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对中国绵阳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功能探究

2017-07-09陈波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绵阳市绵阳劳动力

陈波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三农”“职业教育”和“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予以促进和解决。立足绵阳科技城,分析了绵阳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以及转移情况,探讨了绵阳职业教育对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并提出了绵阳职业教育促进科技城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贡献;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67-03

绵阳在“十一五”期间提出城市化率的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2%,城镇总人口达到170万人;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1.4%,城镇总人口达到220万人;202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8%,城镇总人口达到280万人。如此庞大的转移人口将导致他们的就业和安置成为未来社会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是他们流动受阻和城镇化发展受困的最主要问题。

劳动力素质偏低除了导致转移劳动力本身出现就业受身份转变、城市融入等问题,同时也阻碍了农村向中小城镇转型以及城镇的继续发展。而职业教育作为一门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别,将成为提升劳动力素质与技能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城镇化所提出的要求。

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除了在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般教育的社会功能,使受教育者具有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责任等职业相关知识与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职业道德和规范等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与个人发展都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绵阳作为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家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分析绵阳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把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同绵阳产业发展结合,从而加速“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绵阳职业教育的现状

绵阳市现有高职高专5所、技术学院1所、成人高校3所、中职学校32所(含高职高专附设中职班)、技工学校11所。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所、国家示范中职理想建设学校2所、国家重点中专6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1所。截止2014年9月,绵阳市中职在校生人数为55147人,专任教师数1906人,高职高专在校生为24111人,教职工1456人②。绵阳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整体势头强劲,进步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教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专业门类设置齐全。绵阳全市的职业院校共开设18个专业大类,79个专业,其中已建成省部级重点专业10个、市级示范专业13个。根据绵阳市教体局发布的数据统计,到2015年8月,绵阳市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近6万人,近三年的就业率达95%以上③。职教实训基地建设逐渐完备,先有国家级实训基地8个,职业教育校内实训课程开出率达90%以上。

2.师资队伍建设日趋完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上升。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以及市级集中培训项目,使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升。

3.中高职衔接在原有基础上有序推进。2012年10月31日,绵阳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标志着绵阳市中高职衔接直通车启动,搭建中高职直通的桥梁。

二、绵阳科技城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根据绵阳市统计年鉴(2015),2014年末绵阳市总人口为548.78万,其中男性人口为281.97万、女性人口为266.81万;农业人口为385.77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3%,非农业人口为163.01万①。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据绵阳市农业经济调查队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末,全市城乡劳动力资源总数达到355.47万人,城乡就业人员293.1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03.09万人、乡村就业人员190.0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52.69万人,其中省内转移91.58万人、省外输出61.02万人、外派劳务0.09万人②。据绵阳市农业经济调查队按照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2015年绵阳市244.56万农村劳动力中有100.3万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而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绵阳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全市的耕地面积从2000年到2010年呈现较大的波动,2000年至2005年耕地面积直线下降,五年减少了约4万公顷;2005年耕地面积下降至27.73万公顷,2006年至2007年,绵阳市耕地面积迅速上升,2007年上升至28.37万公顷,此后,绵阳市耕地面积缓慢上升,波动较小,基本维持在28.2万公顷③。总体而言,随着绵阳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幅提升,如城镇建设、企业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大大增加,耕地面积迅速下降,2006年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耕地保护政策,绵阳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减少,耕地面积缓慢恢复。但从整体趋势来看,耕地面积年增长率是负值,耕地面积仍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的面积不大,整体趋于平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耕地面积的影响也会加大。從绵阳市土地资源情况来看,绵阳市人均耕地为0.0817公顷,较之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时的0.0935公顷有所下降,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101公顷,2014年末耕地面积为28.2万公顷,占全部土地面积的21.629%④。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失去必要的生产资料,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城镇化进程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诸多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势必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堆积。

