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容小视的“三”字

2017-07-06孙竹青

关键词:战国策副词读书

孙竹青

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新鲜的事物,词语也不例外。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许多新的流行语出现,“重要的事说三遍”就是其中一例。

关于这句路人皆知的句子的出处,众说纷纭,我们姑且不去深究。但是,为什么重要的事就得说三遍呢?若说为了强调“重要”,说上个十遍八遍岂不是更显其“重要”?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有趣的字——“三”。

“三”做数词来用时,可以就是专指“三”这个数字。《战国策》里“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汉书-东方朔传》里“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这里的“三”就是专指确数“三”。还可以是指“第三”,如《曹刿论战》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三”,就是“第三次击鼓”之意。“三”可以指多数。如《诗-魏风·硕鼠》里“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意思是“多年来伺候你,你却不肯照看我”。又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季文子对每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后才行动。“三”也可以表示少数。如《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三”,“三句不离本行”中的“三”,均表示“少数”的意思。

做形容词用时,“三”有“众多”之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做副词用时,“三”指“多多地,一再地”之意,如成语“三思而后行”,又如《易·师》中“王三赐命”、《战国策》中“鲁仲连辞让者三”。

“三”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富有丰富的内涵: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请诸葛亮”“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古代许多小说在构思上妙用“三”字,使內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古人观察天地日月星辰及人类社会,也常“以三为法”描述自然与社会,如“三才”指天、地、人;“三光”指日、月、星;“三星”指福、禄、寿;“三友”指松、竹、梅。

就连读书方法,也有许多“三”字之说:

著名科学家高士奇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三回就成为朋友”,此之谓“三回”:

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此之谓“三到”;

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此之谓“三破”;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国策副词读书
高枕无忧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短句—副词+谓语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战国策》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郑袖
我们一起读书吧
砚有浓涛,贯在破理
读书为了什么
副词和副词词组