∶父亲。常叠用[pa]。”《广雅·释亲》:“爸,父也。”王念孙曰:“爸者,父亲之转。”而且,“爸”(baba)和“妈”(mama)的读音,也是人类婴孩时最初的发音。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爸爸”是用力吐气的结果,是不分语种、地域、人类少有的相同读音和语义的两个词。“爷”《康熙字典》:“[玉篇]以遮切,音耶。俗呼爲父爷字。[古木兰诗]军书三十卷,卷卷有爷名。”元代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沉醉东风》中:“我那爺爷子呵!”明代薛论道《朝天子·不平》中“爷羹娘饭小儿曹,广有些鸦青钞。”吴承恩在《西游记》第42回中道:“孙悟空对红孩儿说:‘贤郎,你却没理。哪有儿子好打爷的?”那么这四个字,分别是怎样发展演变的呢?

“父”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见它是个古老的字。《说文解字》也做了专门解释。意思也比较稳定,书面语和口语中作为“父亲”的很庄重的称呼。《杜十娘恕沉百宝箱》中公子曰:“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感天动地窦娥冤·得胜令》中:“父亲也,你现掌着刑名事,亲蒙圣主差。”《康熙字典》中引用《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有时“父”也通假为“甫”,《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所当。”宋·叶适文:“忽兹遇众甫,欲彀羞断弦。”

“爸”虽然读音早,可能作为字的形体出现相对晚一些。最早记录在三国时的《广雅》中,而且从“爸”的形体结构中可知是形声字,从父巴声。《康熙字典》[巳集中][父部]爸·康熙笔画:8。《玉篇》蒲可切《广韵》捕可切《集韵》部可切,婆上声。《玉篇》父也。《正字通》夷语称老者爲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蜀谓老爲波。宋景文谓波当作皤。黄山谷贬涪,号涪皤。又《集韵》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小篆中就有。可见“爸”字在以前有“八”“巴”等不同的形体,后来加“父”定型。小篆中已有此字,因此,“爸”至少产生在西汉中期,很少用于书面文字中。

“爹”也是形声字。字从父,从多,多亦声(da)。“从父”表示意指父亲。“多声”指读音,“爹”以前读为“duo”。有趣的是“爹”字形体中的“多”,也“从多”表明也指意思,表示“多个子女”。那么“多”与“父”有关的自然表示“有三个以上子女的父亲”。有些父亲一辈子只生育了一个或一对孩子,这种父亲与“爹”的本义有些偏离。古人以“三”为“多”。故被称为“爹”者,一定是生育了三个以上孩子的父亲。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只有一个孩子的父亲不算爹,只是个爸。”不过,对于“多”还有不同的解释,王国维先生考释后认为古文字的“多”为多得两块肉(“夕”字在甲骨文表示一块肉,后简化为这样),两块肉堆在一起,当然“多”就是肉多。意指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创造的物质财富充足,表明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影响。

“爷”字在南朝的萧齐的《玉篇》中解释说:“古俗称父为‘爺。”《木兰诗》中出现多次。由此看来,“爷”是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不过,“爷”字一开始也不是专门称作父亲的,它是从“耶”字演变过来的。“耶”字在古书中常用作语气助词,这很常见,用作指代父亲,不是很多。东晋王羲之《告姜帖》:“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北魏时期的《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基于此,人们根据“耶”字又造出个形声字“爺”,用以区别于“耶”,专指对父亲的称谓。不过,虽然有了“爺”,古时候的诗文中依然有代表父亲的“耶”字出现,如杜甫《北征》诗:“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从宋朝开始,“爺”字逐渐取代了“耶”,并且字义也发生了变化,由称父亲变为称祖父了。明代范榜《宛署杂记·民风二》:“祖曰爺。”由此可见,最迟在明代,“爷”字就用来称呼祖父了。清人梁章钜《称谓录》:“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可见当时“耶”字使用之普遍。后来简化为“爷”。

这四个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只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朵浪花,却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范榜.宛署杂记·民风二[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形声字本义木兰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形声字太调皮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画说汉字——摆(bai)
韩嚼牙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我们的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