三、绵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

根据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绵阳市农村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20.6万人,已超过绵阳市区人口总数。截至2013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37.5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2.4%,实现劳务收入127.2亿元,城镇化水平为46.2%[1]。近两年绵阳市经济增速放缓,但创造的就业岗位减少并不多。就2015年来看,全市劳动力供求基本保持平衡,失业率维持在3.9%。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4007人,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求总量比2014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2015年人力资源市场岗位需求人数为84636人,求职人数为84191人,求人倍率为1.0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保持平稳,绵阳全市2015年转移就业152.96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61.02万人、省内转移就业91.58万人、外派劳务0.09万人,省外务工人员回流数量为10.03万人,回流人员再就业人数8.71万人[2]。总体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有序,很大限度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转移的劳动力人口中,大部分被输出到其他城市或地区。就转移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是向采矿业、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集中,这些行业体现着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低等特点,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外出剩余劳动力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4%、初中文化程度占54.7%、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占18.4%⑤。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往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加上本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技术水平低下,使劳动力专业受到诸多限制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四、绵阳职业教育对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

早在2004年,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进一步帮助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产业转移,不断推进现代化、城市化进程。

2014年,在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中国教育改革需要以这一矛盾为战略切入点,其中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关键,进而对整个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响应国家政策,绵阳市在2015年5月颁布了《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多元主体办学、产教深度融合、适应市场需求,中高职培养模式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统筹兼顾,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特地强调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健全职业培训标准。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方面,职业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剩余劳动力经济收入

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的工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也随着结构变化,依次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工作效果”和“分配效果”两条途径实现的。“工作效果”是指由于教育提高了劳动者整体的生产率,而对最终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分配效果”指受过教育的劳动力能适应动态经济的要求,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进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直接服务经济的特点,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素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具有直接参与经济的主动性。

目前,绵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正是因为缺乏一定的劳务技能以及劳务素质致使收入较低,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关键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赋予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一般情况下,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经济效益成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多接受一年职业教育能提高约经济效益2.9%。据调查统计,绵阳市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3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的占将近24%,相对文化程度较高,从这个方面来看,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教育接受等情况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据测算,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增加一年的教育水平每年都增加的汇寄款为265元,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比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民工年平均工资要高出5000元甚至更多。

(二)促进非农、失地农民就业

绵阳市仍然是城乡二元分割的就业市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正逐渐被消除,但是技能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地可以说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工资低、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绵阳市绝大部分的农民工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专业技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三)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化解社会矛盾

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農民到市民的转化,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需要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而农村劳动力接受义务教育年限普遍较短,对知识的掌握不佳,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延缓劳动力进入社会,增强其就业能力,还可以在就业前和就业过程中提供指导,顺利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的转移。

从绵阳市农村劳动力个体微观层面来看,在接受职业培训和实际工作中,农村劳动力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比较长期的城市生活与非农产业的工作环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个体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为农村劳动力实质性地融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城市居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五、绵阳职业教育促进科技城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绵阳职业教育在促进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贡献以促进绵阳农村劳动力进一步有序且稳定的转移,就必须在绵阳职业教育有对策创新。

(一)建立职业教育促进绵阳科技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制度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绵阳职业教育的就业,继续完善绵阳现有的“订单式”职业教育制度,即学校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作为教学目的,企业则提出恰当的培养标准与学习目标,学校按照“合同”为企业进行“私人订制”。

(二)以农村为重点,加快农村职业教育

绵阳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在现有的职教发展基础之上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人口稀少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现有的职教院校为依托,以各级乡镇文化单位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村已经建成的远程网络教育系统,加强城乡统筹,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三)加强对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成果。职业教育的从教人员要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拥有过硬的专业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在企业实践操作的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业务水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供专业的实践场所,要让学生与教师都要有机会参与到生产实践中。

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国民素质、提升生活技能、促进人类文明。绵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水平,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改变农村劳动力长久以来的落后观念。绵阳职业教育发展与绵阳市“三农问题”和城乡统筹建设息息相关,需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叶青.绵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

[2]蒋学亨,赵永茂.关于绵阳市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劳动保障,2016(2).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绵阳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别有“洞”天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in Guasha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