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2017-07-09江科元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导向机制价值

江科元

[摘 要]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站在创新的视角,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让高校师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以便于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作风,提高学习内动力。因此,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用自己的知識价值为社会多做贡献,并获得丰厚的回报。

[关 键 词]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知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042-02

为加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合理调节不同岗位的收入,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也需要适应新时期人才发展需求,实行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习作风,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知识价值的内涵

任何事物的价值都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而对知识而言,其内在价值也被称作是使用价值,即利用知识本身,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满足;而知识的外在价值又被称为是交换价值,即用同构知识之外的其他价值来标度和体现的价值。知识的内在价值是基础,它保持相对稳定,是随着知识的形成而形成的。知识的外在价值则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会较多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在价值是内在价值的度量和表现,当外在价值能对内在价值进行确切体现时,则说明知识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知识成为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若外在价值低于内在价值,则说明没有全部挖掘和利用知识的使用价值时,导致对知识内在价值的埋没。知识的外在价值受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价值环境的影响。它对知识价值的实现依赖性较强,知识的应用是将其外在和内在价值进行连接的中介。

基于价值论的观点分析,知识共享与创新就是通过配置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知识附加值。而知识共享与创新过程为:有效提取知识团队中的知识,通过共享和加工知识片段,使知识的附加值不断提升,进而对新知识不断加以创造。为了充分体现知识价值,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融入知识价值理论,以知识价值为导向,培养勇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才。

二、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一)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知识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教育的对象是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也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当然,在强调社会需求和价值的同时,个人需求和价值也不能忽略。社会需求是外在的,个人需求是内在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两种需求的立足点和指向虽然不同,但是二者交汇复合,在教育的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与20世纪相比,虽然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多,但是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需求中位居第一的需求就是求知成才,通过知识获取人生价值,将知识价值转化为一种经济价值,通过提高自身价值,体现社会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受各方面条件及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近些年,高等院校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就业质量参差不齐,就业岗位与专业脱轨问题也比较明显。据有关资料显示,有近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觉得工作的岗位不符合自己职业发展规划,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所在的岗位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那就是不仅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的知识价值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大学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

(二)高校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契合,学非所用现象比较突出

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符,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高等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还要满足职业发展需求,使知识价值能够转化为一种生产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满足大学生的岗位就业需求。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调整转型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急需一线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由于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学非所用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行业企业人才难求。(2)大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一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化为一种经济价值。(3)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错位,教育体系偏重理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技能欠缺,个人能力不能转化为社会需求,然而“实用技能”需求越来越强烈,一些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据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显示,一些高校课程内容不实用,陈旧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高校缺乏实习和实践环节,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不适用”“不够用”“学非所用”是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以知识价值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三、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途径

(一)将知识价值放在首位,加强学生知识储备力量

目前,大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就是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那么,做一名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知识储备,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有许多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知识储备。面对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人才培养应以知识为首位,不断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将来就业夯实基础。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做好知识储备,个人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人才培养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构建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既实现了个人价值,也满足了社会需求,两种价值和谐发展。所以,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定要注重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人才培养也应以知识为第一位。

(二)科学规划职业技能,增加学生价值表现宽度

大学生进入高校大门,最大的目的就是“求知学技”,不仅要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短暂的大学期间培养专业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把握好有限的平台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确定未来个人的发展方向,将知识价值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表现力。我们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主要来源于学生时代,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既包括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因此,大学生应该以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所学知识的价值。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步伐明快,多元文化相互冲撞,在步入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所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效的社会资源,从而增加自身综合价值的表现宽度。

(三)运用、转化实践真知,提高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

教育实践表明,高校人才培养要寻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有机结合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应用能力”是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共同指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赢得企业行业的全力支持,高校应实施主动服务。因为大学拥有大量的为社会服务的资源,因此被比喻为社会的“服务站”,但若是缺乏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责任感,那么知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高校应开展全方位的服务,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務的意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改革机制进行改革,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例如,帮助企业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建设,为地方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将开发的新技术转让给地方企业,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使企业产生与高校合作的内在需求,从而赢得企业的全力支持,并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体现学生的社会能力和经济价值。

(四)将知识价值适度转化,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深度

美国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首先,应指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转化,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向能力与素质转化。通过知识的转化,而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素质和能力是最长久稳定的,而知识存在着忘记和过时的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多个门类和多门课程的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敢于突破自己的老师、突破书本、突破前人,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以继承前人为基础,通过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为满足社会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努力带动实践,积极探索并行,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和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交流与推广,以知识价值为导向,深入发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育改革持续进行。

(五)将培养质量作为关键,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在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为了素质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也为了激励人才、释放人才潜能,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培养质量,高校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而识别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运用人才,真正体现人才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催生和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格局。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关键,以成果评价为主,以多元评价为辅,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最明确、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此,高校应在创新上下工夫,在机制上做文章,在认识上求共识,将人才培养的潜力和活力激发出来,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价值理念,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真正提升。本文探索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希望能真正聚集社会资源和高校资源,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思考机制创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加强评价制度政策保障,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闫江涛.论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1):66-68.

[2]张先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2):102-104.

[3]马贤永.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7-79.

[4]倪潇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1(3):38-40.

[5]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探讨[J].创新,2011(3):132-134.

[6]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7-59.

[7]宫园园,刘军.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探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8-70.

[8]马骁,毛洪涛,陈秋生.完善教学共同体 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44-46.

[9]张体勤.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评《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J].山东经济,2009(1):132-134.

猜你喜欢

导向机制价值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一粒米的价值
犬只导向炮
“给”的价值
皮革机制
树立“五个导向”严格党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