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7-07-07孟旭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文化冲突基础教育

孟旭

摘 要: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各地有资质的中小学开始招收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因为文化的差异,交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对外开放;基础教育;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特点

根据胡文仲的说法,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不同人群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更进一步说,跨文化交际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符号性交流的过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目标是在交互的情境中给不同的个体创造共享的意义。

来自不同文化地域和背景的人们如何交际?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比如学校里来自欧美、非洲或者东南亚的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是指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因民族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念或者生活习惯的不同。比如,异性之间因为心理和成长时的家庭背景不同,男女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情况应该得到尊重。再如,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各个州之间的文化和做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美国,黑人、白人、华人之间会产生各自的生活圈子,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首先,跨文化交际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际。中外学生在课堂内外所进行的语言、行为之间的交流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在沟通与互动中使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顺利完成,就促成了跨文化交际。

其次,跨文化交际会因误解而引起冲突。“差异性”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差异性表现在:语言、交际风格、思维模式、成长背景及价值观等。例如,外国留学生寄宿在中国家庭里,吃饭时中国家长会因为热情好客而不断地给小留学生夹菜。这种行为如果是对待中国学生,也许会使就餐氛围十分愉快,然而,外国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因饮食习惯与之非常不同,他们会误解这种“热情”的行为,而认为用自己的筷子给对方夹菜是不礼貌的。

同时,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误解、挫败甚至冲突中,学生之间学会了宽容和体谅,会变得更加包容,且视野开阔。对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人们能具有好奇和理解的态度,更能深刻感受到世界之大,人生方式各式各样,每一种民族的文化都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

这些在中外交往生活中产生的差异可以使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有趣和多样化,但同时如果处理不好对于差异的认识,也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中国文化模式崇尚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中国人把个人看作是集体的一部分,我们所奉行的集体主义原则强调“团结互助”“团结就是力量”“个人应尊重集体”,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而在西方,以美国为例,则信奉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个体主义是美国最重视也是最突出的文化特点。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隐私、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及个人利益的保护。比如,在周末时间,中国人如果被单位所需要,会老老实实回到单位加班,但是美国人一般在周末是不会工作的,老板一般不会在员工休息的时间打扰对方,员工一般也不会主动在周末要求奉献个人时间为公司服务,而是把时间给予自己和家人。

中国文化尊重传统和等级观念。中国人经常强调“温故而知新”“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在工作中也比较喜欢让有经验的年长者作为部门或组织的带头人,而在称呼上也喜欢将长辈或领导的头衔加上去。评优评先也优先考虑年长者,因为他们对单位做出了多年的贡献。而在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则注重平等观念,强调变化和进步。美国电影经常以“科幻”“未来世界”为题材,就说明美国文化是典型的“未来取向”文化。传统、稳定、经验并不是他们看中的。追求“变化”、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探索则是美国乃至其他西方國家比较明显的特征。我们不能说传统的就是不好的,因为尊重传统和历史,是东方文明能够延续的原因,而汲取西方年轻国家的先进的科技则使彼此能够糅合创新,走得更远。

高语境与低语境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碰撞也应当充分注意。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中、日、韩等,喜欢使用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反对意见或者不愉快的感情,也不会将情绪过多地表现在脸上,对于别人的信息经常通过非语言的线索来推测真实的意图和微妙的含义。而一些西方国家,尤以美国为最,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国家。人们说话一般直截了当,不喜欢拐弯抹角,有问题会当面与当事人解决,这样会使事情解决的效率变高,然而也会使高语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感到尴尬和不舒服。总之,在对有外籍学生教学与交往中注意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教师注意对外教学交往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大纲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许立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郑铁生.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9.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0.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72-82.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文化冲突基础教育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